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指出,適當增加對國民經濟的瓶頸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應是為了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而應是為了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使社會中閑置的勞動力和生產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消除社會資源的浪費現象。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超過了現有勞動資源和物質資源的供應能力,無疑會造成通貨膨脹,但是,也不能認為宏觀調控政策應“緊縮”一些才是穩妥、保險的。這是因為,現實經濟中勞動資源、物質資源和生產能力如果出現了較多閑置,就會通過乘數效應帶來一係列部門的不平衡,壓縮經濟效益和生產能力,直到達到閑置資源消失的更低均衡點為止。就是說,社會資源的閑置不僅本身是一種浪費,而且還會造成經濟失衡和生產能力的倒退,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實現我國經濟增長從外延方式向內涵方式的轉變,要求充分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如果大量社會生產能力和人力資源處於閑置狀態,就會造成很大浪費,難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弊病,盡管每個企業努力提高微觀效益,但是,宏觀經濟波動依然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正因如此,當西方國家出現了失業和生產能力過剩時,往往擴大公共投資,采取政策措施鼓勵企業擴大更新設備投資,推動投資品行業的複蘇,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居民購買住宅,以消除資源的閑置並恢複經濟平衡。例如,美國羅斯福總統采取的“新政”政策中,大力發展公共工程和社會基礎建設,以緩解1929年“泡沫經濟”後的經濟蕭條和嚴重失業危機;近年來日本為消除20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的後遺症,增加了數十萬億日元的公共開支,以促進總需求,增加就業機會,緩解銀行和企業的債務拖欠,等等。

實踐證明,長期實行緊縮政策對企業效益存在許多不利影響,20世紀80年代改革中我國國有企業的虧損麵一直很小,1988年僅為10%,1989年實行緊縮政策後,1990年驟然上升到27%,增加了接近3倍,虧損總額也從1988年81億元驟然增加4倍,上升到1990年的348億元。1993年緊縮以來,國有企業的虧損麵和虧損額都比上一年大幅度增加,達到1994年的44%和486億元。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麵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壓力,但是我國並未采取過緊的貨幣政策,而是謹慎地進行價格改革,通過搞活金融的改革政策,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調整結構,通過增加總供給有效地控製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保持在10%以下,盡管銀行的一些放貸也有失誤,特別是對鄉鎮企業的貸款,但由於促進了經濟順利發展,企業效益較好,很少有三角拖欠,各專業銀行的資產總額迅速增長,整體呆賬率較低。1989年至今,我國經濟大部分時間處於緊縮的宏觀環境中,1992年雖然所有放鬆,但由於“泡沫經濟”的不利影響,反而進一步消耗了工業部門緊缺的資源,這些不利因素是造成國有工業的資金周轉困難,虧損麵長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銀行呆賬率和企業間三角債也大幅度上升。對一些大中型企業雖然發放了解困性貸款,但往往很快又被三角債拖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資金普遍緊張的矛盾。1993年盡管采取了緊縮的金融政策,由於1994年放開糧價等一係列價格改革的影響,通貨膨脹率反而上升到24%,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峰。這說明,在對待宏觀調控、經濟改革與治理通貨膨脹關係上,我們更應該重視改革初期的成功經驗,而不應受貨幣主義“放開物價、管緊貨幣”教條的影響。我們應像改革初期那樣,努力探索出一條既能防止和控製通貨膨脹,又能避免對生產和就業產生負麵效應的有效途徑,這樣就能獲得巨大的宏觀經濟效益。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都直接關係到人民的財產保值和安居樂業,即使兼顧兩者存在一定困難,我們也應千方百計探索出一條能夠全麵維護人民利益的道路。

(本文原載《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