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放手自立:孩子能作主的就是支持的(1 / 3)

7.放手自立:孩子能作主的就是支持的

家長都盼望孩子早點自立,但是,許多家長卻又不敢放手讓孩子自立,結果是:一麵盼望孩子早點長大成人,一麵又處處為孩子包辦。實際上,孩子是希望自立的,也有自立的能力和潛質,隻是父母過度的庇護,使這種潛質被埋沒或被耽誤了。聰明的家長,應該信任孩子,積極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並放手讓孩子早日自立。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一天,小立被小刀劃傷了手腕,血越流越多,他便急急忙忙來找媽媽處理。可是,媽媽是一位老師,正在上課,不能陪他去醫院。媽媽安慰小立說:“一定很痛吧?”然後,她將診費遞到了小立手上,解釋說:“媽媽現在因為需要工作,所以無法陪你去醫院,你應該能夠理解吧?”小立隻好自己一個去了診所。當小立看完傷,步履蹣跚地走回家後,鄰居阿姨不約而同地圍了上來,詢問小立為什麼手上纏著繃帶,傷得這麼嚴重怎麼就一個人去醫院,並紛紛感歎:“小立真可憐……”

給你提提醒兒

小立媽媽做的,表麵上看來很“殘忍”,但卻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獨立性,是指一個善於自我決策,能獨立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實施解決問題行為的品質。許多家長一麵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麵又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太差,怕孩子長大後不能麵對競爭激烈未來社會。其實,這種思想恰恰陷入了教育的誤區。

缺少獨立性,對孩子的個性和能力發展是不利的。因為獨立性不足會造成孩子做事沒有主見,對問題缺乏自己的判斷,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也不會有創新的勇氣。而且依賴性太強,往往使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脆弱,缺乏足夠的勇氣去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美國家長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開發方麵獨具匠心,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在美國,無論在哪裏,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隻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隻好自己站起來。

21世紀的社會變化會更加劇烈,科技發展會更加迅猛。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孩子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家長要樹立現代教育觀,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為你支支招兒

▲讓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

李寧是世界體壇上的明星,起初他的父親並沒有打算讓他學體育。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收入不高,家境貧寒,但父親對幼年的李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心要把兒子培養成音樂家。為此,父親經常有意讓他聽音樂,親自教他練聲學琴,甚至還經常為兒子舉行家庭音樂會,父親希望通過這些方式熏陶孩子的音樂細胞。

盡管費了不少工夫和努力,結果卻不盡人意。父親失望地發現,小李寧的音樂水平並沒有多大長進,而且學琴心不在焉,放學後不知去向,很晚才回家,根本沒有把學琴當一回事,甚至有些厭倦。對此,父親真有恨鐵不成鋼的感受。

一天,父親來到兒子讀書的學校,看到李寧趴在體操室的窗台上目不轉睛地往裏看,然後又跑到操場的沙灘上翻起筋鬥來。父親看得很仔細,跑過去抱住李寧問道:“寧寧,你想練體操嗎?”李寧用力點了點頭:“是的,爸爸,讓我練體操吧!”父親看著兒子那期待的目光,陷入了沉默。

此時,父親的心情不免有些悲哀,他一輩子幻想當音樂家,始終沒有如願,隻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沒成想,兒子的興趣卻根本沒有在音樂上麵。如今,美夢雖然破滅了,但他並沒有絕望,因為他已經在痛苦中醒悟——音樂乃人之心聲,勉強不得;與其拉牛上樹,不如放之青山。於是,他把大腿一拍,說:“好,我支持寧寧學體操。”

從此,李寧,這顆世界體操的巨星慢慢誕生了。後來,在李寧獲得巨大成功後,有記者問他最感謝的人是誰,他毫不猶豫地說:“是我的父親。假如他沒有放棄初衷,也就沒有我的現在!”

