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買玩具上不妨“刻薄”一點。鼓勵孩子積極利用身邊的一切材料製作玩具,不僅起到了寓教於樂的作用,更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動手勞動的樂趣。
▲和孩子一起自創玩具
珍珍5歲,從她出生到現在,媽媽給她買過很多玩具。可是無論是貴重還是便宜的玩具,到了她手裏,最多隻新鮮一個星期,就被她放到一旁。而在媽媽眼中的廢品,一根繩子、一塊碎布頭等卻被她當成寶貝,翻來覆去地玩出不少花樣。媽媽就想,能不能變廢為寶讓女兒用這些廢舊不用的物品自己做成玩具呢。
一天,珍珍正在晃藥瓶子玩,裏麵剛好有幾顆藥沒吃完,一搖就發出“當當”的聲音,珍珍高興地拿起這個“波浪鼓”搖個不停。媽媽想,將各種不同質地的瓶子裝上不同的石子等,不是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嗎?於是將藥瓶子、牛奶瓶、食品罐裏,各裝些小石子或是黃豆,每一種都可搖出不同的聲音,這成了珍珍最愛玩的遊戲。珍珍一會兒搖搖這個,一會兒搖搖那個,樂此不疲。
珍珍稍大些,自己已經可以DIY玩具了。有一天,珍珍高興地喊媽媽:“媽媽,快來看,我要給你做一個水槍。”媽媽忙到外邊一看,她手裏拿著一個可口可樂瓶子,哪有水槍啊。珍珍說:“你等著,我給你變魔法。”她請媽媽幫忙在瓶蓋上紮一個小洞,然後往裏麵裝上水,用手一擠,水一下子噴出老遠,真的變成了一個“水槍”了。媽媽連忙誇獎女兒,說她有創意,珍珍高興地笑了。
珍珍最喜歡的是給布娃娃做衣服。家裏不用的破布頭、舊毛巾都派上了用場,珍珍將它們做成不同的衣服給布娃娃穿。舊裙子上的蕾絲,也被她拆下來,做成了布娃娃的紗裙。媽媽過生日那天,珍珍送給媽媽一串風鈴,那是她用舊日曆做成的。珍珍先把舊日曆做成了一串串的紙鶴,然後在每一個紙鶴下麵掛上鈴鐺,將它們在媽媽的窗前掛成一排,風一吹過來,鈴鐺就丁丁當當作響。
現在,如果有時間,媽媽就和珍珍一起動手製作一些自創玩具。看到女兒開心的樣子,媽媽感覺自己也回到了童年。
做媽媽和爸爸的,就要像珍珍的媽媽那樣,適時地參與孩子的玩具製作中。在家庭收集的材料中,有些不用加工,就可直接用作玩具,如紙盒直接就可以用來搭積木,但更多的材料需要自己動手,才能製成玩具。孩子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此時,家長可以適時地參與孩子的製作,教孩子自製玩具。
▲充分利用家庭廢棄的材料
每一個家庭裏可以找來做玩具的東西還真不少。例如,非常普通的瓶蓋在我們成人看來隻是蓋瓶蓋用的,可在孩子那兒卻用處不少:可以當“娃娃家”裏的“小碗”,還可以用來數數或當棋子來用。還有,膠卷盒,薯片罐等圓柱形的東西,孩子可以拿來在地麵或桌麵上滾著玩,或者也可以讓孩子比較其大小或不同點,從而也豐富了孩子的知識。孩子舉著用廣告紙或報紙自做的小風車,迎風吹動時,是那樣的高興,“這是我自己做的!”話語中洋溢著得意和自豪,孩子親自體驗了自己勞動的果實——玩具。由於玩具是自己動手製成的,所以他玩起來更為盡興,也很珍惜。
自製玩具的種類很多,不但材料來源廣、容易找,而且也不難做。一般受孩子喜歡又簡便容易實行的有:紙折玩具、布製玩具、泥塑玩具等,用木、竹、樹枝做成的玩具、用小瓶、紙粘成的玩具、用蛋糕盤和橡皮泥做成的玩具等等。比如,用廢罐頭盒做的拉車,用紙盒做的房子、用蛋殼做的不倒翁、用雪碧瓶做的花籃等,都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歡樂和智慧。
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家裏可為孩子準備一隻專門收集自製玩具材料的紙箱,把日常生活中用過的廢品儲存起來。但應告訴孩子,隻能收集無用的,不能收家裏還要用的;隻能收集自家的,別撿人家的;要注意安全衛生,對於洗不淨的、容易破碎的、有尖有刺的、鋒利的東西不要收。
怎樣解決孩子動手能力差的問題
旺旺7歲了,讀一年級,性格溫和,愛看書,識字多,動手能力卻很差。畫畫、折紙都比同學們慢,尤其是寫字,做算術題就更慢了,其他同學一節課寫2篇,可他連玩帶磨才寫幾行。對於動手做事,從不主動、自覺,必須由大人逼著去做。無論大人怎麼懲罰、嚇唬,都無濟於事。他不會照顧自己,甚至不會擦屁股,根本不在學校上廁所,也不敢多喝水,一回家就往衛生間裏跑。父母采取過獎勵的辦法,乃至打過罵過,都收效甚微。
給你提提醒兒
孩子動手能力差,外部因素主要有三:
