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放手出行:孩子安全的就是可行的
不讓孩子出行,是許多家長采取的“保護性教育”方式之一。保護性教育看似保證了孩子的安全,卻埋下了不安全的“隱患”,因為孩子最終是要走出家庭,邁向社會,迎接人生風雨的洗禮。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隻有走出家庭,讓孩子在社會中經受鍛煉,才能逐步培養這種能力。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放手讓孩子走出家庭,當然,這需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舍得孩子出遠門
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對科學研究方麵的天賦,同時對文學也具有濃厚的興趣,發展潛力巨大。但是,將來他究竟走哪條路呢?父親的初衷是想讓兒子走科學研究的道路。他意識到:要孩子有獻身科學的堅定誌向,必須使他真切體驗科學研究對社會的作用和意義,必須讓他走出去,去接觸世界先進科學,了解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情況,從而自願做出選擇。於是,一個計劃在父親頭腦中形成了。
一天,父親對他說:“孩子,你已學會了外語,身體也結實多了,到國外去走一趟吧。一個人多見些世麵,會有不少好處的!”諾貝爾一聽十分興奮,他一直盼望有一天能看到外麵那精彩的世界,本來這個願望已在心裏產生,隻是擔心父親不答應才沒有提出來。現在父親主動提出來了,他怎麼能不答應呢?他問父親:“我出去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微笑著說:“你主要是學習各國的科學技術。”
就這樣,還沒有成年的諾貝爾第一次隻身離家,飄洋過海,開始接觸發達國家的科技技術。
給你提提醒兒
一位年輕的著名學者,回憶自己成長道路時說:我家在海邊,小時生活困難,9 歲才上小學。5歲時就打豬草,幫家裏養雞養豬。還經常淩晨4點起床去“趕小海”,撿海貨拿到自由市場上去賣。正是小時候的艱苦生活,磨煉了意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進學校後,他珍惜時間,加倍努力,成績一直很好,直到大學畢業出國留學,獲博士學位。
孟子說:要讓一個人挑起重擔,必須讓他的身體和意誌受到磨煉,讓他的筋骨受到勞累,讓他的腸胃挨些饑餓,讓他的身體感到空虛困乏,讓他做事不能輕易達到目的,這是為了激勵他的上進心,磨煉他的忍耐力,增強他的各種本領。
磨煉必須麵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要努力去戰勝它們,既需付出體力,又需付出心力。在這個過程中,會體會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奮鬥、不吃苦是不會成功、不會前進的。做人不能總是輕鬆愉快、一帆風順。正如古詩所寫:“梅花香自苦寒來。”
磨煉必須麵對實際,深入實踐,解決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問題,既需要知識,又需要能力。在實踐中,許多不知道的東西知道了,許多不會做的事情會做了。知識增長了,本領也提高了。
許多家長心裏其實知道磨煉對孩子是需要的,卻很少給孩子磨煉的機會。主要原因是心疼孩子。愛還愛不過來呢,怎舍得讓孩子吃苦。這就是所謂的“情感衝淡了理智”。此外,家長常常有所擔心,孩子離自己遠些去磨煉,怕生病,怕出危險。
當然,讓孩子出門,安全問題最重要,家長應該控製孩子出門的時間,並且還要限製出門的範圍,不要讓孩子走得太遠。長如果采取這樣的措施,孩子出門安全問題基本上就可以解決。
為你支支招兒
▲讓孩子自己去上學
阿芬6歲上學,媽媽隻在報名當天,帶著她去了趟學校。臨出家門,媽媽告訴她:“好好記著路,以後上學、放學就要自己走了。”女兒很驚訝地看著媽媽:“啊?全靠我自己呀!”媽媽說:“對。學校離咱家不到兩站地,你出門就沿著人行道走,放學時跟著少先隊路隊過馬路。這點小事情,媽媽相信,你一定行!”就這樣,阿芬小學6年,媽媽隻接送過這麼一次。
後來,14歲的阿芬帶著爸爸媽媽的牽掛獨自離家去了芬蘭。一周後,第一封電郵告訴媽媽:初到,有點不適應,但有信心。一個月後,則稱:一切好轉,學習甚忙。半年後,阿芬發來的電子郵件鋪滿鮮花:祝賀我吧,成績全優。放假時,阿芬沒回來,去打工,要自己掙一半學費。媽媽告訴她:不必太苦自己,家中可以盡力提供經濟支持。阿芬卻答複:“從一個低收入國家拿錢到高消費國家學習,你們壓力會很大,我自己努力,爭取前兩年自己掙一半的生活費;從第三年開始,自己養活自己。”那一刻,父母真的為女兒感到欣慰和驕傲。
許多家長低估了自己的孩子,他們並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脆弱。待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後,隻要教一些防範知識,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獨立去上學。平時,離校近的讓孩子盡量步行,稍遠的可采取自行搭乘公交等措施。撒手讓孩子自己去上學,就是還給孩子一個健康自由的成長空間。
▲放手讓孩子出遠門
阿基米德小時候的一天,父親領著他去海邊散步。海的對岸就是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埃及。父親指著那裏問兒子:“阿基米德,你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嗎?”兒子回答:“當然知道啊,那不是埃及嗎?”父親望著遠方,點點頭,慢慢地說道:“是啊,那是埃及。那兒有一個港口城市叫亞曆山大,有很多著名的學者居住在那兒。而且,那兒還有藏書非常豐富的圖書館。兒子,你想去那裏學習嗎?”阿基米德興奮地說:“我願意去!”父親聽了非常高興,但是,他考慮到兒子還小,去那裏求學會遇到很多困難,需要下定很大的決心。於是,他有意識地試探一下兒子:“可是,去那裏要坐船漂過這片波濤翻滾的大海,你難道不怕嗎?還有,你是要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爸爸媽媽不能陪著你,一切靠你自己照顧自己,你還願意嗎?”阿基米德低頭沉思了一會,然後抬起頭來,堅定地說:“我不怕!可我有點舍不得爸爸媽媽,不過,等我學到了那麼多的知識,再回來看望你們!”這一刻,父親忽然發現,兒子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他被兒子的果敢和堅定深深打動了,這才是自己希望的啊!