理智的父母,都應該像李寧的父親那樣,重視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自己的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強迫孩子按自己設計的路線去成長。

▲讓孩子分開睡覺

魯伯特·默多克是一位著名的世界傳媒大亨,小時候,父親對他這個獨生兒子非常喜歡,甚至有點溺愛,處處縱容兒子、嬌慣兒子、滿足兒子。但母親反對這樣做。為了糾正孩子在父親的寵愛下養成的任性和嬌氣,克服孩子的依賴心理,伊麗莎白專門為兒子在花園裏蓋了一間小木屋。從春天到秋天,太陽下山,全家吃完晚飯、讀書看報以後,母親就要求小默多克去花園的小木屋裏睡覺。最初,母親還時常在小木屋裏陪伴默多克,等他睡著後就返回大屋。漸漸地,默多克開始喜歡上了這間小木屋,於是,母親就讓他自己一人在小木屋裏睡覺。就這樣,一年四季,隻有在寒冷的冬天,默多克才可以和父母以及姐妹們一起在大房子裏睡覺。

10歲的時候,默多克又被母親送到了寄宿學校去生活。剛開始,父親以兒子年紀還太小、無法自己照顧自己為由,反對這一做法。但母親卻堅持她的想法不讓步,她對丈夫說:“在寄宿學校的生活,能教會兒子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有助於培養兒子無私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品質。這對他將來的成長是絕對有益的。”

孩子其實是希望父母信賴他們的,能夠讓他們自主選擇的。孩子從小就應該讓他跟媽媽分床睡覺,稍大些就要住在自己的房間。父母隻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遊玩、學習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選擇。比如,孩子從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學習用品的地方,他們自己收拾房間,整理、布置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父母決不替孩子做什麼事,最多從旁提醒、參謀。

▲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

家長總是不能意識到孩子已經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險,從而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不去考慮孩子在獨立做出決定和處理事情時的那一種寶貴的信心和熱情。因此,建議家長應該多說這樣的一些話:“這由你決定”、“這是你的責任”、“不管你怎麼想,這由你選擇”。而一旦孩子作出決定,你就必須使他意識到他要對他所做選擇的後果負責。

▲引導孩子合理安排生活

由於年齡、經驗所限,孩子在自主安排生活時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比如,在孩子對衣服的質量、式樣或錢的價值有了足夠的知識之前,不要讓他一個人去買衣服;在他對學校的基本課程和職業的要求缺乏深刻認識之前,也不要完全隨他意願選擇要上的學校。在這些事情上可征求孩子的意見,允許他們有發言權,但又不能完全聽他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是對他們的選擇加以適當的限製。例如,帶孩子出去買東西,你可以把選擇好的兩件東西給他看,然後要求他根據質量和價格作出最後的抉擇。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一天飯後,王老師請孩子們到他那裏去拿水果,孩子們懂事地排好隊伍,依次拿水果。第一個來拿水果的孩子伸出手,摸摸這個,又拿拿那個,最後,他拿起一個自認為比較“完美”的水果。看著他的表現,王老師有點生氣,因為這樣做很不衛生,於是王老師提醒還在排隊的其他孩子:“不許挑、不許揀,拿好一個就走。”可是,王老師發現還是有個別孩子在東瞅西瞧。

吃水果的時候,王老師無意中聽到幾個孩子在陽台上小聲的議論著,一個孩子說:“我這塊是老師給的。”眼裏似乎有著失望和無奈。一個孩子自豪地說:“我這塊是自己拿的,比你們的都大。”另一個孩子臉笑容的說:“我這塊蘋果上麵是沒有籽的。”還有一個接上去說:“如果給我們自己拿,我也會拿塊自己喜歡的。”

聽了他們的話,王老師為之一震,沒想到孩子們會有這麼多的想法。為什麼大人去買菜時東挑西撿,去買衣服時東摸西看,孩子就不能這樣呢?他們應該有選擇的權利,也應該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給你提提醒兒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要培養孩子自己做決策的能力,而不是培養處處“聽話”,沒有頭腦的“機器人”。我們知道,機器人聰明、能幹、可愛,然而卻被人類緊緊地控製在自己手裏。因此,再聰明的機器人也隻是被動、聽話、沒有主見地去從事人類為它安排的一切。

然而,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把孩子當作機器人來培養,讓他們聽話、服從,乖乖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種教育方式,培養的孩子必定失去了個性,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創造力,最後淪為老實無能的平庸之輩。

我們常說:“要做自己的主人。”成大事者都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走自己道路的人。培養我們的孩子,也必須將他們成為自己的主人。

