5.放手家務:孩子能幹的就是提倡的(2 / 3)

▲給孩子充分的知情權

懂得給孩子充分的知情權,讓他深入家庭的“腹地”,意義非常明顯。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家裏的事他也不懂,因此家庭事務的決策,家長常常不讓孩子知道。無論家庭經濟狀況怎樣,家長都不想讓子女了解家庭的困境,隻是一心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家長們常常把家庭的重大事務瞞著孩子,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孩子不也解,甚至有些孩子連家長在做什麼工作都不了解;家長感情問題,孩子不了解,甚至出現重大變故,也不讓孩子知道,本來是想不讓孩子受到打擊,實際上當最壞的結果出現的時候,由於孩子缺乏思想準備,遭受的打擊卻是毀滅性的。

家長應該明白,當孩子不了解家庭經濟狀況的時候,他常會產生一些誤解,認為父母都是很有錢的人,沒有任何的困難,我想要什麼都會得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都不會認為,要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同時,家長的這種做法,會使孩子產生自己在家裏不平等的感覺,比如家長的感情出現裂痕的時候,家長自己到是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會感受自己在家庭中被輕視的地位,從而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適當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讓孩子了解家長對某些事情的態度,了解家庭經濟狀況,了解生活的艱辛,進而了解自己學習的重要性。

▲教給孩子參與的方法

剛開始讓孩子參與決策時,孩子會說“我也不知道”、“ 我聽你們的”或者“你們說怎麼辦就怎麼辦”。這說明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參與,父母就要教給他一些參與的方法。例如,第一次讓孩子安排假日遊玩活動時,父母可以讓孩子想一想,以前爸爸媽媽在準備類似活動時,都是怎麼準備的,帶些什麼東西。通過回憶聯想,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提出意見,這樣就順利地介入了決策。再如,當家裏突然來了客人,也可以讓孩子幫著招待客人,當父母身體不舒服時,就讓孩子試著安排一下一日生活,這樣的時機不太多,如果能及時抓住,孩子就會得到鍛煉。每逢節假日,也是讓孩子充分參與家庭事務的好時機。父母要善於利用時機,有目 的、有計劃地給孩子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培養其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旺旺從4歲就開始幫媽媽幹家務活兒。媽媽幹活兒時,他會滿屋子跟著媽媽,媽媽把筐裏的舊垃圾袋收走,他馬上就在筐裏套上一個新的。4歲後,他除了給垃圾筐換塑料袋的活兒,還兼幹著其他幾件家務:整理放亂的小椅子、擦桌子等,他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在他要求幹其他活兒時,媽媽通常也欣喜地批準了。看到他幹家務時如此認真,媽媽真替他高興。

給你提提醒兒

許多家庭卻普通存在著一個這樣的教育問題:家長由於對子女的愛,不讓子女涉足家務勞動,隻要求孩子好好讀書。而在獨生子女家庭裏,這個現象就更加突出,結果造就了許多不會燒飯、不會釘紐扣、洗不幹淨衣服的孩子。

一些父母抱著“孩子還小不懂事”的心態,不輕易讓孩子接觸家務,等到覺得孩子大了,可以幫忙才開始指揮、吆喝孩子做這做那,結果發現孩子參與家務意願低落。如此做法讓孩子失去對家關心的機會,追根究底即是沒讓孩子在小時養成良好習慣。

父母總是慨歎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差,殊不知孩子意誌薄弱、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勞動教育的缺乏。因此,那些仍然在溺愛孩子的父母,應該“迷途知返”,從培養孩子做家務開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為你支支招兒

▲在生活中培養勞動習慣

孩子並不排斥勞動,相反卻天生有動手的習慣。四五歲的孩子,可以執行一個小任務。7歲的孩子,可以放餐桌,履行家庭一員的職責。因此,家長在盡早給孩子安排一些勞動任務。不過,給孩子任務要在體力所及的範圍內,使他體驗到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如果對這個任務喪失了勇氣,他也許再也不願嚐試了。

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設計一份工作計劃表,共同討論他能做些什麼?想做些什麼?然後用表格或日曆把他想做並能做的家務活記錄下來。對於還不會識字的孩子,可以在日曆上貼上圖片,讓孩子看見圖就知道今天要完成的家務是什麼。當孩子完成了當天的家務勞動,就從日曆上把這一天劃去,這樣,孩子就知道第二天要做的是什麼。對大一些的孩子,畫出一張表格,把要完成的家務勞動寫在上麵,這樣,孩子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要幹的家務活兒是什麼了。

