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尋找大牛市: 人口學的思考與需求潛力的挖掘(2 / 3)

林教授提出的“新農村運動”的類似觀點在海外也有。早在20世紀70 年代初,韓國政府就嚐試了“新農村運動”,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通過“新 農村運動”,韓國農村經濟獲得了極大發展,城鄉差距大幅縮小。2004年, 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 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是1 : 〇.94。“新 農村運動”成為韓國城鄉和諧發展,拉動內需的重要舉措。韓國的成功經驗 為中國提供了參考。

把農村發展納入中國整個現代化進程,使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市化 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 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新農村也將惠及中國十幾億人口。中國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建設

80

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麵貌早已發生了巨大 變化,但大部分農村地區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在改革開放30多 年後還沒通公路、農民看不起病、喝不上幹淨的水,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 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而通過建設社會主 義新農村,加快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更重要的是,農村集中了中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中國 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 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需求, 拉動經濟的持續增長。為此,溫家寶總理早在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強 調,將“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 利”。商務部從此啟動了 “萬村千鄉”和“雙百市場”工程,改造傳統的“農 家店”,財政支農力度空前加大。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官員表示,消費結構升級隻有與產業結構升級形 成良性循環,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且以城鎮中上等收入家庭的消 費結構升級為啟動點是最佳選擇。今後數十年,中國消費結構升級與經濟擴 張將形成新的良性循環,表現為: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一房地產業、汽車 製造業等一批相關產業增長一經濟活動總量提高一農民向非農業轉移和農村 城市化進程一農民收入提高並在較低檔次上形成消費需求一為加工業、原材 料工業和建築業提供市場一國民經濟進入擴張性的良性循環。這樣的良性循 環自2002年以來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真實的數字更直觀: 2008年,汽車、住宅、通信器材三類商品對北京消費品零售額的貢獻率為 54.5%,特別是汽車的貢獻率高達42.5%。

與此同時,農村消費市場也逐漸走出低迷,並快速成長。

從中長期來看,拉動中國內需的革命性因素正在形成之中。現在20?30 歲的人占比很高,差不多有2.2億人,到2015年估計有2.5億人,還會進一 步增加。這個群體人口占比那麼高(占中國總人口的1/6,是因為他們的父

81

母一代在社會當中占比是最高的。他們的父輩現在50歲上下,是所謂中國 的“嬰兒潮”。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光榮母親”政策下出生的人口 所占比例很髙,所以他們的子女所占的比例也很髙。二三十歲這個年齡段是 消費力最強的。如果這個群體再年輕一點,他們可能不需要結婚,還在上學, 也不需要買車。如果到了 35歲以上可能有自己的孩子了,需要儲蓄,也不 敢拚命消費。但二三十歲這個年齡段,恰好是成家立業的年齡段,婚慶請客 要花錢,旅遊結婚要花錢,拍婚紗照也要花錢,等等。和同輩人進行攀比的 結果是,他們買消費耐用品,買房買車,所有這些所謂的配套消費一樣都不 能少。

平均來看,一對夫婦的配套消費要支出5萬?7萬塊錢不等,相當於他 們3年的積蓄,這在國外是不可想象的。而按社會收入計算,這個年齡群體 的收入不是很高,那他們又怎麼消費得起?回答是,老一輩的財富向下一代 的轉移,尤其是現在的“下一代”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大多是當年中 國“嬰兒潮”的一代人。他們儲蓄了一輩子,就為兩件事,一是自己養老, 二是為孩子成家立業。而在孩子成家立業這個花錢當口上,他們是絕對不會 吝嗇的。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6個人買一樣東 西,小夫妻兩個,加上父母與嶽父母,6個人買一套房子,6個人買一輛車。 在當今世界,是不是沒有什麼東西是中國人買不起的?於是,你將看到,中 國正在或將出現一個高儲蓄階層的畢生儲蓄的一部分向高消費階層轉移的漫 長過程。即便年青一代的社會收入增長速度不是很快,但這種收入從髙儲蓄 的上一代,向能花錢的下一代轉移,或者說向“啃老族”這一代人轉移,將 帶來未來幾十年中國排浪式消費需求的增長。

城市化進程引發消費需求的質變

世界曆史表明,工業化過程也是城市化進程,經濟現代化就是依托這兩

82

個過程來實現的。這兩個過程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為工業化創造的現代消 費品是麵向城市人口的,而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分工要求,也隻有在城市體係 中才能順利實現。所以,工業化要以城市化為基礎,城市化要靠工業化來推 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

需求。

城市化創造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現在三方麵:

