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尋找大牛市: 十字路口的迷思與戰略機遇
國經濟和股市的未來始終和政策的製定緊密相連,所以在尋找大 T牛市的契機時,我將未來中國政策的製度性安排放在了首位。有 了這個政策定位,對未來中國股市的定位就不會有太大偏差。
中國經濟經曆30年的發展後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2008年世界金融危 機加劇了這一迷局的複雜性。就在200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並 作出了清晰的判斷,“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沒有變”,“中國發 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中央站在危機後世界格局的戰略髙度,審 時度勢地作出了製度性安排:不僅對原先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還要依托並 發展新興產業和技術以帶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中央製定的新興產業(包括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醫藥、生物育種、節能環保、電動汽車等七 大領域)戰略,就是基於上述思路的。
本章我們將討論:中國經濟是否還將持續髙速增長,中國經濟未來的發 展機遇,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中國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戰 略性新興產業的全國布局。
?即將兩來的股市大突破
48
中國經濟增長的製度性迷思
20世紀,中國在經受了長期艱難困苦後,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 施宏偉的、持續的和富有遠見的“強國富民”戰略,並顯示出趕超世界強國 的勃勃雄心。1979年以來的30多年裏,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 9.3%,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 上的奇跡。經濟高增長使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國家實力獲得極大提髙:1980 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隻有4 517億元人民幣,1990年增加到1.855 8萬 億元人民幣,2000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8.9萬億元人民幣)。2006年7 月4日,世界銀行公布了 2005年全球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排名情況,中國 以2.229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趕超意大利和法國,並略微超過英國, 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07年7月中旬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以超 過預期的速度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強國。2010年1月21日,國家 統計局發布數據,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3.535 3萬億元,比上年增 長8.7%,趕超日本隻是時間問題。2011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 計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9.798 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 2009年增長10.3%。按照年末人民幣彙率計算(1美元兌換人民幣6.622 7 元),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60 094億美元,日本2010年國內生產 總值預計達5.4萬億~5.5萬億美元。至此,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 第二。
30多年前,中國、墨西哥、西班牙、印度、荷蘭、澳大利亞等的經濟 總量大體相當,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分別是它們的2.5倍、1.6倍、2.3倍、 2.3倍和2.1倍;30多年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1.87%,如今 占3.28%, 30多年前中國隻占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7.45%,如今已上升到11.38%; 30多年的時間,世界生產總值增長1.8倍,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則奇跡般地增長了 3.9倍!
49
自從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崛起為世界一流強國以來,還沒有哪個非西方國 家能像崛起的中國這樣,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在向世界強 國地位挺進的過程中,中國擁有諸多優勢:過去30多年來約9.8%的平均經 濟增長率、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亞洲最大的外資吸收國、似乎永不枯 竭的廉價勞動力以及現代化的軍隊。顯然,中國已從30多年的改革開放與 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獲得了巨大好處。我們有理由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前進 的步伐不會慢下來。最晚再有20年的時間,到203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保守地講,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盡管如此,越來越多的中外有識之士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表示了擔憂^
“中國經濟現在的問題是',高速增長還能持續多長時間? ”經濟合作與 發展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表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能總依靠公共建設投 資來拉動。中國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進一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
在經合組織主任研究員、中國與印度問題專家理査德?赫德看來,中 國經濟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力來自龐大的人口規模,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 的收入水平,中國內需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進程所帶動的巨大基礎設施 建設和家庭消費需求。
法國經濟學家迪亞娜?奧什海什說,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在很多方 麵尚需努力,尤其是在技術創新領域。在她看來,中國希望通過對外開放的 捷徑來提升科技實力,但不一定能掌握核心技術,因為跨國公司非常謹慎, 極力保護核心技術和機密。奧什海什認為,創新是文化積澱的結果,是幾代 人努力的結果,中國還不具備成為“世界新興實驗室的條件”。
在擔憂中國未來發展的言論裏,美國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2006年撰 寫的《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的文章中的觀點可以說極具代表性 且中肯。他語出驚人:“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就像當年英國和 美國一樣。中國隻有在經曆過經濟蕭條後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沒有 什麼事情是一路向前的。19世紀的美國經曆了 15次經濟危機和一次內戰,
1卯7年美國經濟幾乎癱瘓,但現在美國還是最強大的。日本是另一個成功 的例子,但也沒辦法避免成長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體係崩潰,但 沒有阻止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其論著《蕭 條經濟學的回歸》中不無擔憂地指出,在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經曆過一次毀 滅性崩潰之後,中國是不是下一個即將崩塌的神話?
