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放手製作:孩子創造的就是優秀的
動手能力差,是現在許多孩子的共同點。由於社會的發展和市場分工的細化,許多原本由孩子自己動手製作的玩具,統統商品化了,致使孩子隻會被動的享受,沒有自己創造的樂趣。而孩子動手能力的強弱,事關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的發展。所以,家長不能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忽視這種能力的培養,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和創造玩的樂趣,過一個有意義的童年。
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玲玲7歲了,上小學二年級,學習成績還算可以,隻是動手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到現在連自己的衣服都穿不好,更換不用說疊被子、整理衣服了。實際上,很多應該她這個年齡的孩子幹的活兒,她大都做不好。媽媽看在眼裏,心裏替她很著急,便想盡辦法鍛練她。但是,可能是媽媽太性急了,有時候又感覺效果不太好。
給你提提醒兒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誌之一。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總是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孩子看到花兒很漂亮,他自己會努力地把小手伸出去摘那朵花,這就是孩子基本的動手能力。
然而,許多父母往往隻關心孩子的學習,隻要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好,他們心裏就很踏實。孩子放學回家,所有的家務活不讓孩子參與,而是由父母全部包攬,孩子唯一可做的就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孩子照辦,當然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可不知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憑什麼剝奪他的這個權力。雖然書本上的知識是孩子必須掌握的,而且是接受正規教育的標誌,但這也隻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其中,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其成長的基礎,同時也是他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保證。因此,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特別是做一些能鍛煉手指的細活。幼教專家認為,動手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頭腦體操”,事實上,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大腦的靈活度是成正比的。而且,孩子動手做事情時,手的動作是在大腦的活動支配下進行的,是對觀察、注意等能力的綜合運用過程,同時,手的動作又反過來刺激大腦的支配能力,促進觀察、注意等能力的發展。因此,隻有大腦支配能力和動手能力相互協調,才能培養出心靈手巧的孩子。畢竟,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前提條件。
為你支支招兒
▲讓孩子學會打理生活
胡彥是個自理能力很強的孩子,在家裏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學校也是勞動小標兵。胡彥之所以這樣,得益於媽媽對她的培養。在胡彥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創造機會讓他自己動手做事。在媽媽的培養下,胡彥很早就具有了獨立的勞動意識並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技能。
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孩子能自己動手做一些日常小事的時候,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如穿衣、整理玩具、打掃房間、做飯等。不要怕孩子弄不好,也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代勞。孩子隻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鍛煉,才能發展成一個健全、獨立的人。
▲增強孩子的責任心
學校開展大掃除,周傑的任務是擦窗戶。老師過來檢查:“周傑,你的勞動任務完成了嗎?”“完成了,老師。”他回答得很爽快。可當老師走到窗戶前時,不由得瞪大了眼睛,隻見窗戶上條條汙痕猶在。老師問:“你知道怎樣將窗戶擦幹淨嗎?”“知道。先用濕抹布擦一下玻璃,再將抹布洗幹淨,把邊框和槽內擦幹淨,然後用紙把玻璃正反兩麵擦一遍。” 他把老師說的步驟一口氣背出來。“那你看看窗戶,幹淨嗎?”老師說。周傑紅著臉低聲說:“不幹淨。”他迅速拿來抹布重新擦了起來。可是,幾分鍾後呈現的還是帶有汙漬的窗戶,老師隻好拿著抹布親自給他作示範,最後總算完成了任務。
