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領域改革取得突破的同時,一些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改革成效卻 不大。例如,壟斷行業改革滯後,財稅體製改革未能如期啟動,積弊日增。 此外,行政體製改革滯後,尚未有大的突破。大部門製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還處於職能調整的階段,中央與地方關係仍未理順,創新體製的運行效率未 有明顯的提高。
為此,作為新的起點,“十二五”規劃將定調新的國家方略。未來是中 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既麵臨難得的曆史機遇,也麵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55
“十二五”規劃將緊緊抓住曆史機遇,將發達國家曆時一兩個世紀的市 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過程在“十二五期間”全部實現,從而形成 與發達國家迥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十二五”規劃的製訂和實施,要求必須適應國內 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 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 機衝擊的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麵建設小 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礎。
從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這個目標,目前已進入第三 階段。“十二五”期間正處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後程”,是承上製訂 “十二五”規劃啟下解決關鍵性問題、作出決定性貢獻的重要時段。由此, “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性凸顯出來了。
“十二五”規劃強調,必須正視當前中國發展模式還有較大缺陷這一現 實。比如,在對待人的發展問題上中國還屬於低端人本階段,工業化方麵還 是一個創新小國,城市化方麵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突出,國際化方麵對外出口 依賴度過大,體製支撐方麵一些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改革仍然滯後,比較 優勢方麵勞動力成本優勢漸失。這些現實國情,都在提醒中國要認清國內外 形勢的新變化,在增強機遇意識的同時,特別注意增強憂患意識。
“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 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機製、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 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製、創新公共服務體製等方麵,提出了重大的改革 任務。
“十二五”規劃將為中國全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製基礎。未 來幾年,中國發展轉型的基本方略將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的主 線,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以及價值觀 的先進化和多元化。
56
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十二五”規劃首次將“擴大內需”單獨提出, 表明中國政府將“擴大內需”戰略上升到一個新的髙度,不僅著眼於消費、 投資與出口平衡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更著眼於讓更多民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 果。
“十二五”規劃共分12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題為“堅持擴大內需戰略,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 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中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製約擴大內需的體 製、機製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麵。
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與消費被稱為 “內需”。長期以來,消費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占國內生產 總值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8年該比重僅為48.59%。與之形 成對比的是投資所占的比重。近5年的數據顯示,僅固定資產投資一項占國 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接近50%。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曉 晶指出,“擴大內需”的單獨提出充分表明,中國已將其完全納入加快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進行戰略性經濟結構調整的軌道。
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節能減排是“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正如中 國國際工程谘詢公司向國務院提出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中谘報告”)所 指出的,中國產業正處在由“快速壯大”向“發展”邁進的戰略轉型期。未 來5年,中國將努力構建“融合、創新、綠色、開放、安全”的產業體係, 以實現產業真正壯大。因此,未來5年是中國產業發展突破資源環境製約、 實現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
如何選擇產業發展戰略與對策,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關於“十二五”期間投資規模與重點研究課題的報告 指出,“十二五”期間,全球各國都處於危機後的再平衡期,歐美政府普遍“重 啟工業化”。在過去的20多年間,這些國家的工業產出占全球份額下降,使 其決心扭轉這一趨勢,這無疑將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水平
57
上升趨勢的抑製。與此同時,中國的工業產出比重已達到極限,工業化質量 的提升之路還很漫長。如果再加上國際社會以彙率調整和氣候變化為名,對 中國經濟發展提出更苛刻的要求,那麼“十二五”期間,中國產業發展麵臨 的環境將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引發國際經濟環境的深刻 變化,各種結構性、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凸顯,使中國產業發展麵臨前所未 有的嚴峻挑戰,產業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此,“十二五”期間,中國產業 戰略轉型方向要明確,而這個方向可以概括為“融合、創新、綠色、開放、 安全”。顯然,中國未來的產業發展已顯現出非常明顯的交叉與融合的特征, “十二五”規劃將中國的重要產業領域劃分為基礎工業、裝備製造業、交通、 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產業與農業六大領域,並提出在這六大領域的發展中 需著重自主創新、節能環保,與此同時,改變過去重點在國內布局的思路, 而應站在全球資源的角度布局,保障產業安全。
中國已成為碳排放大國,備受國際社會關注,減排壓力巨大,未來許多 “兩髙一資”產業將麵臨生存困境。事實上,無論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 大環境下,還是中國本國所麵臨的資源環境局限性,綠色發展都是無法回避 的挑戰。過去30多年的發展,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過度開采利用,使中國 能源資源開發逼近極限,同時,也導致水資源、耕地、草地等主要農業資源 呈現日益減少的趨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受到製約。與此同時,石油、 鐵礦石等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超過50%,產業發展越來越受製於國際市場, 使得產業安全受到威脅。即便沒有外來壓力,產業的綠色轉型都不可避免。 當然,普遍共識是,發展綠色產業不僅僅是挑戰,還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 擎與產業競爭的核心。無論是通過發展電動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 業,從世界製造中心轉變為綠色技術發展和應用中心,還是以先進的能源技 術構建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能源安全供應體係,都將為中國帶來巨大的發展 機遇。
從政策層麵來看,2010年中國政府密集出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資源循環利用鼓勵政策表明,未來5年綠色產業將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以 “資源循環利用”為例,這是一個將來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 在未來5年將受到更大關注。
此外,針對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的問題,“十二五”期間將把建立和規範 廢舊資源回收體係、擴大和規範廢舊資源範圍與管理、突破製約產業發展的 技術瓶頸作為重點工作來抓。