為你支支招兒

▲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

有一個10歲的孩子,已經同意晚上去陪一個朋友,但突然又接到當天晚上去參加一個同學的生日宴會邀請,而那個朋友卻沒有收到邀請。這個孩子便問媽媽:“我該怎麼辦?”這位母親沒有告訴自己的想法,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每一個決定可能帶來的後果,幫助孩子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媽媽說:“如果你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你覺得可能會發生什麼呢?如果你告訴朋友你要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又將會發生什麼呢?你不妨列出每一個你做出的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這樣,孩子就會思考各種可能,作出趨利避害的選擇。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次數越多,將來處理複雜情況的能力就越強。

▲尊重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

一天,公園裏有一個婦女拿一件風雪衣與一個4歲的小女孩在說話,樣子著急又認真。原來,這件衣服一麵是綠的,一麵是紅的,母親非要孩子自己確定是紅的朝外還是綠的朝外,她認為這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替女兒作主。後來,這位小女孩決定紅的,穿上後,兩人快樂的走了,媽媽似乎比女兒還快樂。

在家庭教育中,要想達到一種充滿民生氣氛的家庭教育,就要求家長要尊重子女“選擇”的權利。

在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當然會有不少分歧,尤其稍大一點的孩子與父母的分歧會更多。有生活方麵的(晚飯吃什麼菜呀,今天穿什麼衣服呀,房間怎麼布置呀等),有學習方麵的(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習計劃的製定,學習方法的彩等等),還有思想認識方麵的(對某種社會現象的不同評價,對某部電視劇的不同看法等等),而對孩子的不同見解,家長們應該高興而不應慍怒,家長明智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商量,在親切的交談中探討、比較各種方案或觀點的優劣,從而引導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

▲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林林讀初三了,學業相當緊張,課餘時間幾乎全部用在功課上。但因為喜歡唱歌,他總想看看電視裏的歌舞晚會,而MTV更讓他沉醉。

對此,林林也有煩惱。父母在家時他從來就不能坐在電視機前,免得挨媽媽的罵,或招來爸爸的拳頭。實際上,林林很有歌唱天賦,音樂老師也選他參加校合唱團。但是,隻要他在家裏一哼歌曲,媽媽就會大嚷:“你亂叫什麼?像烏鴉一樣,難聽死了!趕快做作業、看書去!”每次聽到媽媽這樣大嚷,林林便會覺得如冷水澆頂,全身透涼。

有一回,林林在家裏做作業時又情不自禁地哼起歌來。媽媽聽見了,衝進臥室,“啪”的一聲,狠狠地給了他一耳光,並且不由分說地把林林存了好些年的兩本最喜歡的歌本奪過去撕成碎片。

媽媽的做法徹底傷了林林的心,從此他在家裏沉默寡言,很少再唱歌了。

孩子生來就是自主自動的,他們會獨立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討厭別人的幹涉。孩子在獨立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會體驗到各種情感,這種體驗反過來影響著他們做事情的欲望和興趣。由於他們的努力,事情做成功了,他們的心情和別人幫助或者強迫下做成功是不相同的。這種成功的喜悅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會激起孩子爭取更大成功的欲望。即使有可能會遭遇失敗,但這種失敗的情感體驗也會讓孩子產生繼續努力以獲取成功的毅力,完全不同於父母強迫或禁止所造成的失敗體驗,後者隻能招來孩子的怨恨,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益處。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強迫孩子做他們不願做的事情,隻要是合理的事,就讓他們做好了。如果孩子不知道做些什麼事情時,父母不要總是說:“快,趕緊去學習!”而是要說:“想想看,你最希望做些什麼?”“如果你願意,你就去做吧,隻要記得把功課完成就好!”這樣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懂得自我安排事情。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菡菡才10個月大時,對穿鞋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鞋子成了她那一階段愛不釋手的玩具。穿、套、脫是她這一遊戲內容的三步曲。由於孩子自身的生理發展決定她的動作不那麼協調,在不斷的“操作”中常常失敗。

其實,菡菡非常渴望成功。而當時,她隻會用啼哭來求助於媽媽。媽媽有些心疼和著急,但媽媽也意識到,這是一個鍛煉孩子的機會。媽媽的做法是:在語言提示和動作的配合下,幫助她穿上一隻,而另一隻一定交給她自己完成。

