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把一小瓶水倒入另一個大一點的瓶子中,左看右看之後,又倒回原來的瓶子。就這樣反反複複,不解地問媽媽:“在這個大一點的瓶子裏,水怎麼變少了?”媽媽沒有直接回答她,而是遞給了她一個更小的瓶子:“把水放這裏,試試看。”結果,瓶子裝滿了,水還剩了一半。瑩瑩又試了幾個來回,突然開竅了:“這些水放在大瓶子裏就覺得少、放在小瓶子裏就覺得多……”
水是一種富於變化的“玩具”,寶寶百玩不厭。家長不妨順應孩子的興趣,讓想一想:水是怎麼來的?它有什麼用處?水是怎麼給花“解渴”的?啟發孩子盡量說出多種答案。當然,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做個小試驗:把水調出各種顏色,再將一支支白色的花插入不同顏色的水中,觀察花的變化。親自實踐之後,孩子知道了花是怎麼吸水的,同時也能發現“思考”的奧妙,享受思考的樂趣。
在遊戲的時候,孩子經常會因“走投無路”而發出“求救”信號。這時,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沉住氣,讓他有時間自己琢磨琢磨:還有沒有別的路可走?如果不行,再給孩子一點提示,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然後鼓勵孩子自己去嚐試。這有助於孩子從小學會思考問題。
▲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
一些家長習慣於事事為孩子指路,而不習慣於征求孩子的意見。一旦孩子不遵從,還要大加責備。其實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家長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給他自主思考的機會。這裏家長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啟發式語氣,例如,“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你能想出比這更好的辦法嗎?”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從而引發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
要給孩子單獨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在自己的房間專心致誌地“研究”一件東西時,家長不要隨意打斷。當孩子在想問題時,父母不要太心急,應留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尤其不要輕易把答案告訴他們,孩子如果把結果弄錯了,家長可以用啟發性的提問幫助他們思考,啟發他們自己去發現和糾正錯誤。
▲提出問題和孩子共同討論
父母也可以經常給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的大腦經常處於活躍狀態,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父母要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就要從為孩子提出問題入手,父母的問題可以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孩子會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不斷思考。
孩子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父母要善於提出開放性的題目,比如茶杯的不同用途等,還可以用如何解決突發事件,如:“你如果在大街上走丟了怎麼辦”等類似問題來引導孩子思考。父母利用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從全麵和新穎的角度思考,讓孩子勇於突破常規的想法,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用合適的方法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這是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體現,因為孩子會對自己的問題和表達方法進行縝密的思考。而在壓抑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容易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思想會受到父母的左右,隻會盲目附和父母的意見,這樣會影響孩子思考能力的發展。
所以,父母應鼓勵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在孩子發表意見時,即使是錯誤的,也要讓孩子說完,然後再給予適當的指導。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積極肯定和表揚,增加孩子主動表達的自信心。即使他說得沒有道理,也不會批評。
過度保護孩子,不利於孩子獨立
有兩位媽媽,乘假日帶孩子出外遊玩。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爭著去放風箏,女孩用力一扯,風箏破了,男孩很生氣,一巴掌就掃過去,女孩立刻哭了。這時,男孩的媽媽臉色一變,就像觸電一樣從座位上彈起來,女孩的媽媽連忙把她拉住。
男孩的媽媽急得脫口而出:“你真殘忍!”
女孩的媽媽卻笑著說:“你才殘忍!”
男孩的媽媽說:“你眼看著孩子被打,哭了,身為母親,不去嗬護,還阻止我去幹預,這不是很殘忍嗎?”
女孩的媽媽卻說:“孩子爭吵算什麼?被打一下,也沒受傷,為什麼不讓他們去自己解決呢?”
這時,兩位媽媽再望向孩子,隻見他們一同跑過來,說:“媽媽,風箏破了,你能把它做好嗎?”
