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就是要從小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到了他能獨立做自己事情的年齡,就一定要放手讓他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收拾自己的玩具、文具;洗自己的手絹、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等等。還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適應集體生活,學會與人相處。當孩子遇到問題求助於你的時候,你可以幫助分析問題,啟發誘導,甚至提出自己的意見,但盡量讓他自己去解決。
▲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采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給孩子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一位小學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著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小學升初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媽媽的提醒,以後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自己。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家長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孩子自己去抓住,培養孩子善於抓住機遇、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
▲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有一位父親,他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隻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願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拚圖,或者什麼也不幹……無聊了,他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父母,父母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隻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獨立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由放鬆
樂樂今年11歲,上五年級,長得活潑可愛,在學習還算的上優秀,剛開始媽媽給他報了很多補習班,他很不情願,說:“媽,你能不能別讓我上補習班了,沒有補習班我一樣能學好的。”媽媽說可以,但是有條件的,功課必須是達到優秀。樂樂滿心歡喜的答應了,而且每天都很快的做完給他布置的數學練習,每次考試成績也不錯。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但更要希望孩子是快樂的。每個孩子都是聰明可愛的,隻不過有些家長都按照一個模式去教育,而不是從孩子身上發現他的閃光點,在的雙休日和節假日似乎成了許多家庭的孩子除學校之外的“第二課堂”時間,奧賽數學、補習英語、寫作輔導……各種功課補習忙,讓孩子沒有自由,更沒有了自己的空間。這不利於發展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由活動的能力。
▲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孩子提出問題,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獨立性。
▲給孩子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有一個學生學習差,某階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數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勵孩子不要灰心,要敢於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點的孩子比,隻要努力,趕上他沒問題。在孩子取得勝利之後,父母又啟發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暗中的較量……
為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讓孩子從小既學會合作,又學會競爭。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孩子的獨立性在他的獨立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從生理斷奶到心理斷奶
上海市青少年發展谘詢中心2011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小學生心理障礙的檢出率為15.43%。他們在心理方麵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自身心理素質低如自卑、依賴、孤獨、抗挫折力弱、缺乏創造性等。調查中還發現,各種心理障礙中神經症狀的比例最大,占42.86%。有些學生因失去了完滿幸福的家庭,失去了身體健康,失去了做人的尊嚴等,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嚴重的會造成心理疾病,在心理康複的臨床觀察中概括為“心理斷奶期”。
給你提提醒兒
在生理上,父母親都知道有一個時期叫做斷奶,在這個時期父母逐漸給孩子增加固體食物。而在心理上,你是否知道孩子也要經過一個心理斷奶期呢?
“心理斷奶”是指孩子存在心理上逐步與父母及其他成人割斷關係,並逐步走向自立的階段。這一階段關係到孩子能否健康步入成年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於“心理斷奶”期的孩子,感情波動最大,他們向往獨立和又難以自立,常自以為已經長大成人而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但在行動上卻常表現得幼稚和偏頗,一遇到困難、挫折,往往會氣餒、苦悶、彷徨,長此以往,性格容易變得孤僻、脆弱。
