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放手出行:孩子安全的就是可行的(2 / 3)

日本的教育家評論:“中國人,你們這一代不是我們的對手。”中國的教育家也不無憂慮地說:“日本式的教育,是在培養狼;而中國的家庭教育,是在培養性格溫善的羊。”如果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成為一個沒有生存能力的“羊”,一旦遇上了“狼”,除了束手待擒,還會有什麼結果呢?

為你支支招兒

▲鼓勵孩子參與野外拓展活動

一次,黃嘯替女兒黃秋報名參加了一項為期兩天的兒童野外拓展活動,想讓她體驗一下野外拓展,鍛煉實際生存和與別人相處合作的能力。在活動中,負重前行,10歲的黃秋摔了一跤,掉進田裏,把脖子擦傷了;走高空絕壁,她一度害怕到全身發抖,挪不開步子……兩天的野外生存拓展活動之後,黃秋和小夥伴們一起完成了每一項任務,興奮勁比以往任何一次和父母外出都要高出很多,因為這是她第一次獨立參加這樣的活動。

後來,黃嘯對女兒參加此次活動的總結是“不虛此行”,他們認為:孩子的想象力和應對困難的能力不可低估。在這樣的活動中,她能夠堅持完成所有內容,還從中得出一些關於人生的小感悟,這或許是很多成年人都想象不到的,讓孩子參加幾次這樣的活動還是非常有收獲的。

所以,如果學校或教育機構組織了類似的活動,做家長的要積極支持,不要怕孩子吃苦受罪。殊不知,正因為這種吃苦的鍛煉,孩子才會強壯體魄,增強意誌。

▲放手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一天,一位學者正在家中看報,突然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原來是兩個小女孩,一個八九歲,一個五六歲。大女孩非常沉著地問他:“您家需要保姆嗎?我們是來求職的。”學者好奇地問:“你們會什麼呢?年紀這麼小……”大女孩拿出一張工作記錄單解釋說:“我已經9歲了,已有14個月的工作曆史,請看這是我的工作記錄單,我可以照顧你的孩子,幫助他完成作業,和他一起做遊戲……你若不信,可以先試用我一個月,不收工錢,隻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記錄單上簽個字,有助於我將來找工作。至於我妹妹,她可以用小推車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費的,也隻需要你在她的工作記錄單上簽個字。”

無論家長和學校都要勇於放手讓孩子實踐體驗。要知道,一次切身的體驗,勝過說教的百遍。沒有實踐體驗的生存能力教育,無異於沒有實驗室的物理化學學習,近乎於教師不在場的自習。

為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家長不妨經常為孩子創設帶有生存競爭的家庭條件,讓孩子自己學習接受挑戰。比如,和孩子一起組織各種家庭比賽:吃飯比賽、洗臉刷牙比賽、穿衣服比賽、晨跑比賽等等,並規定給勝利者一定的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培養孩子優勝劣汰的生存競爭意識,再或者,家長索性就直接為孩子創造走入社會參與競爭的條件,讓孩子在社會競爭中直接接受鍛煉。

家長還可以定時給孩子安排“小留學”場所,讓孩子自己學習生活交際。方法是讓兩個孩子互換家庭環境生活一兩個月,孩子上學的學校則保持不變。這樣,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家庭,雖然不是一個人生活,但畢竟周圍都是外人,孩子在說話和做事方麵都可能不會像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放縱,他們會注意觀察陌生家庭裏各成員的平常表情和生活習慣,注意觀察自己的言行給陌生家庭造成的影響,從而自覺而本能地嚴格要求自己的語言舉止,慢慢學會在陌生環境中生活交際的方法,並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獨立社交的能力。

▲讓孩子多多走進大自然

星期六的上午,二年級(一)班的同學搞了一次徒步活動。同學們背著小背包,穿著輕便的運動鞋,一路說說笑笑到了西郊公園。同學們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由三位老師帶領,開始了遊園活動。

園中風景真美!亭台樓閣在鏡子一樣的湖麵上映出倒影;假山上的瀑布騰起水霧,在陽光下出現七色彩虹;百花爭豔,樹影婆娑;幽靜的小路向著密林深處蜿蜒;地毯似的綠草地上白鴿在悠閑地漫步。同學們或遊戲或拍照,玩得很盡興。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向集合地點出發。穿過長廊,走過小橋,鑽進假山,越過密林,走了半天,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

“咿,這裏我們來過的。”一位同學說。

“對,怎麼又繞回來了?”

“我們是不是迷路了?”同學們七嘴八舌。

一位同學大聲說:“我們一定是迷路了。”

“怎麼辦?”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一齊把目光投向老師。

老師讓大家來想想辦法。

經過討論,同學們有四種選擇:1. 打電話詢問公園管理處,2. 報警,3. 再試試看,4. 大聲呼喊,看附近有沒有遊人或者其他小組的同學。

最後一致決定選擇第三種辦法,老師啟發同學們回憶走過的岔路口和建築物的特點,終於到達了集合地點。

在一些發達國家,經常性地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如四季遊、遠足、探險、登山等,早就被列為很多國家常規的教育內容。例如,新加坡的中小學每的3月都有一周假期,用以旅遊,進行一番體驗式學習。我國的學校目前還很少組成這樣的活動。家長們可以擔負重任,補上這一“第二課堂”。例如,就近出行,帶孩子到郊外去放風箏,或爬山,或者組織一些親子活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大有益處。