▲讓家務活兒快樂有趣

一位媽媽現了一個讓她4歲的女兒喜歡幹家務的好辦法,那就是使用一種個性化的塑料家務活動表。“我女兒和我喜歡一起擬訂家務表,”她說,“我感覺女兒最喜歡用字母拚出自己的名字,同時,她也喜歡選出那些她喜歡的家務塑料模塊兒,把模塊兒粘貼在表格上,再選出她想要的獎賞物模塊兒。這樣,她感覺到自己也參與了計劃的製定,因此完成的時候,她感覺到非常愉快。”

這位媽媽把家務表粘在冰箱旁邊,這樣女兒就很容易看到表中的內容。“這一點兒都不複雜,我女兒懂得每當自己完成一件家務活兒後,就在這項內容後麵粘上一隻小蜜蜂。由於她還不會閱讀,因此她還不能確定每一天的日期,不過我們也在慢慢教她。”媽媽還非常喜歡隨表贈送的積分卡,“積分卡是記錄孩子每周勞動成果的一個好方法。”

還可以做一個家務活兒罐,罐中裝上一些小紙條,正麵寫上一件家務活兒,背麵畫出一項孩子可以得到的獎勵。讓孩子從中抽紙條,如果孩子完成了他抽到的家務,就給予他應得的獎勵。

▲調動孩子的勞動積極性

王燦很小就學會了自己穿衣、吃飯,6歲時,他負責給家裏的盆景澆水,7歲時,每天清晨,他要早早起床到樓下取報紙和牛奶。爸爸看著他一天天地變化,一天天地獨立,心裏很高興。

爸爸常跟他講自己當年勤工儉學的故事,王燦也激發了勞動熱情,他選擇在暑假打工賺零花錢。王燦熱愛勞動,爸爸也一直支持他。現在,王燦隻有13歲,卻已經有了1萬塊的存款,這些都是他通過勞動賺取的。

王燦獨立性強,品學兼優,個性堅強樂觀。他最大的特點是勤奮,無論是在學習上、生活中,王燦都願意以勤奮獲得最優的成績。

參與家務可以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自信心、肯定自己,也培養了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孩子勞動中有良好的表現,家長就應對他給予充分的肯定。例如,“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呀!”這類讚美和鼓勵能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養成他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

▲教給孩子勞動知識和技能

家長應該把一些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講給孩子,讓孩子懂得應該怎麼做。比如說:在孩子洗手時,告訴孩子要怎樣洗手,洗完後用手巾擦幹。除此之外還有疊被子、穿鞋子、整理床鋪、穿脫衣服等,都應該細心的通過各種活動進行隨機教育。另外,帶孩子到植物園去,讓孩子觀察花、草、樹、木。然後給孩子選擇一些種子,讓他親自種植,並不斷的澆水、施肥,參加勞動的全過程。

▲喚起孩子的勞動願望

如果父母對家務勞動總是相互推諉,孩子會把勞動當作不愉快的事情,不會對勞動有好感;如果父母二人都樂於承擔家務勞動,就會使孩子產生參加勞動的最初願望,也想參與其中。讓孩子意識到“我能幹”、“我是小主人”、“我覺得有意思”就能調動起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勞動的結果是有形的,做完一件事,結果馬上就會反映出來。當孩子收拾了房間之後,地麵幹淨了,東西擺放整齊了,自己看著高興,更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這時候,如果爸爸問:“是誰把屋子收拾得這麼好? ”孩子會挺著胸脯說:“這是我幹的! ”並由衷地產生一種自信心和自豪感,願意再做這樣的事。

▲通過勞動認識社會

引導孩子觀察周圍成人的勞動,使孩子懂得整個社會是一個有明確分工的大集體,每個人的勞動會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快樂,每個人又要依靠別人勞動的幫助。比如秋天落葉時節問孩子:“你知道院子裏從樹上掉下來的樹葉哪裏去了嗎?為什麼地上這麼幹淨?”孩子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父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孩子看到是清潔工或鄰居老爺爺把院子掃幹淨的。這樣他就會把整潔的環境和他人的勞動聯係在一起,產生尊重勞動者和尊重勞動的情感。這時父母進一步引導孩子?“我們一起把樓梯扶手擦了吧。”孩子會很高興地接受大人的建議,因為他懂得了勞動給大家帶來了方便,也會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讓孩子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者,如老師、工友、送牛奶、送報紙的工人、郵遞員、理發師、售貨員、駕駛員等等,說說他們的勞動與自己的密切關係,可以幫助孩子認識社會。