良好的“心理斷奶”可以促進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此間,父母的言行和生活習慣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漠然視,將不利於這一代人今後的獨立成長。因此,如何讓孩子快樂、健康地度過斷奶期對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為你支支招兒
▲家長首先要“心理斷奶”
“王老師,你幫我去看看琦琦吧!我找不到她了!”中學女生吳琦的媽媽打來的電話,讓班主任王老師一陣緊張。原來,吳琦從小學到中學,每天上學都是媽媽接送。上中學後,母女倆還約定,每天都要通一次電話。那天,電話斷了,媽媽頓時沒了上班的心思,怕女兒出事。接到電話的王老師一路找到教室,發現吳琦正在上課,隻是手機沒電了。接到王老師的電話,吳琦媽媽那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都說孩子離家有個心理斷奶期,其實家長也有心理斷奶期,在孩子長大離開家後,有一個心理調適的過程。首先,家長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用其他活動來填補,自己忙了自然就不會總記掛著孩子。其次,家長關心孩子,應抓住關鍵的時間點,比如:剛入學時、考試前、就業時等,尤其是孩子遇到問題主動與家長交流的時候,家長要認真對待,和孩子作坦誠深入的交流;同時,家長也要學會放手,要相信他們能處理好生活中的問題。
▲消除孩子的“被拋棄感”
陳女士的孩子今年4歲,由於工作繁忙,照看寶貝的任務全由外婆擔當,不管在家或是出門總由外婆抱著或跟著,是寶寶的“貼身隨從”。寶寶很粘人,離開一會兒就又哭又鬧,進幼兒園肯定不能適應。為此,她非常擔心。
幼兒對家長的依賴性較強,害怕陌生的事物。對此,家長也要多些耐心的勸說,給他講一些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好處,比如會交到很多好朋友、會有好玩的遊戲、“老師會很喜歡你”等等鼓勵的話語,使其對幼兒園生活產生向往並喜歡上幼兒園。
一些幼兒第一次離開家長投入一個陌生環境,會害怕父母是不是不要他了,會有被拋棄的想法,故而傷心哭鬧。家長應多加耐心勸說和溝通,給足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同時,與幼兒園多接觸、熟悉環境和老師,加深孩子的好感。
▲提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羅女士的孩子在家一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事事都替他料理好的。她擔心,孩子到了幼兒園該怎麼辦?老師不可能隨時跟著他!還有,在家裏,自己一般都是給孩子用坐盆解決大小便問題,而幼兒園卻是統一的坐便器,這可怎麼適應?
一旦進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洗手、吃飯、穿衣、飲食、睡覺、如廁等,這些行為都需要學會自理。獨立能力差,在心理上會造成挫敗感和不安,在生活上會造成諸多不便。入園前,家長應教會孩子自行解決小解和大便問題,並學會提出“我要小便”或是“我要大便”的要求,還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以防止在適應過程中出現憋尿、憋便的情況而不能適應。入園前,最好提早培養孩子端碗、夾筷、係扣、洗手等行為自主能力,可通過做遊戲的方式吸引他。洗手和吃飯則均可配些歡快的兒歌,邊唱邊學會。另外,根據季節變幻,家長應多備幾套衣服,防止著涼。
▲讓孩子逐漸脫離家長進入新角色
吳女士的孩子今年5歲了,性格內向,不喜歡和別的小孩玩,對不熟悉的人也總是避而遠之。哪怕碰到熟人,也總是躲在大人身後,不敢親近。
從家到學校是一個挑戰性的轉折過程。在這個體驗過程中,孩子會有陌生感和不安全感包圍,麵對陌生人和事會緊張、不安。在一些幼兒園,初入園的孩子會有“親子班”或“半日親子”活動,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進入遊戲和活動中,使他逐漸脫離家長進入新角色。家長在幫助孩子適應過程中,不要過分嬌慣孩子,遇到問題要客觀麵對。多走出家庭,給孩子一個“放生”的環境,多讓孩子接觸更多夥伴,建立更多的良性情感的體驗,這樣會更易融入新環境。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校後的心理調適
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家長的考驗。家長此時要調適好自己和孩子的心理,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打擊孩子上學的熱情和自信心。
有的孩子對陌生環境會有畏懼心理,家長可以在開學前帶孩子先到校園裏四處轉轉,讓孩子對上學產生美好的期待。對調皮的孩子,家長在入學前常常嚇唬道:“你在家不聽話,我們管不了你了,到了學校讓老師好好管你。”這麼說會讓孩子產生對學校和老師抗拒。
有的孩子沒有養成完成作業的習慣,甚至坐不住。可以在下午四五點時陪孩子畫畫、看書。有的孩子是擇校上小學的,學校裏沒有熟悉的同伴,可能會覺得很孤單。剛開學那幾天,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主動結交新朋友,幫助他慢慢記住同班同學。
會獨立思考,才能自立
雪雁正在寫數學作業,看見最後一道數學題自己不會做,急忙喊:“媽媽,快來幫我的忙,這道題我不會做了!”媽媽聽見後,走到女兒麵前,拿起題看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應該如何答題。雪雁按照媽媽所說的寫完了作業,高興地與夥伴玩耍去了。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雪雁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找媽媽幫助也成了習慣。後來媽媽發現昨天才給女兒講的類似的題目,今天她又問應該如何解答。她認識到直接告訴雪雁答案有些不妥,應該讓孩子獨立思考一下,然後引導她如何解答,這樣孩子才會記住。
給你提提醒兒
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麼對,什麼錯,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獨立思考,包括獨立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善於獨立思考,遇事就能運用自己眼睛去觀察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就能創造性地去認識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孩子如果養成這樣的習慣,不僅有利於現在的學習,也能為將來的學習乃至終身的事業奠定基礎。
