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再析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難點問題(6)(1 / 2)

上述現象已經清楚地表明,國有企業的冗員和職工下崗問題,並不是單純的微觀經濟或所有製問題,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宏觀景氣因素造成的。國有企業的體製問題是長期存在的,但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國有企業的就業人數迅速增長,直到1994年以前,很少出現過停發工資和職工下崗問題。根據1995年的全國工業普查的數據,大型國有企業的富裕職工比率僅為4%,中型國有企業的富裕職工比率為6%,小型國有企業的富裕職工比率為7%。有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存在著嚴重的冗員狀況,因此,大批職工下崗是自然的事情。實際上,冗員是一種非常不精確的概念,以前關於國企冗員的許多抽樣調查數據,是根據滿工作負荷的理想假設推算的,還有許多數據是以外資企業為標準估算的,但是,中西方的生產要素價格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外資企業節省勞動力的資本密集型技術,甚至可能是不符合我國國情的不適用技術。許多經濟學家根據外資企業用人少的特點,斷定國有企業“人浮於事”而且“技術落後”,承擔的社會保障義務也是多餘的包袱,實際上,國有企業采用充分利用勞動資源的技術,很可能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寶貴適用技術。20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即使在稅負非常不平等的條件下,銷售收入和利潤仍一直持續不斷增長,職工收入和勞動生產率也不斷地提高,虧損麵和虧損率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上,從未出現過職工下崗和停發工資現象,也從未因承擔社會保障義務而陷入困境,這說明國有企業雖然需要進一步提高效率,但其嚴重困難並非是職工過多造成的。

(二)經濟結構調整不應單純依靠市場機製

解決當前我國的經濟矛盾主要依靠經濟結構調整,但是,結構調整麵臨著相當大的困難,不應單純強調依靠市場機製進行自發調節,原因是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市場普遍存在過剩,發展第三產業如商業、旅遊也有很大局限性,因為,各個產業之間應保持協調的比例關係。近年來,隨著許多工業行業的經濟效益下降,社會資金紛紛湧向第三產業,商業網點也出現了設施和人員過剩的現象,百貨公司和連鎖店出現了破產倒閉風潮。由於社會消費結構存在穩定的比例關係,在城鎮社會失業矛盾日趨突出的形勢下,人們一般會縮小而不是增加服務、旅遊開支,許多大城市的外地民工紛紛被迫返鄉,依靠第三產業吸納下崗職工的困難越來越多。據工會方麵反映,幫助下崗職工安排的再就業機會,許多是難以解決長期生活的臨時性工作。有些人希望依靠私有企業吸納下崗職工,這種主張並不切合實際。大多數私有企業尚處在資本積累的初期階段,在生產過剩和激烈的競爭壓力下,普遍千方百計壓低工資和逃避稅收,雇用工人幾乎都是來自落後農村和山區的青年,每日工作時間一般都高達十七、八個小時,普遍不遵守勞動法規也不提供社會保障,在農村落後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吸納完畢之前,不可能犧牲自身利益來吸收國企的下崗職工,這種就業的增加甚至會減少正常的社會就業,更何況在生產過剩和產品滯銷的情況下,私有企業也麵臨著強大的減產和裁員壓力。

結構調整采取減員增效、破產兼並的辦法,也有相當大的副作用和局限性。目前,眾多行業普遍存在著嚴重的開工不足,企業普遍麵臨著經濟效益不佳的局麵,一部分企業通過減員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激烈競爭擠占了其他企業的市場份額,迫使其他企業紛紛大量減員降低成本,這必然導致失業增加和市場需求急劇萎縮,使企業開工不足和虧損狀況更趨惡化。據1997年中國企業家係統的調查,企業家普遍感覺維持簡單再生產已很困難,根本無力投資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這種現象非常不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美國1929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政府采取了依靠市場自發調節的不幹預政策,企業大規模解雇工人以提高效益,銀行壓縮信貸規模以避免壞賬危機,壟斷資本趁機逼迫中小企業破產倒閉,在這種形勢下進行的產權重組和破產兼並,實際上阻礙了經濟效率和技術進步,結果導致了企業銀行的連鎖破產危機,大大加深和延長了經濟衰退。

我國1993年泡沫經濟過熱消耗了大量企業資源,僅僅房地產、鋼材積壓就占壓資金數千億元,投機漲價還誤導企業進行了大量的重複投資。由於國有企業以社會穩定的大局為重,不輕易采取破產清算和解雇職工的辦法,大大緩和了泡沫經濟後遺症的連鎖反應,也為其他各種類型企業提供了更多生存機會,但是,由於沒有及時補充其泡沫經濟時期的資源損失,反而進一步遭受了一係列的沉重打擊,包括稅負增加、物價上漲、壓縮信貸投資規模等,當前,國有企業正因無力支撐而大批破產和解雇職工,從而必然加重市場萎縮和虧損狀況,並通過產業聯係導致企業銀行連鎖債務危機。倘若銀行係統也大批裁員來提高經濟效益,對於解決銀行體係壞賬問題的幫助並不大,如全國工商銀行係統共有40萬職工,工資成本不過幾十億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迫東南亞國家采取嚴厲的緊縮政策,關閉了許多家銀行並且大量進行裁員,社會公眾普遍認為銀行都出了大問題,結果導致了全國擠兌風潮和銀行信用危機,中央銀行被迫發行貨幣挽救商業銀行,則進一步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