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再析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難點問題(6)(2 / 2)

(三)關鍵是疏通國民經濟的“堵塞穴道”

當前,我國克服經濟困難主要依靠結構調整,但是,采取壓縮輕、重工業的生產和就業人數,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資源的存量調整辦法,存在著相當大的局限性和負麵效應,原因是隨著職工下崗和社會失業矛盾日益突出,第三產業的市場也會趨於萎縮或增長緩慢,如商業、旅遊業現在也出現設施、人員的過剩。因此,我國應借鑒改革初期的成功經驗,采取增量調整而不是存量調整的辦法,在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全麵發展的同時,適當地優先扶植第三產業的發展。當然,當前我國所麵臨的經濟結構矛盾,同改革初期相比已有了較大變化。改革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矛盾表現為經濟比例關係失調,計劃經濟時期長期片麵強調發展重工業,鋼材、機電產品存在大量的積壓,而農業、輕工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後,存在著嚴重的物資短缺和通貨膨脹壓力。但是,當前我國生產資料和消費品行業均麵臨著生產過剩的問題,缺少充分解決社會就業矛盾的新增長點,產品升級和擴大出口的增長潛力有限,而充分放開麵向國內市場的外商企業投資,雖然有利於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但是,這必然會加重國內企業的困難和社會就業矛盾,也不利於增加政府稅收和保持發展後勁。住宅建設雖然是具有相當潛力的增長點,但是,由於企業普遍困難而社會購買力不旺,單純依靠住宅建設來啟動經濟孤掌難鳴,1997年住宅建設因大量積壓出現了滑坡。上述情況說明,我國國民經濟堵塞的“經絡穴道”已發生了變化,需要采取新的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戰略。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過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消費品加工業和農業改變了落後狀況,重工業調整服務方向後也保持了高速發展,但是,水利、交通、能源、市政環保等社會基礎建設相對滯後。例如,我國的許多農田水利設施已經嚴重損壞或老化失修,迫切需要進行維護和改善,我國近年來連續發生嚴重的洪澇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造成數千億元的巨大損失。我國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一方麵興修水利等社會基礎建設亟待加強,由於缺乏足夠的長期投入,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另一方麵大量的社會資源處於閑置狀態,鋼材、水泥、機械、建材等物資大量積壓,公開、隱性失業現象嚴重,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這個問題也啟發我們,是否能夠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社會基礎建設的步伐,使閑置的社會人力、物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幫助解決國民經濟中存在的一係列突出矛盾呢?這方麵,我們可以借鑒許多中外的曆史經驗。美國1929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生產嚴重過剩,企業設備和人員大量閑置,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主義的經濟緊縮政策,大大加深和延長了經濟衰退,美國羅斯福總統執政後推行了“新政”,大力興修水利、公路鐵路、市政工程等,刺激對鋼鐵、建材、機械等投資品的需求,通過產業聯係擴大了消費品和整個社會需求,有效緩解了經濟衰退和失業危機。

當前,我國需要解決投資啟動的資金來源問題,如何將閑置的資源投入亟須的社會基礎建設?許多人對基礎建設投資的資金來源存在很大疑慮,盡管社會基礎建設具有很大的潛力。如據有關部門的測算,水利建設投資的社會效益非常高,投資效益比例甚至超過1∶100,但是,單純依靠市場機製難以解決資金問題,仿佛我國經濟雖然有足夠的“氣血”,但因“經絡堵塞”無法達到需要的地方,政府應采取幹預政策以“疏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