現在很多父母,習慣於給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包辦,孩子學習上有什麼問題,也是像雪雁的媽媽那樣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樣大人就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權利,養成了依賴性。
孩子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後,就不知道什麼是思考,也不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一切隻等待著父母給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創新精神,隻會人雲亦雲,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
因此,每個父母都要盡早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生活上的事情開始,讓孩子多動手,多參與;父母決定什麼事情,也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應進行引導,而不是告訴孩子如何去做;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對未知的探索;孩子鑽牛角尖時,讓孩子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等。
為你支支招兒
▲不要急於回答孩子的問題
為了讓孩子獨立思考,當孩子問為什麼時,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深入淺出地給予解釋,甚至有些問題可以暫時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議,讓孩子去觀察和動手驗證,這樣收效會更大。平時要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親身體驗的機會,如在節假日帶孩子去旅遊,讓孩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增長各方麵的知識。在睡覺前,父母可以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讓他們看一些畫冊、兒童讀物等,並從中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解答。這樣可使孩子的想象力更豐富,眼界更開闊。
▲讓孩子在獨立行動中自己動腦
雙雙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別看她人不大,能做的事情可不少。比如洗衣服,打掃房間,幫媽媽做飯等。學校裏舉行的野炊活動,隻有雙雙一個人不用老師幫助,因此獲得了老師的誇獎。老師號召班裏的所有同學都要學習雙雙獨立生活的能力。
雙雙現在如果離開父母,完全能夠自己很好地生存,這是因為從小她的父母就開始讓雙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雙雙在動手的同時,也提高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有些問題,她還能想出好主意幫媽媽解決呢,這使雙雙的父母感到十分欣慰。
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百般嗬護,事事包辦,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樣看似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孩子因為動手少,動腦也會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對孩子現在的學習不利,也影響孩子今後生活的質量。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不但提高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也會鍛煉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用完成故事結尾啟發孩子進行思考
誌清為了能夠使兒子學會獨立思考,經常用兒子愛聽故事這個特點啟發孩子,讓他多動腦筋。她講故事與別人講故事不同,隻是把故事的開頭、過程講得特別詳細,但結局不告訴兒子,而是讓他通過故事情節去想象結尾會是什麼樣的,還要他說明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尾,並鼓勵他說出兩個以上的不同結尾,最後才告訴兒子原故事的結尾。
兒子在媽媽這樣有趣的訓練下,思路開闊,思維活躍,到後來自己都能編一些故事講給媽媽聽。誌清看到兒子這樣,非常高興。
孩子一般都喜歡聽故事,也愛玩遊戲,父母利用講故事卻留出結局懸念的形式引導孩子去展開想象與思考,讓孩子在聽故事的玩樂中學會動腦,孩子會樂此不疲,不至於產生厭煩的心理,這是鍛煉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教孩子多角度考慮問題
張靚的女兒今年八歲,她是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總有問不完的問題。張靚為了給孩子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對於自己不知道答案的,讓女兒與自己一道去查資料,去觀察、思考;對於自己知道答案的,張靚也先讓女兒動腦想一番,並且告訴她答案也許不止一個,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並對女兒所給出的新穎答案進行表揚,最後才會告訴女兒正確的答案。
張靚的女兒在媽媽的引導下,不但問問題的興趣提高,而且還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些問題還很“傻”,但無論孩子問的是什麼樣的問題,父母都不要嫌孩子煩,更不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應盡可能多地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並且引導孩子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的答案,讓孩子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動腦能力
孩子都喜歡玩水、玩沙,而在此過程中他們會遇到許多“難題”,這時,守在一旁的父母要鼓勵他們“啟動”自己的大腦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