▲從自己的事做起

雖然多數事情大人會比孩子做得更好,但切不要自己代替孩子做,這樣隻能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每天洗襪子、洗手帕的習慣。替換下來的衣褲,除大件難洗的、質料高檔的外,一般也應由孩子自己動手洗。家長還要指導孩子凡自己生活過的角落都要及時動手整理。早晚讓孩子自己疊被、攤被;做完手工作業,要孩子把剪在桌上、地上的紙屑、木屑及時打掃幹淨;自己用的痰盂自己倒等等。教孩子做一件事的最好辦法,是先向他示範並和他一起去做,不要阻攔,但這並不意味著寬恕、草率。如果他沒有盡力做好,應當堅持要他再做。通過這些勞動,可以養成孩子愛整潔、生活有秩序的良好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對於整天進行緊張學習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調節,可以使大腦得到很好的休息。

教孩子從小體驗生活

清明是家裏的獨生子,父母像家庭保姆一樣,每天輪流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一心一意培養他讀書。清明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十五歲就考上了大學,進入大學前,媽媽一再叮囑他每天要穿什麼衣服,每個季節要穿什麼衣服,並把每一個月的衣服都分別包起來。然而,進入學校後,他仍然鬧出了許多生活笑話,例如,吃雞蛋不知道如何剝殼,襪子右腳穿在左腳,鞋子左右各一種顏色就穿出門,等等。上了一個月大學後,清明實在待不下去了,便停學回到了父母身邊……

給你提提醒兒

一項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研究發現,物質條件優越的“小太陽”們,居然缺乏成功的體驗,因為他們做許多事情的權利都被愛心無限的父母剝奪了。許多父母因為各種“愛”的理由,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體驗的經曆和機會。例如,因為怕孩子弄髒衣服而不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和遊戲,因為怕弄髒地板而從不讓孩子做洗碗、摘菜的日常家務,因為怕孩子跌倒,遊戲的時候受傷或感染細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種草,挖蟲子,踩水窪,更有的年輕父母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淑女,紳士氣質,而拒絕一切會帶來汙漬的活動。

家長們是否想過,當我們回憶自己童年生活時,記憶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試得了100分,而是自己親身經曆過的事情,自己親自設計、參與過的活動。自己秘密地做的那些事情,不論是好事還是淘氣的事,隻要是自己想幹的、愛幹的、幹成的,都會終身不忘?這就是體驗。如果因為汙漬這樣的小事而使孩子失去很多體驗的機會,那無異於是對本該屬於孩子的快樂的一種掠奪。

為你支支招兒

▲大膽對孩子“放手”

一次,琴琴跟媽媽一起逛商場的時候,突然想上廁所。當時,媽媽也不知道廁所的具體位置,琴琴拉著媽媽的手,讓媽媽陪她一起去。媽媽蹲下身子,用鼓勵的眼神看著琴琴,說:“琴琴,媽媽也不知道廁所的方向,以往都是媽媽問路,今天你也學著媽媽問路的樣子,自己去尋找廁所的位置,媽媽相信欣欣一定能做到的!”琴琴聽了媽媽的話,小臉變得不高興起來。媽媽摸摸琴琴的頭,說:“琴琴,你還記得小鳥學飛的那個故事嗎?隻有小鳥自己學著飛翔,它才能飛向藍天,看到美好的世界。你也是一樣的啊,隻有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才行,這樣你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去吧,媽媽相信你能行!”琴琴聽了媽媽的一番話,仍然有點兒不情願,但還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幾步一回頭,渴望著媽媽給她幫助。每次她回頭時,媽媽都會向她擺擺手,微笑著示意她堅強地向前走。其實,媽媽也很不放心,畢竟這是琴琴第一次做這樣一件事,媽媽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她,直到孩子安全地從廁所裏出來,媽媽的一顆懸著的心才落地……

家長應該學習琴琴的媽媽,學會對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經過自己親身體驗之後,孩子才會掌握本領,增長閱曆。

▲從小引導孩子做家務

趙小蘭是一位華裔美國人,是“全美六大傑出婦女”之一。趙小蘭是在1963年隨母親初次來到美國的,父母經常告訴她:你是家裏的老大,爸爸在外麵做事很忙,一切靠你自己去幹,這樣對你也是個鍛煉,長大了才能有出自息。

每次晚餐之後,趙家極少開電視。這時,母親就陪著孩子一起讀書,父親處理公務。趙家也每年安排兩次全家的旅遊,從選擇地點、訂旅館房間,乃至吃飯的餐館,完全由孩子負責。這樣無疑鍛煉了孩子的參與能力。

趙家父母還教育孩子們熱愛勞動。他們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閑暇時,還要6個孩子分擔家裏的瑣事。每天早晨上學之前,她們要檢查自家遊泳池的設備,撈掉髒東西。周末,則要把兩英畝的院子裏的雜草和蒲公英拔掉。很難想象,趙小蘭家門前長達120英尺車道的柏油路,是幾個姐妹自己一尺一寸地鋪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