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中國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而提髙創新能力仍然是 未來中國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術投資顯然是“十二五”期間的重 頭戲。盡管中國的部分新興產業規模已躋身世界前列,但是長期產業技術基 礎薄弱、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仍然是製約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瓶頸。以新能源 汽車為例,雖然政策已經給予特別重視,但是兩個“五年計劃”中國家財政 在研發上的投入仍不足20億元人民幣,不及美國一次性在動力電池上投入 的24億美元的1/10。企業方麵,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年研發投入約為400億 元人民幣,僅相當於通用、豐田等單個跨國企業一年的研發投入總和。新材 料產業方麵,也同樣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目前,中國從事複合新材料科研 生產的單位有1 〇〇〇家,但其中90%以上為研發能力薄弱的中小企業。
投入不足導致中國的產業基礎、製造技術長期滯後。“十一五”規劃確 定的16項重大技術裝備中,仍有許多產品的關鍵技術依賴引進或模仿;有 些裝備雖已實現國內製造,但缺乏自主設計能力,並未掌握核心技術,如髙 端軸承、特種材料、機床數控係統、鑄鍛重大工藝等基礎裝備技術,長期依 賴進口。
創新能力弱導致中國工業總體水平仍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中國煉 鋼企業多達500多家,重點大中型企業隻有73家,其餘大部分是年產鋼幾 萬噸和幾十萬噸的小企業,31個省市中僅有5個未建煉油廠,但煉油企業 平均規模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因此,“十二五”期間將著力加快改變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和處於全
59
球產業鏈中低端的狀況,將通過國產化和自主化的“複合式發展”提升產業 關鍵技術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穩定持續的技術創新投入是重要保障。據 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關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項調研顯示,其涉及的大多 數地區都表示“十二五”期間將加大對本地區重點新興工業領域的創新投入 力度,同時也呼籲希望獲得國家層麵的專項資金扶持。
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經濟的華麗轉身
隨著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國際需求減弱,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 競爭,過去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驅動力——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 際競爭優勢正在逐漸消失。與此同時,2002年以來帶動經濟增長的資本密 集型重化工業正在受到資源、能源和環境等的製約,麵臨的形勢日益嚴峻, 能源威脅在2008年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至147美元每桶時表現得尤為 突出。
中國在上一輪經濟增長中尤其依賴外資和房地產。在這一點上,中國的 發展帶有東南亞國家發展模式的痕跡,而後者已經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 危機期間宣告破產。依賴外資使得內資企業缺乏競爭力,我國出口的近6成 和髙新技術產品出口的近9成都來自外資企業;依賴房地產,則技術含量低, 帶動的重化工業都是鋼鐵、水泥等能耗大、汙染重的行業,增大了節能環保 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房地產行業快速致富的特性打破了總體上資金配置的 平衡,減少了本應流向技術創新、節能降耗的資金。
中國政府早已認識到上述種種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弊端。特別是過去10 年來,驚人的工業增長速度使環境汙染、高能耗、勞動者權益等問題日益凸 顯。城鎮就業崗位的增加相對滯後,意味著以資本和工業來驅動的經濟增 長模式k法再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更多的人滯留在鄉村或被城市經濟邊緣 化。這些人無法在城市定居,加劇了城鄉不平等,也損害了經濟發展質量。
太多勞動力留在農村,也使農業生產率無法提髙。
鑒於上述種種,中國已到了必須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而恰恰就在 這時,中國遭遇了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酷的全球性金融寒流。 雖然中國國內流動性充足,加上資本管製和金融市場相對封閉,有效地保護 了中國經濟免遭全球金融海嘯的直接衝擊,但間接影響還是不可避免的。國 際外部環境的迅速惡化,暴露了中國過去經濟結構過於依賴外貿的增長模式 的不可持續性,中國不得不加速從過度依賴外需和投資向以依靠內需和投資 的結構轉型。
從現狀看,經濟運行中的最大困難,一方麵,出口急劇減少,而且在相 當長時間內很難恢複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過去倚重 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勢必出現明顯乏力的局麵,而一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問 題也會更加突出。另一方麵,中國有相當一部分產業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或關 鍵技術,缺乏國際競爭力。
回顧過去150多年來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發展曆程,我們會發現,經濟危 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了經濟結 構的重大調整,提供了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複平衡,並提升到更高 水平。換句話說,曆史不斷提醒我們,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麵占據優勢,誰就 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走向繁榮。
我們再看當今社會。從已掌握的情況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進行搶占 科技製高點的競賽:一是美國提出將研發投入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這 一曆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幹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 突破。之後,美國又提出其科技主攻方向,包括節能環保和“智慧的地球” 等。二是歐盟宣布2013年以前將投資1 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 綠色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三是英國要從髙新科技特別是生物製藥等方麵, 加強產業競爭優勢。四是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五是俄羅斯提出開 發納米與核能技術。
61
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全麵分析、準確判斷、果斷決策、從容 應對,帶領全民共克時艱,努力化解2008年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不僅有 效遏製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的態勢,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而且在財 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大幅增加科技投入,推動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重大科技 專項,超前部署、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國務院連續召開三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座談會,聽取各界意見。4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科研院所教授、 企業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溫家寶總理和與會者就有關產業的戰略 方向、技術路線、發展布局、科研攻關和政策支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會議強調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直接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 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就會貽誤時機,因此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 來選擇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於提髙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著眼 於進行技術和產業變革。為此,必須做好戰略決策儲備、科技創新儲備、領 導人才儲備、產業化項目儲備。
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向首都科技界發表了《讓科技引領中國 可持續發展》的講話,首次將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醫藥、 生物育種和信息通信七大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溫總理在講話中指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