中國在投資、出口和消費方麵都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麵對更高的薪 水要求、更高的技術要求、更多的貿易壁壘、更多的彙率問題、更高的能源 消耗、更大的貧富差距、更髙的房價和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未來中 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如何實現?聯係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我們不禁要問: 中國能否延續過去30多年來創造的經濟奇跡?對這個問題,中國多次表示 了信心。央行於2008年末短期內數度降息、國務院暫免利息稅政策出台、4 方億人民幣對擴大內需及振興工業的拉動計劃、九大產業振興規劃等,無一 不顯示出中國對捍衛和延續這一奇跡的強大決心。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2008年末中國不失時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 議作出判斷: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沒有變,中國發展的重要戰 略機遇期仍然存在。
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判斷怎樣理解?中國經濟今後的發展趨勢又如 何?中央作出這個判斷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裏邊,但更重要的是,這一 判斷是基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並沒有因國際金融危機而改變 的事實。那麼,什麼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呢?隻有先弄明白 這個問題,才能說清楚是變了還是沒變。試從以下三個方麵來加以理解: 第一,從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來看,中國目前還處於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 家的行列,還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這意味著中國還有巨大的“追趕”空間。
第二,盡管中國30多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處在發展的 初級階段與漫長的“填空”階段。填什麼空?城市化、工業化乃至新農村建 設進程方興未艾,經濟、社會等方方麵麵需要建設的空間還很大。
51
第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的生活 的期望與需求在提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對經濟發展既是強大的壓力,也 是強大的動力。
結論是:隻要中國經濟“追趕”的態勢沒有改變,“填空”的空間沒有 改變,“需求”的剛性沒有改變,那麼,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 也就不會從根本上改變。
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不能僅僅依據幾個數據,短期 的經濟指數下行也無法說明中國經濟未來的長期趨勢。那麼,推動中國經濟 發展的長期主線又是什麼,動力來自哪裏?從一般的國際經驗來看,經濟發 展的一個基本動力是結構轉型,而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動力仍然非常強勁:
就業不充分。城鄉二元矛盾的表現之一就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農業向 效率更髙的工業、服務業轉移,充沛的勞動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消費結構升級、經濟結構轉型的願望強烈。過去幾十年人民群眾吃穿用 等物質生活的改善,直接帶動食品、紡織、家電等行業的發展,進而帶動與 之相關的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行業的發展。未來,中國消費結構麵 臨著吃穿住用行等的升級,房地產、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更長,帶動力也更 強大。
總之,經濟發展階段的相對差距、人民群眾生活改善的相對空間,是 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
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指出,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 在,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
在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陰霾的背景下,怎樣理解這一 判斷?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具體指什麼?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說過: “我們希望至少有50~70年的和平時間。”意思是中國需要長期的和平環境搞 建設。同時,“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這不是個別國家的需求或願望, 而是客觀要求。到了新世紀,不打仗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為和平、發展、
52
合作的世界性觀念。所以,戰略機遇期首先是國際和平環境形成的時期。改 革開放30多年的曆程表明,戰略機遇期不僅關乎國際環境,國內的穩定也 至關重要。
麵對近些年來世界經濟出現的問題,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 然存在。一般來說,關於“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有三條依據:第一,在這段 時間內沒有爆發世界大戰,我們有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來推動經濟發展,第 二,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發 展空間,第三,21世紀20年代是全球經濟在遭遇了金融危機後上漲周期的 起點,水漲船高,也使得未來中國經濟可以有一個較長時期的快速發展。