給你提提醒兒
在這個故事裏,女孩的媽媽對“愛孩子”的理解是:提供機會讓孩子學習與人相處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以後能獨立生活,所以要提供她麵對困難、親自解決難題的空間。相反,對孩子太多幹預,替他安排一切,幫他解決一切難題,這樣一來,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將來怎能做事?怎能生活呢?所以對於孩子,過度表達慈愛並非真愛,而是“殘忍”。
然而,在生活中,像女孩媽媽一樣的家長實在太少了。某中學組織夏令營活動,一位學生的父親怕孩子受不了.竟然請了假,騎著車遠遠地跟在學校隊伍的後麵。到了晚上,老師查鋪時發現床底下有個人,叫出來一看,原來是那個學生的父親。這位父親說,孩子第一次出遠門,不放心,怕他晚上睡覺從床上掉下來。這個舉動令老師哭笑不得。
明智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不會事事關心,雖然這樣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殘酷,但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傷害是隨時隨地存在的,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對孩子來說,不應該總是逃避各種危險,而應該學會去麵對、去忍受,因為長大之後的生活環境需要忍受的東西更多,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為了他日後更好地工作、生活。
為你支支招兒
▲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做事
一天,媽媽的朋友梅阿姨來家做客。吃完飯,6歲的天宇像往常一樣,站起身收拾碗筷。梅阿姨見狀,立刻要起身幫忙,媽媽卻攔住她,說:“沒事,收拾碗筷對我們家天宇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他可以做得很好。”天宇聽後,抿住嘴使勁幹著,把碗筷都端到廚房後,還拿來抹布擦起了桌子。
梅阿姨見狀,連連責怪天宇媽媽:“你膽子也太大了吧?不怕他把碗打碎了?到時劃了手可不得了!”媽媽卻笑了,告訴梅阿姨,開始天宇主動要求這樣幹時,自己也會擔心他把碗摔碎。不過,一次晚飯後,媽媽就問天宇:“兒子,你們老師告訴媽媽,說你在幼兒園是個特別能幹的孩子,更是老師的好幫手,你能給媽媽做一次好幫手嗎?”天宇一聽,來勁了,一路小跑著把他自己的塑料小碗和勺子送到了廚房,然後回來又端起了媽媽的瓷碗,見他行動有些魯莽,媽媽真擔心他會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於是連連囑咐他小心,注意別把碗弄碎了。聽到媽媽的話後,天宇果然放慢了速度,並用雙手緊緊地捧著碗,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向了廚房,看著瓷碗安然無恙地到達廚房,媽媽這才舒了一口氣,但那一刻卻讓媽媽相信,大膽放手,可以看到孩子更棒的一麵。
媽媽的一番話,讓梅阿姨深受啟發。
很多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是因為對孩子沒有信心,害怕他們會做錯事。不少父母對孩子照顧得十分周到,從起床、吃飯到上學、回家、做功課,能想到的都替孩子包辦了。其實,孩子是希望父母信賴他們的。當家長信賴孩子,大膽地放手時,孩子才有摸、爬、滾、打的機會,才有獨自做事的機會,才會逐漸成長為獨立的有能力的個性。
▲允許孩子麵對危險
諾諾的媽媽向兒子許諾,如果他在這次期末考試中能考到前五名,就帶他去看大海,在海邊玩個夠。結果諾諾為了這個獎勵,終於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為此,媽媽特意在單位請了一周假,帶諾諾去看大海。那天,他們來到海邊,諾諾開心地又蹦又跳,一會兒玩在沙灘上奔跑,一會兒又跑去拾貝殼,玩得不亦樂乎。
附近還有很多跟家長一起來玩的孩子,諾諾很快和他們玩到了一起。不一會兒,一群孩子都脫下了腳上的鞋子,光著腳走進了水裏嬉戲,諾諾媽媽並沒有阻攔兒子,隻是看著他在海裏玩。這時,一個剛來的小女孩兒看見孩子們都在海邊的淺水裏玩耍,就想去和他們一起玩。她對自己的媽媽說:“媽媽,我也想試試。”說著就準備脫鞋子下水,這時,媽媽大叫著把孩子拉了回來,吼叫道:“不準玩水,那多危險啊!”媽媽立刻板起臉來,小女孩隻好垂頭喪氣地跟著媽媽走開了,還時不時地回頭看在海邊嬉戲的孩子們。
家長對孩子過多的擔心和過分保護,不讓孩子獨立應對危險是違背孩子天性的。危險無處不在,21世紀的孩子如果沒有單獨應付危險的能力,將會失去生存的本領,最終被社會淘汰,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實例。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去麵對困難和危險,不要把所有的路為孩子鋪好。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為此,家長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無微不至的做法,做好孩子的向導,告訴孩子應該怎樣麵對困難,讓孩子獨立麵對困難和危險。
▲當孩子與人衝突時,既做保護人又做谘詢師