回到家裏,父親立即著手為兒子整理行裝,和其他用品,毅然將他送到亞曆山大城去學習。在那裏,阿基米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一步一步地成功了。
著名作家朱自清說過:“要讓孩子在正路上闖,不能老讓他們像小雞似的在老母雞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輩子沒出息的。”有條件的家庭,當孩子達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要大膽地把孩子送出去,或求學,或授受培訓,或參加各種戶外活動,以此增強孩子的體質,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長幹,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讓孩子自己去闖蕩人生
19世紀,在丹麥,一個出身於鞋匠家庭的窮孩子,在父親去世不久,家人便為他的前途著急,並作了安排。奶奶主張他去當文書,媽媽主張他去學裁縫或木匠,繼父讓他自己去選擇,孩子則堅決表示要去演戲,當一名演員。疼愛孩子的奶奶和媽媽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人生。這位14歲的少年獨自到了哥本哈根,去拜訪一位著名的舞蹈演員表示想學跳舞,卻被婉言謝絕;又去拜訪劇團經理,表示想當一名演員,經理嫌他太瘦,嘲笑了他。為了生計他去給木匠當徒弟,結果木匠嫌他幹不了重活兒把他辭退。一心獻身藝術的他又去拜訪音樂學院的教授,表示要學唱歌,這次被收留下來。本想一展歌喉的他不久由於患重感冒壞了嗓子,又不得不走出音樂學院的大門。後來,皇家歌劇院發現他有寫作才能便送他去一所中學讀書和練習寫作,結果又因為校長的指責和嘲諷,迫使他不得不離開學校。但他不屈服於命運,廉價租了一間破舊房子的閣樓,住了下來,刻苦地複習功課,終於考進了哥本哈根大學。
這就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從他的作品中,認識了世界上的美與醜、善與惡。
父母愛孩子,就應當讓他自己去闖蕩人生。安徒生的成功固然來自他的天賦,來自他的執著,但也不能不說來自他的奶奶、媽媽和繼父那個讓他闖蕩人生的最終決定。因為正是這個決定,使他更多地看到了黑暗社會中的各種人物和下層人民的疾苦,磨煉了他的才智和毅力。父母不僅要支持有闖蕩意願的孩子,也要鼓勵沒有闖蕩意願的孩子,告訴我們,待在父母的保護之下,永遠成就不了才幹,隻有在社會中去闖蕩,才能成為適應社會的強者。
提高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
某年夏天,中日兩國的孩子共同參加了一次野外訓練。地點在內蒙古的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千克,匆匆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之間。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正在孩子們叫苦不迭時,他們的背包帶子鬆動了,便爭先恐後地將背包扔進馬車裏,揉揉勒得酸痛的雙肩,輕鬆得又說又笑起來。有個女孩背的是軍用迷彩包,帶子結實,使她沒有理由把包扔進馬車。她剛走幾裏路就病倒了,蜷縮一團瑟瑟發抖,一見醫生淚如滾珠。於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
相比之下,有一位日本男孩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麼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麵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隻過了一會兒,他又爬起來繼續前進了。
給你提提醒兒
所謂的野外生存課,主要分理論和實踐兩部分,老師先教授學生關於看地圖、畫地圖、攀岩、漂流、定向越野、溯溪、行軍、安營紮寨、起灶等各項技能,同時訓練學生的身體素質;在完全掌握後,先要在校內模擬操作,然後組織學生到野外進行綜合實踐。
然而,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無論做什麼都強調安全第一,這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但倘若什麼都過了頭,隻能走向反麵。在中國的家庭裏,為了安全,連基本的教育都被禁錮起來了。比如,因為一個學生溺水而死,許多學校都下令禁止學生遊泳;因為孩子爬樹不小心,摔傷了骨頭,許多家長都禁止孩子爬樹。這表麵上看起來,孩子安全了,其實這裏蘊含了無窮的隱患。其結果是,孩子成了隻會做題的機器,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健康的體魄,缺乏野外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缺乏實際的生活能力,缺乏社會常識。假如遇到大水他們不會遊泳,叢林遇到野獸他們不會爬樹,遇到危險他們不會自救更不會救人,將會造成什麼結果,誰都能猜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