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尋找大牛市: 十字路口的迷思與戰略機遇(3 / 3)

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產能過剩危機。這 次危機引發了電氣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內燃 機和電動機逐步取代蒸汽機,創造了電力與電器、汽車、石油化工等一 大批新興產業,同時大幅提升了機械、冶金等產業的發展水平,工業文 明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20世紀最為嚴重 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引發了電子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電氣時代 進入電子時代。電子產業迅猛發展帶動了一批高技術產業崛起,推進了

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世界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化、知識化、 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時代逐步到來,有別於以往工業革命的新型人類文 明形態正在形成過程中。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國務院 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 中國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中國計劃用20年的時間,使部分戰略性 新興產業的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 的支撐。

培育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優勢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為基礎,對國家長 遠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具有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資源消耗少、 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征。針對中國現階段產業基礎和技術水平,中 國將在七大領域重點培育扶持具有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七大產業 分別是: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髙端裝 備製造和新能源汽車。

63

1.節能環保產業,包括工業節能、建築節能、汙水處理、大氣汙染治理、 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重點開發推廣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及產品,實現重點領域 關鍵技術突破,帶動能效整體水平的提髙。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 研發和產業化示範,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再製造產業化水平。示範推廣 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提升汙染防治水平。推進市場化節能環保服務體 係建設。加快建立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係,積極推進煤 炭清潔利用、海水綜合利用。

2.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包括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雲計算、三網 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髙端軟件等。加快建設寬帶、泛在、 融合、安全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 設備和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雲計算 的研發和示範應用。著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髙端服務器 等核心基礎產業。提升軟件服務、網絡增值服務等信息服務能力,加快重要 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大力發展數字虛擬等技術,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3.生物產業,包括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等。大力發展用於重大疾病防治 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大 品種,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水平。加快先進醫療設備、醫用材料等生物醫學工 程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促進規模化發展。著力培育生物育種產業,積極推 廣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促進生物農業加快發展。推進生物製造關鍵技術開發、 示範與應用。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髙端裝備製造產業,包括高速鐵路、大型飛機、導航衛星、海洋工程 設備等。重點發展以幹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做大做強航空 產業。積極推進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衛星及其應用產業發展。依托客運 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麵向海洋資 源開發,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發展以數字化、 柔性化及係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製造裝備。

5.新能源產業,包括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 變能等的發現和應'用。積極研發新一代核能技術和先進反應堆,發展核能產 業。加快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 場。提高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有序推進風電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適應新能 源發展的智能電網及運行體係建設。因地製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

6.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稀土功能材料、髙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 能陶瓷、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品質特殊鋼、新型合 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提升碳纖維、芳綸、超髙分子量聚乙烯 纖維等髙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發展水平。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 礎材料研究。

7.新能源汽車產業,包括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 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製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 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同時,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相關 前沿技術研發,大力推進髙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的目標, 到2015年,這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年產值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左 右(4萬億元以上)。到2020年爭取達到15%左右(10萬億元以上),並吸納、 帶動就業能力的顯著提高,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髙端裝備製 造業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經濟的先 導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局部領域達到世界 領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和一批創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 業,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對中國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 力,以及參與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革命,具有重大的戰 略意義。

我預測,如果“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増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

65

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能順利實現,那就意味著10年內戰略性新興產業 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可達22.5%~31.5%。支撐這一發展速度的主要動力來自新 興產業中一批年均複合增長率保持在50%以上的龍頭企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基金來自哪裏?

2010年12月5日有媒體報道,未來5年,中國政府將出資10萬億元 人民幣或1.5萬億美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一 位參與“十二五”規劃起草工作的人士透露,該規劃大約要到2011年“兩會” 之前正式定稿公布。市場傳言的10萬億元投資規模還不明確是否最終會寫 入產業發展規劃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將不再是 簡單的政府投資支持,而是包含一攬子政策框架。

“這個匡算類似於政府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4萬億計劃’。”這位參 與規劃起草工作的人士解釋道。

所謂4萬億計劃,真正由中央政府投資的規模和比例,隻有1.18萬億元, 不足30%,其餘都來自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包括金融機構的 信貸支持。此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匡算,也是按照“中央政府投資規模 會有多少,帶動多少社會資金”這種模式作一個匡算。

實際上,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目前牽頭製定規劃的發改 委已經提出了一個“三步走”目標:第一階段,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 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第二階段,到2020年, 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第三階段,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 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力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對於支持的具體方式,會是一種政策和資金投資方式組合,而不是簡單 的政府資金投資。

一是由發改委主管的一個支持基金。如果企業在科技上有突破,可以進

行大規模生產,那麼企業可以提出申請,國家進行投資。這筆基金的規模會 放大。

二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一個企業技術改造基金。如果企業在戰略 性新興產業領域增加或改造設備,可以申請此項基金,支持技術改造。這種 基金的規模也會擴大。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由發改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 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委參與其中。其中,科技部主要 負責對重大技術、關鍵設備研發的支持,以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示範領域 的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則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產、製造、應用、技術 標準等領域。財政部主要涉及具體的資金支持、補貼領域,比如對新能源汽 車的補貼、“金太陽示範工程”的支持等。商務部會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領 域的引資,以及推動中國相關產業產品的出口、推廣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 心則參與一些領域的調研。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支持政策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稅收支持政策。比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實行稅收減免 政策,在享受“三免三減半”政策(符合條件企業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 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稅)之後,有望繼續減征企業所得稅。目前 中國普通企業所得稅率是25%,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率是15%,繼續減半 之後,有望享受7.5%的低稅率。此外,稅收政策還包括研發費用的1.5倍 所得稅抵扣,即如果企業投入研發費用1〇〇〇萬元,所得稅抵扣或少繳納 1 500萬元。

