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潮再度抬頭,西方壟斷資本控製的新聞媒介也大肆宣傳,重新鼓吹私有企業應不受限製地追求利潤,政府也削減對企業非工資福利的稅收優惠,導致了富人財產收益和高級經理收入大幅度增長,廣大社會中下層的實際收入持續下降,有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的正式工作急劇減少,難以養活家庭的小時工、零散工作卻大幅度增長,二戰後曾縮小的社會收入差距再度顯著擴大。我國在改革中應有分析批判地借鑒西方經驗,防止被壟斷資本追求自身私利的宣傳所欺騙。
五、企業職工下崗問題的治理對策
當前,我國麵臨著嚴峻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形勢,這並不是單純的微觀經濟或所有製問題,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宏觀不景氣因素造成的。國有企業的體製問題是長期存在的,但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國有企業的就業人數迅速增長,直到1994年以前,很少出現過停發工資和職工下崗問題。近年來普遍采取了減員增效和下崗分流的辦法,但是,國有企業的經營困難不但沒有緩解,相反,市場需求萎縮和效益滑坡趨勢更為嚴重,這說明我們應對國企困難和職工下崗的原因重新進行反思並且探討新的治理對策。
(一)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和生產過剩的矛盾
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的冗員和職工下崗狀況日趨嚴重。從1994年以來,在宏觀調節“雙緊”的環境下,國有工業企業普遍資金周轉困難,虧損麵積不斷擴大,企業的隱性失業人數也有明顯擴大,受停產、半停產影響的職工不斷增多。1995年,國家統計局等有關方麵認為,目前我國勞動就業方麵的矛盾非常突出,大約三分之一的企業開工不足,公開失業及停工、半停工職工人數已經超過警戒線。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從1997年以來,國有企業的隱性失業正轉化為大規模公開失業。據工會方麵的統計,1997年各種類型所有製的下崗職工有2400萬人,其中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超過了1000萬人,比較1996年同期大幅度增長了40%左右,涉及的行業、地區和所有製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國有企業的職工下崗情況,從行業分布上來看,建築、電子、機械、冶金等重工業部門,比較輕工行業、第三產業更為嚴重,因為生產資料部門受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較大,但是,輕工行業和第三產業的企業正麵臨越來越多的困難,企業職工下崗正呈現不斷增長態勢。值得重視的是,許多國民經濟中關鍵產業的國有企業,特別是老工業基地的大中型國有企業,職工下崗達到了相當高的比例,許多職工麵臨著嚴重的生活困難,因此,解決國有企業的冗員問題,不僅是關係到企業改革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到社會穩定的緊迫問題。
隨著國有企業的冗員轉化為公開失業,國有企業的經營困難不但沒有緩解,相反,近年來一直存在的效益滑坡趨勢更為嚴重,產品滯銷和生產過剩的狀況也不斷惡化。1996年國有大中型企業利潤為負1.18億元,而1995年同期為105億元,1997年國有企業的虧損麵達到50%左右,比較20世紀80年代的10%左右高出數倍之多,並且隨著國有企業效益滑坡導致銀行壞賬猛增。1997年我國許多行業存在嚴重的開工不足問題,生產資料和消費品普遍出現了相對生產過剩,據中國企業家調查係統公布的問卷調查報告,有68%、82%、89%的企業家,分別認為生產資料、消費品和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1997年4月生產資料價格出現下降,至6月全部工業品出廠價出現了負增長,鋼鐵和建材行業甚至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行業虧損。1998年,我國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環境,生產過剩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下降,國有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1998年1—4月,預算內國有工業的實現利潤為負112億元,比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433%,虧損總額為339億元,比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