從表麵上看,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不少“不利”數據,但仔 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其實質是中國過去那種粗放的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使 然。這是對中國經濟的挑戰,一且在客觀上提供過去所不具備的實現科學發 展的條件,就會孕育中國科學發展的新機遇,具體來說有以下三方麵:
第一,經濟下行時期,正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絕好機會。這時,不是 你願不願意去調整的問題,而是不調整就沒有活路。
第二,降低不合乎國情與發展階段的經濟預期。這些年,由於中國經濟 的快速發展,相當多的利益群體從中受益。與此同時,一些利益群體開始抱 有不切實際的預期。以房地產為例,在中國現有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城市人 均住房麵積30平方米是我們的基本水平。可前幾年房地產市場上連經濟適 用房都在100多平方米甚至200多平方米,老百姓想買小房子都沒有。經濟 發展暫時出現困難,有助於降低不合理預期,對科學發展來說是一個機遇。
第三,雖然現在經濟發展出現困難,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巨 大成就使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並沒有改變。隻有老百姓能吃飽飯,社會才 可以保持穩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從政府到企業再 到個人,過一段緊日子,舉國共度時艱反而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政 府壓縮一些不合理的行政開支,少一些麵子工程,都將有助於改善不同社會
53
群體間的關係,贏得社會對政府更多的支持。
麵對當前科學發展的新機遇,中國政府領導國家發展的水平也在不斷提 髙,對中國現代化的內在規律認識得更加深刻,在應對危機中貫徹落實科學 發展觀的主觀能動性更強。政府已深切體會到,要適度穩定發展速度,在發 展中解決一係列問題;要繼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力爭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 價推動經濟發展。例如,由於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的出口麵臨巨大挑 戰,因此擴大內需就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在調整內需與外需比例的過程 中,政府更注重的是擴大內需,同時在應對外需嚴重下滑過程中逐步完成內 需的結構性調整。
“十二五”規劃:中國經濟發展的製度推手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10年10月15~18 日在北京召開。這是一次重要的承上啟下的會議。中國領導人打算利用下一 個5年的大規模經濟和社會規劃,使中國走向更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下一個5年規劃裏不再像以往強調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而是把注意 力放在更優質、更環保、可能也較為緩慢的增長上。
201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 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正式頒布。至此,我們相信, 中國政府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已經用文件的形式作了製度性安排。
“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是基於“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 的完成情況製訂的。過去的5年是中國不平凡的5年。“十一五”規劃期間, 中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能 力大幅提升,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上海世界博 覽會等重大活動,重視民生、以人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建設 和諧社會的階段性成果。
在經濟增長和提髙人均實際收入水平方麵,“十一五”規劃的目標全麵 落實,包括教育、醫療等在內的公共服務領域取得進展,社會保障水平明顯 提髙。在已公布的22個主要定量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等15個指標超額完成或提前完成。
盡管“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果,但製約經濟平 穩運行的矛盾和問題仍然不少。在一些領域,改革進展依然緩慢,改革任務 十分艱巨。因此,要求“十二五”時期必須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 把握時機。例如,經濟增長模式仍沒有扭轉,甚至有所扭曲,市場化改革的 進程緩慢。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問題突出,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尤其在金融危機時期,以投資為重點的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成為保持經濟增 長的主要動力,在客觀上導致發展對改革的依賴程度下降,通過製度變革促 發展的空間在壓縮,包括投資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結構性問題 沒有明顯改善。總之,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發生實 質性改變,其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主導經濟增長方式,例如,以追求經濟 總量為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途徑,以土地批租和發展重化工業項目 為主要特點,以行政幹預和行政推動為主要手段等。在內外發展條件急劇變 化的背景下,“十二五”規劃的發展方式轉型與變革的任務更加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