第二,消費端補貼。包括新能源企業消費的客戶端補貼、太陽能發電使 用方的客戶端補貼,以及企業采購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產品,對應的增值稅 部分抵扣等。

第三,政府采購類支持政策。比如今後政府對公共企業、路燈等類似產 品的采購,優先采購戰略性新興產業類產品。

67

第四,國家對企業研發的支持。過去中國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都設立 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今後有望在企業設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工 程技術中心,國家也會有一些大型科研項目在這裏進行,有相關的配套資金 支持。

第五,吸引人才政策。比如目前組織實施的“千人計劃”等,吸引人才 的主體可以是企業,由政府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

在中央和地方全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還要警惕一哄而 上、過度投資。例如,在太陽能、風能設備領域,主要是風電設備、多晶矽 等,工業和信息化部和發改委已經就潛在過剩問題提出了警告。

從各地方政府陸續發布的“十二五”規劃來看,幾乎都將戰略性新興產 業作為發展重點。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都提出了明確的發展計劃,江西、 四川等中西部省區也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此外,大型商業銀行也成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門的研究跟蹤小組,在 產業轉型的同時,進行自身信貸投放轉型,這也加大了該領域的資金供給。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分布圖

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如此重大的產 業變局下,未來哪些地區將從中獲益?《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 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將從財稅金融等方麵出台一攬子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 重要力爭達到8%左右。至此,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式走上了大力發展之 路。如上所述,未來5年將投入10萬億元規模的資金,盡管名錄尚未公布, 但實際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項目早就在全國展開了。根據平安證券研究 所的研究顯示,全國除雲南、西藏和寧夏三地暫時沒有發現發展戰略性新興 產業的動向,其餘省市均已在其可以涉足的新興產業領域進行了大規模的項

目投資。然而由於各地資源環境及產業結構不同,投資的重點也大不同。

從整體分布來看,東部省份在新興產業發展中已經領先一步,各個產業 的項目投資總額遠髙於中西部地區,並且東部省份也出現了多個地級市同時 發展某產業,形成集聚優勢。從產業覆蓋率方麵也可以看出,江蘇、浙江和 廣東三個東部省份已經完成了對七大產業的全覆蓋,吉林、遼寧、北京、天 津和福建5個東部省市完成了六大產業的覆蓋。

至2010年底已完成近800億元的項目投資,東部地區占據先導地位, 其中以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等為代表的東部最發達地區,通過一係列 推動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劃及較密集的項目建設,在該產業發展中明顯 領先。

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尚處於以封裝、LED照明產品為主的較低層次,自 主性較差。全國共有12個省市涉足LED照明領域,但是僅有河南、湖南和 江西三省的投資以內資為主導,其餘9省市均通過招商引資等傳統途徑引進 台資和外資。

新能源產業投資規模巨大,設備製造的發展快於新能源的應用。從地圖 上可以看出,發展新能源及相關設備的省份高達25個,是7個新興產業中 涉及省份最多的,規劃投資總額更是高達4 391億元。在包含具體投融資規 模等信息的發展項目中,13個風電及風電設備製造項目共獲得了近1 193億 元的投資,22個光伏太陽能項目約投資1 400億元,4個核電及核電裝備製 造項目的投資近1 593億元,包含沼氣等生物質能發展項目在內的7個其他 新能源項目投資近204億元。

目前對生物和醫藥產業的發展投入較多的省份,多數具備較好的產業基 礎。從2009年藥物生產規模來看,化學藥物生產大省包括河北、山東、浙江、 內蒙古等。生物產業項目較為密集的區域則集中在北京、河北、山東、江蘇、 浙江、湖北等地。

髙端裝備製造業主要是由央企和國企主導,目前吉林、陝西、山東、四

69

川、重慶、江西、浙江和廣東等省市在航空設備方麵取得了較大進展;吉林、 河北、北京、河南、四川、福建和浙江等省市均在軌道交通裝備方麵進行了 較大規模的投資;而海洋工程裝備則在遼寧、山東和廣東3個沿海省份率先 獲得發展。

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集中於東部地區的廣東、吉林、江蘇和遼寧等省,主 要靠地方政府推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產業集聚,例如廣東梅州市 打造的全省最大的稀土產業園、吉林市建設的國家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 地、遼寧遼陽市的國家芳烴及精細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礎是現有汽車製造基地,故而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 業的省份多是傳統汽車工業基礎較好的省份,有吉林、湖北、山東、天津、 江蘇、遼寧、陝西和浙江等8個省市。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 僅有200多億元的投資進入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