家長當然是孩子的“保護人”,但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保護應該有個“尺度”,更多的時候,他應該是孩子生活上的“谘詢師”。“谘詢師”就是“顧問”,他的責任是給谘詢人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協助他掌握真相,進一步,引導他思考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的進行方式和可能得到的結果,讓他思考出最具備條件的、有效和可行的應對策略,進一步製定出最佳的行動方案。用在孩子身上,當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發生衝突時,具體的做法就是:
第一步:通過和孩子的溝通,掌握問題真相。掌握問題真相並不容易。如果家長平日和孩子的互動少,溝通不良,這時可能就會陷入“誤判”,或者是因孩子的“片麵之詞”而激動,給孩子作出不適當的指示;或者是斷然否定孩子的敘述,不能進一步體會他的感受,因而打擊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陷於孤立無助。“挖掘”問題真相要依靠“同理心”,在自然平和的親子交談中去體驗孩子的感受,才能逐漸接近問題的核心。
第二步: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決定處理辦法。這也是一個大難題。一般“護犢心切”的家長,往往會因為過度關切而緊張,沒經過全盤考慮就插手孩子的事務,使事情越鬧越大,越搞越複雜,造成的後果卻必須由孩子承受,這也是“愛之反而害之”的成因。
要自立,孩子就不能養成依賴習慣
小菊是一個四年級的女生,習慣於睡懶覺。每天早晨,媽媽幾次催她起床,她總是不情願地說:“再待會兒。”如果真遲到了,她會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來,害得她受老師批評。父親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告訴女兒:“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早晨開始,該幾點起床你上好鬧鍾。如果鬧鍾響了你還懶被窩,你就懶吧,肯定沒人叫你,一切責任自己負!”父親心中有數:孩子跟父母撒嬌,在老師、同學那裏還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豈敢總遲到?
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鍾一響,女兒騰地跳下床來。從那時起至今,五六年過去了,女兒早晨起床上學再不用催了。有時候,父母還在睡覺,女兒早已經騎車上學去了。
給你提提醒兒
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是含在口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孩子在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隻要喊一聲“媽媽”或“爸爸”就萬事大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競爭激烈、壓力重重,孩子一旦離開父母親人建造的水晶宮,走向社會,就會像離開水的魚一樣難以生存,難以適應社會需要。
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沒有主見,能力不足,甘願處於從屬地位。缺少獨立生活的勇氣與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幫助,性格優柔寡斷,難做決定。在學校,他們表現為聽老師話,對老師的要求奉為聖旨,如果老師沒有提出具體要求,他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裏,處處讓父母包辦,處處讓父母代勞,動手、動腦能力極差。
從心理學角度講,嬰幼兒期對媽媽的依附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然而,當他們學會了說話、走路,能夠比較獨立地探索外界時,兒童就會藐視外部的控製,而喜歡顯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要獲得自主性。如果稍大一些的孩子仍然依賴父母,離不開父母和家庭,長大後大多性格懦弱、乖僻,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低下,很難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像竹筍脫掉了層層外衣成為竹子一樣,需要一點點地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父母要知道如何在恰當的時候幫助孩子脫去父母保護層。如果孩子3歲開始不能順利地從依賴期過渡到獨立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依賴性人格。
為你支支招兒
▲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
有個家長幹預過多,多到為孩子搽屁股的事情,也要一直管到四年級的程度。最後親戚朋友提出批評了,家長才去找孩子談“自理”。結果沒有想到孩子竟堅決不同意,家長生氣地質問道:“你自己的屁股為什麼自己不擦?”孩子居然理直氣壯地答道:“因為太臭。”最後,是孩子自己在水裏沾了沾。
