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放手家務:孩子能幹的就是提倡的(3 / 3)

趙小蘭大學剛畢業到父親的船務公司實習,父親為了摔打她,特別給她做一般人難以完成的高難度工作,哪知趙小蘭心靈手巧,她總是千方百計把父親交辦的工作做得十分圓滿。正是父母有意地栽培,使趙小蘭從小就增長了各方麵的才幹,尤其是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為她日後從政打下了良好基礎。

當然,引導孩子做家務,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狀況,給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般來說,三四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報紙、給下班的爸爸媽媽拿拖鞋等簡單的勞動,但重點是讓孩子觀察成人的勞動和勞動成果,如媽媽做的可口飯菜、爸爸拖幹淨的地板等,啟發孩子幹家務的欲望。四五歲的孩子可做一些較為固定的家務,如打掃房間時讓他抹桌椅、吃飯時讓他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識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五六歲的孩子勞動技能有較大提高,可讓他們獨立完成一些家務活,如洗碗筷、倒垃圾等。

▲允許孩子做不好

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失敗,所以不想某件事交給孩子去辦。不可否認,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不應該成為借口。在這方麵,法國的科普森夫婦為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在他們看來,孩子做不好是正常的,如果沒有經曆過失敗,又怎麼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呢?而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在失敗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過程。

科普森夫婦的女兒埃莉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有一次,科普森把水壺放在煤氣灶上,裏麵的水被燒得滋滋作響,他在水壺把兒上墊一塊毛巾,把水壺拎了下來。埃莉看到了,也要照做。對於一個4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不但可能燙到手,還可能把整壺水碰翻,一旦水潑灑到身上,將會造成大麵積的燙傷。科普森決定教埃莉正確的拿水壺的方法,也讓她知道拿水壺會發生什麼危險。科普森把水壺裏的水換成了溫水,並告訴埃莉,水開時水壺把兒會變得很熱,所以要墊上毛巾才能拿;水開時水溫很高,不能把水壺碰翻。第一次嚐試時,半壺水都倒在了埃莉的身上,由於是溫水,所以隻燙紅了她的手臂。

“你為什麼不用兩隻手呢?”科普森對女兒說,又為她換了一壺溫水。

“不,爸爸,水壺裏的水太燙了,我再也不拿水壺了。”埃莉膽怯地後退著。

“你一定要再試一試,你有這個能力。”科普森鼓勵說,“用我教給你的方法,我相信你一定行的。”

在爸爸的指點和鼓勵下,埃莉又試了一次,終於安全地把水壺從煤氣灶上取了下來。

科普森的想法是,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孩子的每一次嚐試,都會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一次次改正,一次次提高。這不僅僅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某些方麵的能力,同時也是教他麵對困難時的人生態度。

孩子不愛做家務怎麼辦

雯雯考上了一所重點高中,離去學校報到的日子越來越近,媽媽的眉頭卻越皺越緊,心頭隱隱浮現一絲擔憂。原來,雯雯自理能力特別差,她一個人在外麵生活,媽媽實在放心不下。

原來,雯雯的媽媽一直覺得,學習是孩子的頭等大事,孩子長這麼大,媽媽從來沒有讓她洗過一件衣服,也沒讓她做過一頓飯。媽媽認為,做家務會分散孩子的精力,而且會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做家務的那些時間還不如多做幾道題、多看一點書呢。抱著這種心態,盡管工作很忙,父母還是包攬了家裏所有的家務活,甚至連最簡單的鋪床疊被、整理東西都被媽媽一手“代勞”了。

中考結束後,媽媽覺得是時候讓女兒幹點家務,鍛煉一下了,以後住校所麵臨的一切都得她自己打理。可是這個時候,雯雯卻不會也不願做家務了。雯雯說:“中考後我要享受一下人生。”無論媽媽怎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女兒就是不為所動。

給你提提醒兒

“世上沒有天生的懶孩子”,家務勞動啟蒙教育的不足是導致孩子懶惰習氣產生的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怕孩子累著,常會以“孩子太小不會做家務”為理由;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家長又認為幹家務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所以不要求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即使孩子有幹家務活的願望,也會在家長這種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中泯滅。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它會誘使孩子形成 “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的壞習慣。

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有權利參與家庭的各項活動,家長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不讓孩子做家務,其實無形剝奪了孩子的這種權利,實際上是把孩子隔離於家庭之外,這樣的孩子是不會有任何責任感的。所以,家長們還是讓孩子多做一點家務活。