▲練膽:向美國家長學習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愛多半體現在表麵上,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長馬上過去扶起來,哄他不哭;而美國家長對孩子的愛則是體現在內心上,他們看到孩子摔倒了,絕不會去扶,而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美國家長認為,孩子膽小,將來會一事無成。所以,他們非常注重對孩子的“練膽教育”。他們又認為:孩子生下來,膽子都是小的,所以他們對孩子的“練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在美國,家長對孩子的“練膽教育”分家裏、家外兩方麵。在家中,孩子一歲即與父母分床,獨居一室。家長給孩子買些小熊等玩具,讓孩子抱著玩具入睡,同時,在孩子的床頭亮一盞小燈,給獨居的孩子以信心。孩子能上桌吃飯時,家長便讓孩子自己拿著刀叉進食,即便把食物弄得一塌糊塗,家長也絕不過去幫忙。家外的“練膽教育”主要是社交和旅遊。美國家長從小就讓孩子學會社交,讓孩子跟小朋友玩,使孩子在與陌生夥伴的玩耍中,鍛煉膽子。外出野遊時,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當“先鋒官”,讓他們在前麵為家人“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遇到危險地段,家長讓孩子自己判斷危險程度,然後讓他們想出化險為夷的辦法。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涉險、冒險精神不無益處。

美國家長的“練膽教育”,還有一點是國內家長絕對想不到的,那就是對孩子的技能培訓。美國家長認為“藝高人膽大”,孩子從小就學會了生存技能,長大了就不會怕這怕那。所以,家長們從小就教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比如做飯、修理電器、駕駛,等等。美國的一些孩子五六歲時就可以參加“野外夏令營”,獨自在野外生存一周;七八歲時,就已是家裏的“電器工程師”和“廚師”了。美國孩子六歲時就可以自己做飯,而且還邀請小夥伴來家中舉辦“周末PARTY”,孩子們親自下廚。這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

夏令營,你的孩子參加了嗎

第一次離開父母,和小夥伴們過集體生活,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踩著泥濘的小道自己上山摘桃子……參加“快樂夏令營”的孩子們有了不少人生的“第一次”。他們白天玩得很開心,可當晚上洗澡、洗衣服,準備就寢時,一些孩子就想家了。二年級小女孩婷婷突然哭了起來,帶隊的老師忙去詢問。婷婷說:“我想家了,我要打電話給媽媽,讓媽媽馬上開車來接我回家。”老師問:“你以後長大了,考上大學了,不是也要一個人在外麵獨立生活呀?”婷婷答:“我考上了大學,讓媽媽在大學旁邊買一所房子,這樣媽媽照樣能照顧我。”最終,婷婷堅持用自己帶的手機跟媽媽打電話,哭鬧著向媽媽提出接她回家的要求。可媽媽這回並沒有被孩子的哭鬧所左右,“狠”著心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婷婷沒能達到目的,很快也就沒了脾氣,不久便沉沉地睡著了。第二天,高高興興地繼續投入夏令營的活動。

給你提提提醒兒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受家庭的嬌慣,身上的“毛病”也顯現出來了:自理能力、與他人相處能力不夠強,不會關心他人,怕吃苦,不愛勞動,還有的性格孤僻、個人占有欲特強。而夏令營的一般作用是讓孩子們過集體生活,增強孩子的社會意識,開拓眼界和增加閱曆,同時也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參加這樣的夏令營,應該說對孩子提高綜合素質有一定的幫助。

夏令營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是一個尋找快樂、發掘學習樂趣的突破口,不僅如此,借用一位教育學家的話來說,旅遊對於孩子的教育意義已經越來越被肯定了,其給孩子“學一點東西、感觸一點東西、體驗一點東西、啟發一點東西”的作用,或許就是不少家長在假期還為孩子選擇各種夏令營的原因所在。

參加夏令營,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夏令營中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也是磨煉意誌的好方法。讓孩子按時作息,該起床是就起床,不能養成睡懶覺的惡習;該休息時要立即休息,不能因自己意猶未盡地聊天等影響他人休息。讓學生按要求參加活動,不能感興趣的就參與,不感興趣的就靠邊站;同時要求孩子自己做飯,洗衣服,攜帶自己的夏令營用品等。

參加夏令營,還能培養孩子交際的能力。假期中,沒有了同學同伴,孩子常常是獨自一人在家學習玩樂。時間一長,他們就顯得孤單寂寞,陷入個人世界,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從而影響日後的成長和發展,因為現代社會對人的素養要求之一是有著良好的人際交往,和諧地與人溝通交流,而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夏令營正好可以增加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麵的才能和才幹。

參加夏令營,能夠增強孩子的團隊意識。一次夏令營活動就代表一個團隊的活動,隻有大家齊心協力,才會讓夏令營的效果體現出來,當然在活動中會舉辦些有趣的活動比賽,有些必需是團隊參加,這樣可以考驗孩子的團隊意識,並培養其團隊的精神。

孩子其實都很喜歡夏令營,但有的家長卻舉棋不定,一是怕孩子淘氣,不守紀律,二是怕孩子萬一出危險。有的家長甚至提出跟團要求。還有的家長給孩子報名後,特地問了營地的地址,說要在營地附近找賓館,暗中關注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