事後,老師從周傑父母那兒了解到,周傑在家是個真正的“小皇帝”,所有的家務活父母全包了。他的鞋子都是沒有鞋帶的,因為他不會係鞋帶。周傑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知道,這讓老師感到愕然,也很擔憂。
許多父母盡可能地滿足自己的孩子,卻忽略了孩子成長的真正需求。孩子從好奇到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給予的一切,博愛、尊重、義務悄悄地從孩子的心靈中淡化,責任心也慢慢地流失。父母應幫助孩子學會生活自理,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做人,不替孩子包辦一切,讓孩子在親自實踐中,培養應有的責任感。
▲打消孩子的依賴心理
李瑋的爸爸有一套自己的教子理論,他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事大人不管,放手由孩子自己來做。
一天,李瑋遇到一道數學難題,拿來問他,他隻是給孩子說了三句話:“一是老師是怎麼說的就怎麼看,二是定義定理怎麼講的就怎麼做,三是例題怎麼運算的就怎麼辦。”
李瑋開始不理解父親話語的意思,爸爸耐心地告訴孩子:“告訴你方法,比告訴你一百個答案都重要。如果隻是告訴你答案,下次你還是不會,因為你從此對爸爸就有了依賴。”李瑋聽懂了爸爸的話,通過自己的能力獨立把難題解決了。
李瑋的爸爸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用了幾句話就輕鬆地改變了孩子的依賴心理,這是每位父母都要借鑒的。減少孩子在學習上對父母的依賴,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親自動手能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孩子會在父母的放手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優秀孩子。
▲相信孩子能行
海明威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獨到之處。他對小海明威的教育既嚴格又靈活,他會隨時根據具體情況而改變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認為,事事依賴別人,會窒息孩子的才能,不能使其有所作為。
於是,在小海明威4歲的時候,父親嚴肅地對他說:“孩子,別老是跟著我,自己玩去吧!”說著,就給小海明威一根魚竿,鼓勵他說:“你能行,自己去吧。”後來,父親又給他一枝獵槍。小海明威在父親的指點和鼓勵之下,很快就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
最終,在爸爸的信任下,海明威健康長大,並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了小說創作中,在豐富的人生體驗的幫助下,他完成了多部傑出的作品。
實踐的過程是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檢驗,孩子在實踐中才會真正地發現和了解自己。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就不敢嚐試或害怕失敗,父母不要對此冷嘲熱諷,而是要鼓勵和支持孩子,讓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勵下,孩子的素質會不斷提高。因此,要想培養出知識和能力兼備的孩子,父母就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會培養出獨立精神和勇於創新的意識。父母把信任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樹立“我能行”的心態,並在實踐中不斷印證這種感覺,最終幹成一番大事業。
▲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
愛迪生小時候成績特別差,被老師譏笑為智商不高的孩子,可是他的母親並不這樣認為,也沒有因此對孩子失去信心,在母親的精心引導和教育下,愛迪生建立了自己的試驗室,每天動手做各種科學實驗,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愛因斯坦在上小學時,也曾因為學習成績差被老師認為是低能,然而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相對論,為世界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現代社會,是講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麵綜合素質的社會,成績隻是孩子一個階段學習情況的反應,無法證明孩子的全麵素質和能力。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也許在動手實踐方麵有獨特的優勢,因此,父母不能片麵重視孩子的分數,而忽視孩子的全麵發展。
父母要重視發掘孩子的潛力和能力,衝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桎梏,將孩子的動手能力教育列為重要的教子課題。
鼓勵孩子動動小手做手工