看來包辦過多會出現這樣的讓人哭笑不得的嚴重後果,是家長當初萬萬沒有想到的。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與家長的這種過度包辦或“關注”有極大關係。家長習慣於對孩子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已能自己吃飯,害怕他打翻碗,弄髒衣服,去把飯勺搶過來去喂他。對已經很大的孩子還要幫他穿衣服,去給他洗臉、洗腳。這樣的結果,孩子會有嚴重的依賴性,表現為非常懶惰,不願動手做事,思維不活躍、腦子笨,遇事沒主見,沒有進取精神。所以,家長一定克服以上表現,凡是孩子自己的事,都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懶”父母才能培養勤快孩子。
▲把問題交給孩子
“媽,學校今天郊遊,我穿什麼衣服?”“爸,這個字什麼意思?”經常聽到孩子們這樣問,好像他們沒有頭腦,孩子們過分依賴家長的確已成為很實際的話題。教育專家提出,要改掉孩子這一毛病,可以試試把問題交還給孩子。
比如,讓孩子自己根據天氣選穿衣服,促使孩子時刻關心季節氣候變化,增長了自然知識,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遇到不認識的字就讓他翻字典,久而久之他會明白字典確實是一位好老師。一經翻字典找答案的孩子,他的自學能力,還用懷疑嗎?
除了把孩子自身的問題交給孩子,還可以有意識地把一些家庭問題也交給孩子,與孩子一道討論解決的辦法。如果孩子的意見被采納,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他的自信心也許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強。給大一點的孩子買衣服,可由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確定選購什麼款式,再和小孩一起討論服裝的價格。孩子的審美情趣,經濟意識就是在不斷地對比和選擇中培養起來的。
但把問題交給孩子,並不是說家長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這需要家長傾注更多的心血,花費更多的精力。在把問題交給孩子的同時,還需要家長積極誘導,將自己的人生體驗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使孩子從問題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思考者。孩子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就增強了。
▲對孩子的要求和孩子的能力相符合
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同時要按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如果對孩子要求過高、難度過大,會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甚或自卑心理;要求過底又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事實上,在幼兒期間,伴隨著孩子生理的發展,他們肢體活動的能力增強,相應地自主性也開始發展,獨立性逐漸增強,這時是父母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適當時期。父母要堅持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讓他們自己完成。當孩子看到自己完成了許多事情,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便會增強,從而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改變孩子已形成的依賴心理
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給予糾正和改過。首先了解孩子依賴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為基礎,使用一定的策略。比如,許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問題讓父母費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是孩子總是賴在床上不起,一旦遲到了,反而會責怪父母沒有及時把他們從床上拉起來。麵對這樣的情況,一位父親就對兒子說:“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覺前上好鬧鍾,早晨自己起床,沒有人再叫你了,遲到了隻能由你自己負責。”當然這位父親對兒子是很了解的,他知道兒子能行。第二天,鬧鍾一響,兒子果然立即跳下了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位父親運用了一個小技巧,就能很輕鬆地改變了孩子的依賴心理,他的做法也是值得其他父母借鑒的。
一位業績輝煌的公司老板曾說過:他準備讓自己即將畢業的兒子先到別的企業裏工作,讓他在那裏鍛煉鍛煉、吃吃苦頭。他不想讓兒子一開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為他擔心兒子會總是依賴他,指望他的幫助。這位老板的做法應該受到讚賞,相信他的兒子將來會有所成就,最起碼不會比早早就藏到父親的庇護傘下的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