一是成人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損壞東西,許多事不讓孩子自己動作去做,而由成人包辦,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動手的機會。
二是家庭裝飾擺設成人化,沒有孩子動手的小天地。孩子進了家門,這不許動,那不許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動的空間太小。
三是孩子動手材料少。爸爸媽媽花錢買的玩具,外表雖美觀,但大多數是機械或電動的,不能拆拚,孩子缺乏動手材料。
更主要的是,家長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認識不足,現在獨生子女們相對於家庭來說,地位是相當的高,多少人圍著轉,可以說任何事隻要孩子不想做,都會有人幫著完成,如吃飯、穿衣、洗臉、整理書包等,孩子可以不用動手就能完成,甚至上學書包都不用背,有爺爺奶奶代勞,更有甚者,作業都有家長代寫的,所有這些,都是造成孩子動手能力弱的原因。再有,與孩子相伴並對孩子動手能力培養有很大好處的玩具的獲得,現在也變得相當容易,再不如他們祖輩或父輩們小時候那樣,要自己動手做玩具了。但是,孩子的動手能力是用多少錢也不能夠買到的。
手的動作,代表著孩子的智慧,因為大腦用來處理來自手的感覺信息和指揮手的運動占的比例最大。大腦有許多細胞專門處理手指、手心、手背、腕關節的感覺和運動信息。所以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係,從而使大腦變得更聰明。因此,培養孩子動手的技能,對於開發智力也十分重要。
為你支支招兒
▲給動手能力差的孩子補補課
設計趣味性的活動,訓練手的動作。一般動手能力差的孩子,在幼兒期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所以要補訓練孩子手的動作的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動手規律,選擇一些結構性強、操作性強,能引起孩子持久注意力的玩具。可以教孩子拚圖、搭積木、玩橡皮泥、折紙、剪紙、穿珠子、繪畫、彈鋼琴等。還可以用筷子把小豆子或小玻璃珠子從一個盤子裏夾到另一個盤子裏,也可以打電腦小遊戲,來促進孩子的手精細活動能力提高,也培養了孩子的創造能力。
▲隨時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家長應隨時隨地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例如,學習電子琴、鋼琴、打字等都可以靈活鍛煉手指,促進眼、耳、腦、手的配合,既開發了孩子的智力又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對於生活不是很富有的工薪階層,家長可以讓孩子練習團紙、折紙、玩橡皮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剝雞蛋,讓他先磕一下,再一點點地把雞蛋皮剝下來,皮上還要盡量不帶蛋白。經過多次練習,孩子就會熟練地自己剝雞蛋了。這對靈活運動孩子的手指、腕部關節,提高動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因此,培養動手能力並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錢,用家裏平常的東西,隻要家長肯於動腦,照樣能培養出心靈手巧的孩子。
▲鼓勵孩子動手做“另一半”
田田的媽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教育法,就是在為田田換鞋襪時,隻給他穿上一隻鞋、一隻襪子後就走開了;田田的鞋髒了,就手把手教他擦亮一隻鞋,另一隻鞋交給他自己動手擦幹淨;田田洗手時,隻給他洗一隻手,另一隻手讓他自己去洗。媽媽認為,這樣可以迫使田田為了兩隻鞋一樣亮、兩隻手一樣幹淨,而自己動手將另一隻鞋也擦亮,另一隻手也洗幹淨。
田田媽媽的這種教育方法,頗有“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之妙,值得家長們借鑒。不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做一半、留一半,給孩子提供接近勞動者和適當參加勞動的機會,是培養和訓練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做的那一半,是家長給孩子樹樣板、指方向,是引導性的示範;留下的那一半,是培養孩子自立、勤勞的機會,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過程。