為你支支招兒

▲實行“家務活承包製”

徐家有個10歲的兒子,別看小家夥年紀小,可平時掃地、拖地等一些簡單的家務活都由他包了。鄰居誇起這個孩子來,都說他“勤勞得像個小媳婦兒”。

在兒子四五歲的時候,他的媽媽就開始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意識,吩咐孩子自己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吃飯前放好碗筷等。“通過日常生活的這些細節,讓孩子慢慢習慣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分內的工作。兒子稍大一點的時候,就讓他整理自己的房間,打掃衛生、收拾東西、擦拭書桌,雖然兒子可能做得不夠好,比如地沒掃幹淨、東西沒收拾到位,但媽媽從來不會再去重新掃一遍,這樣做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為了激勵孩子,媽媽還和爸爸商量了一個辦法:實行家務活承包製。比如,洗衣服由媽媽承包、買菜由爸爸承包、地麵衛生則由兒子承包。如果做得好的話,每個月就給兒子一定的物質獎勵。自從實行“家務活承包製”以來,兒子變得很有責任心,而且做事也很有條理。他懂得如何去分配玩耍時間與學習時間,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習,這些根本就不需要父母的操心。

徐家家長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家務活承包製”來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特別是把兩個成人也納入這個承包體製中,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一種平等,而且讓孩子懂得了“人各有責”的道理,增強了孩子的責任意識。更值得歡喜的是,孩子這種良好的日常行為規範無形中促使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把勞動當做一種遊戲

5歲的婷婷上衣扣子掉了一顆,“媽媽,你瞧!扣子沒了。”婷婷指著衣服說。媽媽拿過衣服看了一下,說:“婷婷,想不想學縫扣子?”“縫扣子?好啊!”婷婷說。

於是,媽媽找來針線教給婷婷怎麼認針,如何找準扣子的位置。在媽媽的指導下,婷婷自己把上衣扣子縫好了。自從學會了縫扣子,婷婷越來越喜歡做針線活,不但自己縫扣子,還試著自己縫製小布袋、小沙包。

在生活中,家長都可以像這位婷婷媽媽一樣,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讓孩子做某件事,這樣孩子當然不願意,你把做家務當成一種遊戲來完成,和孩子共同完成,這樣孩子就有了做的欲望。

▲讓孩子從自己服務開始

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先從自我服務做起,比如,可以先讓孩子嚐試穿、脫衣服、鞋襪、整理床鋪、衣櫃,收拾自己的小房間,自己進餐、洗漱、取放小玩具,等等。在孩子能自我服務的基礎上,可以指導他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事,比如,收拾房間、倒垃圾、擇菜,準備餐具等。孩子再大一些,還可以帶領他參加一些簡單的戶外勞動,如,種植,清潔場地等。

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以及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意識,還可以增長知識,發展能力,並體驗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而懂得珍惜這成果。

為了達成教育目的,家長必須注意把握好這樣幾個問題:—是目的要明確,突出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責任意識這個主題;二是安排要適度,活動內容要適合孩子的能力和年齡特征;三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要求要保持一致。

▲家長帶頭和孩子一起幹

讓孩子與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勞動,一方麵使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增強熱愛、關心父母的意識;一方麵向父母學習各種家務勞動的程序,方法和技巧,提高能力。經驗說明,孩子學會做家務勞動,提高效率和效果,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成就感,會進一步強化孩子做家務勞動的意識。

▲慎給孩子勞動報酬

小玎幹家務活掙的錢幾乎都花在愛美上了,動不動自己買個小發卡、小頭花之類的東西,也不跟媽媽彙報。有一次,媽媽帶她去買衣服,她看上更貴的一件,見媽媽不給她買,就自己掏錢買了。這讓媽媽為小玎的花錢問題而煩惱。

小成的媽媽也嚐試過讓小成幹家務給錢的做法,沒料到,小成賺錢後給自己買東西越來越豪爽,對別人卻開始變得小氣起來。有一次,小成的表弟來家做客,兩人一起外出遊玩,表弟經常主動買飲料請小成喝,但沒見原來挺大方的小成請表弟喝飲料。小成的理由是:“這是我辛辛苦苦賺到的錢,怎麼能隨便花錢請客?”