當然,在菡菡成功後,媽媽也不忘誇張地表揚一番。在不斷的鍛煉下,新鞋子也扔掉了不少。但菡菡從入幼兒園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好孩子,會自己穿脫衣服、穿鞋子,還能獨立用小勺進餐。

▲不要過分幹涉孩子

過分幹涉式的父母教育方式,就是家長為孩子畫框框、定調調,限製孩子的言行,使孩子言行附和父母的意願。這極其惡劣地限製了孩子的創新思維。

對小孩子趴在地上玩,有的父母總是說:“幹嘛在趴在地上,衣服都弄髒了,快起來看書。”有的孩子早一點從家走著上學,家長會說說:“大冷天的,走那麼早幹什麼?再等一會兒走也來得及。”有的孩子放學回家看電視,家長會說:“一回家就看電視,哪有這麼大的癮?把作業做完再說。”有的孩子與同學交往,家長都要進行限製,隻容許孩子同某個同學來往,不容許孩子同家長自認為不好的同學來往。有的家長連孩子的發型都要嚴加限製,至於孩子的穿戴,更是橫豎挑剔。推而廣之,孩子每天吃的、玩的、用的等等都加以明確規定。

這種過分幹涉式的教育方式,必然給孩子帶來負麵的影響。由於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限製,總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無所適從,結果使孩子變得謹小慎微,人雲亦雲,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接著限製了孩子思維靈活性的發展、思維批判性的發展,限製了孩子創新意識的發展;在學習中,當孩子遇到困難,做沒有見過的題時,常常束手無策,不知何從下手。正確的做法,孩子想做什麼,怎麼做,都由著孩子自己的興趣和想法,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家長大可不必費口舌。

給孩子提供自立的機會

新學期開始了,一所中學門前出租車、私家車你來我往,學生們拖著旅行包走下車,拎著大包小包行李的家長緊隨其後。“別到外麵亂買東西吃啊!衣服髒了要是不願意洗,就等著大禮拜放假時,拎家去,媽給你洗啊。”一位30多歲的母親一邊往校門外走,一邊囑咐孩子。在校門口,一位女士追著一位小女孩喊道:“等一下,媽媽又給你買了包麵巾紙。”有一對夫妻安頓後孩子後,出了校門,丈夫埋怨說:“孩子都上初三了,連內衣都不會洗,都是你這個媽媽給慣的。”妻子拉了愛人一把,反駁道:“我兒子,我願意!”

給你提提醒兒

常有家長抱怨說,現在的孩子總是長不大。比如,從小學到中學,不少學生必須有家長送接,甚至到大學還有家長要陪讀。大學畢業找工作,父母還要陪孩子四處奔波。一時沒工作,二十幾歲的孩子可以安然在家啃老。在學校,老師對學生也不敢有絲毫放鬆,為了安全考慮,有的連課間自由活動都取消,更多的學校叫停了學生向往的春遊,使學生接觸校外社會生活的機會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些孩子的生活能力低下,有的甚至連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了解,更缺乏與他人的正常社交能力。一些孩子習慣於生活在由師長安排好的軌道上,缺乏獨立選擇人生的意識和能力,對學習、學業以及未來的人生選擇茫然,一旦家長安排或選擇的人生道路發生變化,即無所適從,有的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缺乏基本的應變能力,以致畢業求職屢屢碰壁、受挫。這顯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生軌跡。

教育的過程,就是引領孩子走向社會的過程。讓孩子學會自立,學會正常的社會交往,成年後順利步入社會生活,本是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功能。如果在全社會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關注的環境下,家長與學校傾其心血培養出的學生卻總是長不大,連自立獨立意識和能力都不具備,這無疑是教育的一種失敗。

為你支支招兒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

有位母親,當她與1歲多的女兒商量逐步斷奶時,孩子居然不哭不鬧,幾天就斷了奶,逐步改吃其他食品。孩子2歲時,媽媽鼓勵她快樂地做家務、搬小凳、疊小衣服等,還在遊戲中培養她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同步發展。所以,她的孩子3歲脫盲,4歲就能廣泛閱讀,以後自己的事都能自己處理。最令人感動的是,孩子上小學後責任感特別強,不但學習從不需要催促,而且反過來關心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