婧婧在幼兒園裏做的手工很棒,老師教過的手工,她都能自己獨立完成,比其他孩子做的好。老師問:“婧婧,你怎麼做得這樣好呢?”婧婧自豪地回答:“我媽媽平時經常教我做手工。”的確,平時老師布置的一些手工作業,許多家長幫助孩子製作,也有一些家長全部替孩子代勞,而婧婧的媽媽覺得:要是給孩子代勞,就沒有製作的意義了。所以,媽媽總是等婧婧回來,和她一起製作,即使有些作品,孩子一時插不上手,媽媽也要她看著自己做,好讓她參與其中,從而得到了啟示。現在,婧婧自己做的小工作品,還參加了全市學齡前兒童手工作品展覽。
給你提提醒兒
有人總結親子一起做手工,有以下好處:
一是增進感情,改善親子關係。每次做手工時,孩子和我都特別好,而且主動給我搬椅子坐,還說什麼擔心媽媽腰疼之類的話,顯得特別的懂事。這說明孩子非常喜歡做。
二是提高智商。多安排一些不同性質的四肢、身體、大小肌肉的活動,不但可以促進孩子手眼協調、身手敏捷,且能刺激大腦對應部份的連結反應,進而提升全腦智力的開發。
三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由於平常注重這方麵的練習,孩子從手工製作中受益非淺,動手能力注意力領悟力學習力等方麵都有所提高。經常會受到家人朋友和老師的誇獎,孩子也會很開心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而這種自信又會對孩子的進步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是增添生活樂趣。現在好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孩子很少有玩伴,難免會很孤獨寂寞,家裏的玩具也不少,但是玩不多久,孩子就會失去興趣。每當孩子無所事事的時候,你好妨說:“來,咱們做點手工吧。”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你也可以給孩子搜集一些有關知識,多學習些簡單有趣的手工製作方法。
五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在孩子手工製作的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先提供一些事物的圖片或者造型,然後引導孩子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再調動孩子的製作熱情,讓孩子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自己頭腦中的事物。這樣手工製作不僅僅鍛煉了孩子的手動能力,還對孩子的創造能力有了很好的培養。
家長不妨從小培養孩子做手工的能力。當孩子還沒有做小工作品的經驗時,就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把做小工的經驗和方法同時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在製作中獲得樂趣,提高各方麵的能力。
為你支支招兒
▲依據孩子年齡段分別指導
3~4歲:孩子在家個年齡段處於好奇和好動的本能,對手工工具材料發生興趣,大部分是以模仿為主,能按一定的順序方法來操作完成。這時,家長應以遊戲的口吻,同幼兒邊玩邊做,如玩動物園遊戲時,小飼養員用泥捏隻熊來做客等;奶奶過生日時,用筆畫長壽麵、還可把紙撕成長條、用泥搓成麵條、用剪刀剪等表示長壽麵送給奶奶,這樣,邊玩邊做的同時,初步鍛煉幼兒的思維,發展手的小肌肉靈活和協調性。
4~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把生活中直接感知的東西,通過手工表現出來,如剪紙,這個時期能剪出較整齊的物體形狀,把紙片折疊起來剪圖案,打開紙能出圖案形狀,像三瓣或多瓣花,各種形狀的樹、車、房屋等,用泥捏、團、搓些水果、小動物、人物等;在玩泥的過程也會使用些輔助材料,做些進一步的加工、裝飾,也可用些廢舊物做些自己喜愛的玩具,如紙盒、汽車、小家具,用報紙、掛曆紙裁剪娃娃衣服,做些麵具、頭飾,用廢藥瓶做偶像等。這時,家長要為孩子準備充分的手工材料,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去製作,不要幹涉。
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生活上比以前豐富,大腦功能不斷趨向成熟,手的小肌肉群得到進一步的發育,因此他們能夠比較完整地表現物體的主要部分。幼兒剪、折、貼的技能也逐步提高,喜歡把手工當作心愛的活動,喜歡折些較複雜、難度大的玩具,如飛機、龍船、花籃、頭飾、陀螺、毽子、降落傘、風箏等玩具。玩泥時他們往往加些更多的輔助材料做些有情節的塑造。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手工活動都獨立完成,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題,家長要給予指導。
▲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孩子的手工能力
家長要為孩子準備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養孩子的動手協調能力。例如:給孩子提供彩色的皺紋紙、紙條、玉米、顏料、橡皮泥,剪刀、膠水、水彩筆,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操作,用顏料點梅花、玉米拚梅花、橡皮泥搓梅花、紙條裹梅花、皺紋紙捏梅花、剪麥冬做梅花、直接粘貼剪好的花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