做家務勞動是一種付出,既然是付出就要有收獲,對孩子的家務勞動進行獎勵也是很有必要的。獎勵的形式要多樣化,一種是精神上的,比如表揚和稱讚;還有一種是物質獎勵,物質獎勵不能忽視。比如:連續一周認真洗自己的襪子,可以獲得5元的零花錢。又如:累計拖地10次可以到新華書店選購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還有:常常幫助爸爸媽媽做飯可以在生日時得到一件自選的價格適當的玩具等。物質獎勵作為一種物理刺激,要恰當,要做到“獎有所值”,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過重易滋生不良的消費習慣,過低則會失去獎勵的推動力度。

不要溺愛孩子

了了是一個小男孩,因為是家裏的獨生子,父母對他百般疼愛。憑借這份愛,了了對父母呼來喚去,總讓父母圍著他轉。了了要買什麼,父母就會給他買什麼;他想出去玩,父母馬上帶去玩。慢慢的,了了變得很任性,很霸道,同時又很脆弱。一次,他玩耍時不小心跌倒了,坐在地上哭。媽媽爸爸一齊趕來,把他抱起來,問長問短,並一再哄勸說:“乖,乖……不哭了!”可了了卻故意哭得更傷心。媽媽隻好命媽媽買回好吃的東西哄他,許多才讓他停止了哭喊。其實,了了根本沒有受傷。

給你提提醒兒

現在是獨生子女時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嗬護有加、愛護過渡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嗬護有加,愛護過渡的家庭教育就是溺愛型教育。具體表現是:讓孩子在家庭中處於特殊的地位,過度保護,視為家庭的中心人物;對孩子的任性、驕橫采取百依百順的態度;生活上讓孩子吃獨食,包辦代替;對孩子的缺點錯誤護短等。

在溺愛的嗬護下,孩子無法建立基本的抑製反射,不能很好地抑製自我中心和獨立本能。連起碼的社會抑製都難以達到社會人的需要,更不用說優良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了。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掉進溺愛這口“陷阱”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失去許多成長機會,更為可怕的是,將給終身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為你支支招兒

▲學對孩子說“不”

要想改掉溺愛孩子的習慣,第一步就要給孩子定出一個界限,讓孩子能夠接受你說“不”的時候。比如孩子已經有了幾輛玩具小汽車,當他纏著你再買一輛;或者臨睡前已經講完了第三個故事,孩子還要您再講的時候,就一定不要再對孩子讓步。

有時候做父母的會覺得很難拒絕孩子的某些要求,比如在超市裏,孩子吵著鬧著一定要買糖果,你馬上就會覺得其他顧客的眼睛都看著你。這時,你一定要將政策貫徹到底,告訴孩子如果他要這麼鬧下去的話,下次就不帶他一起出來買東西,如果孩子繼續鬧下去,你下次就一定不要再帶孩子一起去買東西。隻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你所講的話都是當真的。

不要怕如果你對孩子說了“不”字,孩子會不喜歡你。任何人都不會因為你對自己親愛的孩子說了一次“不”,而覺得你是壞媽媽或壞爸爸。

▲不要包辦代替

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不能一見孩子哭就心軟,有時需要下狠心,別管孩子,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克服困難,迎接人生各種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實際能力。別管他,給他提供鍛煉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能自己穿衣的時候讓他自己穿,能自己吃飯的時候讓他自己吃,能自己排隊的時候讓他自己排隊。這種別管的做法,能讓孩子變得獨立、自主、自強,能讓孩子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事,並能讓孩子從一次次的成功體驗中增強其自信心。當然,這種別管的做法,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能力範圍、尊重他的情感的基礎上。

因此,平時應該要求孩子學習為自己的生活服務,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玩具,倒垃圾、疊衣服等小事,因為這些小事正是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和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

▲不要過分關注孩子

很多家庭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家裏的事務安排都圍繞著孩子。親朋好友來訪,也常常是圍著孩子逗他玩。對孩子過於注意,孩子更容易驕傲,覺得自己是家裏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歡自己。如果在客人麵前過於注意孩子,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會忽略應有的禮貌。

▲相信孩子的能力

不要幫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相信沒有你的幫助,他也能把一些事情做好。如果孩子已經能夠自己將水倒進杯子裏,那就讓他自己做。小事上的成功,也能讓孩子有成就感,變得堅強和自信。就算失敗了,孩子也能從中學到如何麵對挫折。

▲允許有例外情況

不溺愛孩子的教育並不代表是沒有愛的、特別嚴厲的教育。比如,在孩子生日時,你可以讓他的多個願望都得到實現;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滿足孩子某些特別的願望。關鍵在於,在這種時候,你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因為有特別的原因所以你才會這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