▲嚐試“手指益智法”
手是認識物體的重要器官,也是觸覺的主要器官。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活動手指來刺激大腦,遠比死記硬背更能增強大腦的活力,並可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這對人類智力的開發尤其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十分重要。
一是鍛煉手的皮膚感覺。經常給予孩子手部皮膚以有力的刺激,如把手交替伸進冷、熱水中(溫度要適宜);或讓孩子多接觸一些不同性質的物品,如玩沙子,玩石子,玩豆豆等。這樣,可以鍛煉孩子手的神經反射,促進大腦的發育。
二是增強手指的柔韌性。如讓孩子經常伸、屈手指,閉上眼扣扣,練習寫字繪畫,這些鍛煉有利於提高孩子大腦的活動效率。
三是鍛煉手指的靈活性。讓孩子的手指做一些比較精細的活動,如擺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籃、學打算盤、做手指操等;要手腦並用,邊做邊思考,以增強大腦和手指間的信息傳遞,提高健腦效果。
四是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為孩子選擇玩具時,要從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習慣出發,比如高級自動化玩具就不如積木、橡皮泥或能拆能拚的玩具更有利於動手能力的培養。
五是交替使用左、右手。左手受右側大腦支配,右手受左側大腦支配;交替使用和鍛煉左、右手,可以更好地開發大腦兩半球的智力
▲培養創作的原動力
由於農村孩子更多接近大自然,大自然提供了豐富的動手材料,動手能力一般比城裏孩子強。在節假日或周末,父母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既享受陽光和新鮮的空氣、放鬆休息了,又增進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愛心、動手能力和創作的原動力。譬如,與孩子一起玩沙、堆城堡、蓋房子、捉魚、釣蝦等,讓孩子獨自采集一些植物的葉子,捕捉一些小昆蟲,回家後做成標本。物理學家海森堡說:“這確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實,即人的心靈在它的最深處所感到美的東西,在外部自然界得到了實現。”
▲讓孩子多做家務勞動
讓孩子做家務,父母應注意孩子的年齡和身體狀況,選擇其力所能及的勞動內容。小學生所從事勞動項目有生活自理勞動、家庭炊事勞動、簡單的縫補、生產勞動和購買活動等。譬如,小時候,讓孩子學會洗手、洗臉、刷牙、脫衣、整理玩具等小事;稍大一點,讓孩子洗手絹、襪子、打掃房間、和父母一起包餃子、擇菜等;再大一點,負責喂養金魚、澆花、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在指導孩子做家務時,父母要求要明確,先作示範,安全第一,培養習慣,鼓勵創造。另外,務必製定家規,家務分工,各司其職,獎勤罰懶。孩子自主意識強,樂意做小事情,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通過鼓勵孩子多動手,讓孩子體會到內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當孩子做不好時,父母不要心急,給孩子做示範,更不要責怪孩子,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剛開始孩子對家務事很感興趣,時間久了,可能有些厭煩,父母一定要堅持讓孩子養成做好家務的習慣,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恒心、愛心和責任心。
▲給孩子準備一個工具箱,
家長給孩子準備了一隻工具箱,裏麵放上尺子、小螺絲刀、小剪刀、針線等工具,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補工作,如舊玩具,如與家長一起修理自行車、煤氣灶、鍾表之類的家具。這樣,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使孩子體會到家長勞動的艱苦性,從而增進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