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飲食養生(2 / 3)

家用餐具上容易沾染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卵,因而,餐具要經常清毒。消毒前,應先將餐具清洗幹淨,用熱水或堿除去油垢,再進行消毒效果更好一些。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蒸氣消毒和漂白粉消毒等等。

4飲食有節

是指飲食應當有節製,不能隨心所欲,要注意吃的科學和方法。具體說來,是要注意飲食的量和進食時間。

一是飲食要適量。意思這是說人們吃東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應恰到好處,饑飽適中。人體對所吃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貯存,主要通過脾胃來完成,若飲食過度,超過了脾胃的正常消化食物量,就會產生多種疾病。南北朝時道家著名人物、醫藥學家陶居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何必餐霞服大藥,妄意延年等龜鶴。但於飲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將安樂。”“餐霞”、“服大藥”,是指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常用的兩種方法,陶居這首詩歌的目的在於勸告世人:何必去追求什麼長生不老藥,還想依賴那些東西益壽延年,壽比龜鶴。隻要在飲食嗜好中,改掉那些最有害的毛病,就會給你帶來健康與安樂。那麼,哪些是飲食嗜欲中的“甚者”呢?飲食過飽便是一甚。

二是飲食應按照正常時間。“不時,不食”,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應該是3:4:3,是指如果一天吃1斤糧食的話,早晚餐各吃3兩,中午吃4兩,這樣的比例比較合適。有人觀察,每天早餐攝入2000千卡的熱量,對體重並無明顯的影響,而把這麼多熱量放在晚餐攝取,人的體重就會明顯增加。這表明,影響體重的原因,“什麼時候吃比吃什麼還重要”。

5烹調有方

這是因為合理的烹調能夠使食品色、香、味俱全,不但促進食欲,而且有益健康。如炒菜時要急火快炒,不應長時間燉煮,而且要蓋好鍋蓋,避免溶於水的維生素隨水蒸氣跑掉,也防止在加熱情況下,本已容易氧化得到破壞的維生素C再得到充足的氧氣而加速氧化破壞。在炒菜時,應加少量的醋,既可調味,又可保護維生素C少受破壞,這是因為維生素C是一種還原性物質,在酸性條件中比較穩定,而在中性或堿性條件下加熱,很容易氧化成二酮古洛糖酸,失去營養作用,加醋可以抑製這一氧化過程。

在各種烹調方法中,蒸對營養素的破壞最輕,其次是炸,再其次是煎,炒。對營養素破壞最厲害的是煮。但是不論哪種方法,最好能夠做到熱力高,時間短。總而言之,要掌握做菜的火候恰到好處。

在主食製作方麵,煮飯、煮豆、煮粥,都不宜放堿,因為堿容易加速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B的破壞。

中醫營養學還認為在食物的製作過程中,應注意調和陰陽、寒熱;在老人飲食方麵還提倡溫熱、熟軟,反對粘硬、生冷。

所謂烹製中的調和陰陽,是指在助陽食物中,最好加入青菜、青筍、嫩蘆根、白菜根、鮮果汁以及各種瓜類甘潤之品,這樣能中和或緩解溫陽食物辛燥太過之偏;而在滋陰食物中加入胡椒、花椒、幹薑、茴香、肉桂等辛燥的調味品,則可調和或防止養陰品滋膩太過之偏。所謂製作中的調和寒熱,是指體質偏寒的人,烹調時,應多加薑、椒、蔥、蒜等調味品;體質偏熱的人,則不宜用辛燥物品調味,並須注意烹飪清淡、寒涼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瓜類。

老年人因脾胃虛弱,烹調時應多加注意。《壽親養老新書》中說:“老人之食,大抵宜溫熱、熟軟,忌粘硬生冷”,粘硬之食不易消化,筋韌不熟之肉更易傷胃,胃弱年高之人,多因此而患病。因此煮飯烹食,以及製作魚,肉、瓜、菜之類,都應熟爛再吃。

還應注意的是,飯菜宜淡不宜鹹,這也是烹調中要遵循的一條原則。食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它對人體的作用一方麵是調味,另一方麵是為身體提供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功能的鈉和氯元素。但食鹽不能多吃,許多調查表明,吃鹽過多的人,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甚至癌症發病率都明顯增高。大致說來,每人每天從食物中獲得的食鹽量在5~8克之間。但特殊的時候除外,如盛夏季節,人們因過多出汗,使體內鹽分流失過多時,就要隨時注意補充丟失的鹽。

第四節飲食養生的方法

這裏說的是飲食的具體方法,主要包括進餐時的情緒、進餐的方式,進餐後的注意事項等方麵。這些都非常關鍵,因為吃的方法不對,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1進餐情調

這是飯前首先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說要保持一個好的情緒,因為情緒好壞直接影響著進食。食欲是人之本能,沒有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裏也如同嚼蠟,毫無興致。據報道:江西一位妙齡女郎患神經性厭食症,終日靠吃水果生活,每當別人進餐時,自己卻躲在屋裏喝開水。現代醫學認為,人的下丘腦有一組專管食欲的神經細胞,叫食欲中樞。食欲中樞在大腦的控製下,通過胃部的反饋信息進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緒所製約。當情緒愉快時,吃什麼東西都津津有味。因為愉快的情緒和興奮的心情都能增加食欲,胃腸功能增強;相反,人在憤怒、悲傷或苦悶時,往往會茶不思,飯不想,勉強吃下也難以消化,正如古人所雲:“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大量事實證明,任何緊張和不安的情緒都會破壞食欲,抑製唾液分泌。所以,在進餐時應保持優美安定的環境和舒適愉快的心情,盡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影響。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飯的時間,爭論問題,訓斥孩子,這都違反營養衛生學的要求。

2細嚼慢咽,不可暴食

“細嚼慢咽,益壽延年”,這句衛生習語,說的是吃飯時細嚼慢咽對健康的益處。人對食物的消化活動,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進入口腔後,首先用牙齒把它們嚼碎,使大塊的東西變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還具有三對唾液腺:腮腺、舌下腺和頜下腺。這些腺體能分泌唾液,正常成年人每天分泌唾液大約15升,唾液中含有澱粉酶,可以加速食物中的澱粉分解,使之轉變成麥芽糖。了解了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就能理解細嚼慢咽的重要,如果吃飯時狼吞虎咽,不但食物嚼不爛,而且食物在口腔裏停留時間短,來不及進行化學變化,吞下去後定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有時還會造成打呃。尤其是老年人,他們的牙齒不好,細嚼慢咽更為重要。我國古代名著《養病庸言》中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日本醫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細嚼30秒便能使致癌物質的毒性喪失。其試驗方法是:把非常有害的致癌物質放入試管內,與吐出的唾液混合在一起,然後取樣化驗,觀察其變化,並未發現什麼,但當把混有唾液的試管反複搖動30秒以後,再觀察時卻發現裏麵的致癌物質的毒性80%~100%都已消失。日本同誌社大學的西岡教授,根據這一醫學實驗的方法,讓大家對含微量致癌成分的食品添加劑、食物黴菌、農藥、燒焦的魚肉,分別進行試驗,結果完全相同。這一試驗表明,人們咀嚼食物分泌的唾液,具有很強的消毒能力,它能殺死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使其毒性消失。但要注意,食物進入口內,必須細嚼30秒以上,方能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