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改革初期我國麵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宏觀就業危機,但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正確方針指導下,我國創造了通過改革搞活和調整結構來解決就業危機的成功經驗。我國這次調整主要從增加總供給入手,由於國家財政困難不能增加投入,主要通過“搞活微觀”的改革政策,增加企業留利和內部積累,激勵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我國改革初期並未采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倡的“放開物價、管緊貨幣”政策,而是謹慎漸進地推行價格改革,配合搞活經濟的金融改革政策,充分發揮銀行廣泛籌集和靈活運用資金的作用,幫助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輕工消費產品生產,促進重工業調整服務方向。1979—1983年,我國的貨幣供給和銀行貸款增長較快,如銀行和信用社的農業貸款增加222億元,是改革前30年農業貸款淨增加額的142%,對工業企業也發放了大量中短期設備貸款,支持技術改造和調整產業結構,許多人擔心這是在通貨膨脹情況下繼續放鬆銀根,會造成信用膨脹,但後來事實證明,當時政府注重支持改革和增加供給的貨幣政策是正確的。經過兩三年的時間,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市場供應充裕,品種豐富,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改善的良好局麵。1979—1984年間,由於宏觀經濟形勢的改善,我國不僅沒有像1962年那樣用下鄉的辦法安置2000萬企業冗員,反而新安排了4600萬人就業。城鎮中的全民和集體所有製單位,都安置了大量新就業人員,其中全民單位占50.38%,集體單位占49.6%。個體勞動者也從1978年的15萬人增加到1984年的339萬人。更重要的是,1979—1984年持續地、大規模地安置就業,不但沒有降低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而且促進了經濟持續增長,勞動生產率逐年提高,職工收入也不斷增加,從而實現了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和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這樣不僅消除了企業的宏觀性冗員,而且一舉解決了曆年積累下來的知青失業問題,使失業率從1979年的5.9%下降到1984年的1.9%。
第110章 附錄(2)(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