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擴大經濟建設規模積極改善宏觀經濟形勢》[3]

楊斌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有許多年份發生了遍及全國的洪澇災害,甚至有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今年夏天以來,我國各地再次普遍都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範圍波及南方、北方的許多省份,如福建、湖南、浙江和河北等,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巨大的損失。由於有許多熟人的家鄉恰好地處災區,而且河北的洪水直接威脅到北京,所以此次了解的情況較多,留下的印象也格外深刻。年初(1996)曾去浙江一些地區考察,那裏私人經濟相當發達,但地方稅收占產值的比重較少,僅為蘇南的三分之一,因而水利、交通等公益事業相對落後,今年洪災損失嚴重,一些地區損失了數十億元。一位朋友的福建老家遭受洪災,有十多萬人家園被毀,經濟損失十多億元。湖南洞庭湖今年發生特大洪災,出水口城陵磯的水位超過曆史最高點0.7米,數百人不幸遇難,數百萬人無家可歸,僅直接經濟損失就有600億元。河北的許多區縣,為了保證確保北京、天津的安全,毅然掘堤放洪,受災人口多達數百萬人,經濟損失高達400億元。為了感謝河北人民,首都的機關組織支援災區,大家踴躍響應,紛紛捐錢捐物,雖然盡了心意,但遺憾的是無法更多挽回災區人民的損失。

盡管災區的損失令人心情沉重,但有時也能聽到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一位來自蘇南鄉鎮企業的朋友告之,蘇南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出海口,地勢較低,以前幾乎年年發生洪災,損失巨大。改革開放以來,蘇南的鄉鎮經濟高速發展,由於鄉鎮企業多屬集體所有製,不僅資金積累的規模較大,企業技術進步較快,而且上繳大量資金用於集體公益事業,如興修水利、交通、文化教育、支農等。為了徹底治理水患,他們不僅修水庫,而且興修了縱橫交錯的泄洪灌溉渠道,已經有許多年未發生洪災了。今年雖然也降了特大暴雨,但很快就順利排泄入海,人民生活和正常生產均未受影響。這一事實說明,天災固然可怕無情,但是,隻要認真搞好經濟建設,大力興修水利設施,完全有可能抵禦自然洪澇災害,避免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

根據科學家的分析,隨著“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象可能出現更多的異常,洪災的發生也可能越來越頻繁。這種形勢迫切要求我們將興修水利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當然,修堤築壩、疏通河道、清挖淤泥、開鑿渠道等,這些工程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必須協調好與國家經濟建設的相互關係。這樣,從興修水利抵禦洪澇災害,就自然聯想到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問題。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消費品工業和一般製造業發展較快,而水利、交通、能源等社會基礎建設相對落後,因此我們亟須加強這些國民經濟“瓶頸”部門,以改變其相對“滯後”的局麵。但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是“泡沫經濟”和通貨膨脹,以及隨之而來的宏觀緊縮政策,製約了我國社會基礎部門的建設步伐。目前,經曆了多年的緊縮環境,我國經濟建設出現了明顯的困難,工業品和消費品市場都出現了疲軟,1996年國有企業虧損麵擴大到50%,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盈不抵虧;鋼鐵、水泥、汽車、機械、電子、建築材料等生產資料行業,普遍出現了嚴重滯銷,資金周轉困難,企業開工不足,大量設備和人員處於閑置狀態,甚至長期一直緊張的鐵路運輸也局部出現了能力閑置;經濟發達的沿海省份,經濟運行受到明顯阻力,西南和東北地區的重工業相對集中,受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更大,地區間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甚至以前活躍的鄉鎮企業和民營高科技企業,經營狀況也普遍惡化,產品銷售和資金周轉困難,虧損麵明顯增加;全國國有、集體企業中就業矛盾突出,大批職工被迫下崗待業,受停產、半停產影響的職工有2000多萬人,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穩定。

我國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一方麵興修水利等社會基礎建設亟待加強,缺乏足夠的長期投入,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另一方麵大量寶貴的社會資源處於閑置狀態,鋼材、水泥、機械、建材等物資大量積壓,公開、隱性失業現象嚴重,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這個問題也啟發我們,是否能夠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社會基礎建設的步伐,使閑置的社會人力、物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幫助解決國民經濟中存在的一係列突出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