第一,城市化會引發大規模的投資需求。具體包括:一是會引發生產性 投資,從而為轉入城市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二是會引發城市建設所需要 的基礎設施投資,如道路、給排水、電力、通信、垃圾和汙染物處理等。這 些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為滿足城市人口生活的基本需要,也為現代消費品進入 居民消費領域,提供了條件。例如,目前中國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是農村的 11倍,因為洗衣機、熱水器等產品有城市中發達的給排水和電力體係作為 依托才得以普及。這也是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等基本家電在城鄉之間的普及 率能相差2-4倍的根本原因。至於轎車進入居民家庭,更是需要具備發達的 道路條件。三是會引發房地產投資,以滿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和工商企業 的發展需求。從住宅投資規模看,由於城市住房比農村要講究,地價也髙, 所以根據2009年資料,中國的城市住宅麵積僅占總麵積的1/3,但人均住房 投資卻大約是同年農村人均住房投資的12倍。從2003?2009年的投資情況 粗略計算,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大約會多出50萬元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第二,城市化會引發更多的消費需求。城市人口的收入遠高於農村人口 的收入,自然有更髙的消費能力。此外,即便是現代農村,仍保留了很多自 然經濟的痕跡,許多消費品是自給自足的。從統計資料看,在改革開放初期, 中國農村居民消費中有超過40%的消費品不是通過現金購買的,直到2010 年,全國農村平均仍有14.1%的消費品不是通過現金購買的。所以城市人口 比重的提升,會帶來消費總量的增長。

第三,服務業的發展也與城市規模的擴張密不可分。城市工業體係的

83

發展必須有與之配套的服務體係,如流通與通信服務體係、金融與法律服務 體係、勞動力市場與交易體係等。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與生活質量的提 髙也離不開商業服務與醫療、娛樂等的服務業的發展。而在農村,由於受到 人口聚集程度和收入水平的限製,這些服務業缺乏發展空間。

由於中國在改革開放前乃至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延續了工 業化超前而城市化滯後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就形成了獨特的經濟結構。從 產出水平看,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可以滿足人均收入水平較高的群體的消費 需求;但從需求水平看,由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較 低,導致國內需求總規模與供給總規模嚴重不對稱,由此形成了社會經濟總 量循環過程中的巨大斷層。這也是中國儲蓄率長期過高,以至於不得不長期 過度依賴外需的原因之一。

在當代中國,收入差距拉大是導致過度儲蓄和產能過剰的基本原因, 但收入差距既表現在人群之間,也表現在城鄉之間,例如城鄉人均收入差 距1978年為2.68倍,到2009年已上升到3.31倍。經濟學理論表明,居民 儲蓄水平是隨收入水平上升而不斷提髙的。2009年,農村人均消費支出占 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是77%,而城市居民人均消費占收入的比例是 67%,這說明,城市家庭儲蓄水平比農村家庭儲蓄水平要髙出10個百分點。 城市人口雖然不是主體,但因為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的3倍以上,占有超過 70%的居民總收入,城市人口的儲蓄能力強就導致了過髙儲蓄率的發生,相 應抑製了消費總量與供給總量的平衡,由此引發了產能過剩。

如果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則工業化超前而城市化滯後就 必然導致內需長期受到限製。所以調整城鄉人口比例,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 程,可以大大拉動內需,從而使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加協調。

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國處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 000美元的發展階段 時,平均城市化率應該在55%左右,在人口稠密的東亞地區,這個比例則 為75%左右,而服務業的貢獻率在50%左右。200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

46.6%,服務業的貢獻率隻有40%左右。這一方麵說明中國城市化率和服務 業的貢獻率還比較低,但另一方麵也說明了未來中國城市化率提高的潛力巨 大。如果把中國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2/3,即從目前的6億增加到9億,使 服務業的貢獻率提升到50%,中國經濟增長創造的內需將是長期的。

此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延伸,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 用,壯大縣域經濟、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實現經濟可持續 發展的重要引擎,它對剌激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人口消費、帶動民間投資、 積極擴大內需具有極其深遠的戰略意義,也將帶動房地產、餐飲等多個行業 的發展。

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處在什麼階段?正處於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經過 30多年的努力,中國城鎮人口所占比重從1980年的7.9%提髙到2009年的 46.6%還多,擁有6.2億城鎮人口,形成建製城市655座。但和國外發達國 家相比,中國城市化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在將近200年的時間裏,多數西方發達 國家基本實現了城市化。也就是說,多數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 20世紀中葉,一些西方國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別為:美國72%, 英國87%,聯邦德國79%,荷蘭86%,加拿大77%,澳大利亞83%。全世 界平均城市化率是55%,發達國家平均城市化率是85%。

中國當前的物質基礎可以保證70%的人口轉為城市人口,但卻隻有 46.6%的城市人口。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隻有加速城市化才 能解決產能過剰的問題。如果以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麵積計算,農轉非毎 年完成1%,就需要租售住房700萬套。如此一來,即使中國年出口率為0, 也可以保證國內生產總值每年10%的增長率。

此外,按照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趨勢,到2025年中國城市化率 將達到66%,城鎮人口將超過9億人,城市化帶來的城市消費增量足以創造 出相當於2009年德國市場總規模的新市場。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每年有1 300萬人口要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來工 作和生活,預計到2020年,將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顯然,中國城市 化將是世界城市化史上規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

中國正進入城市化從局部突破到全麵推進的重要時期,原因是:第一, 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將全麵推進,並且重點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 如,以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為代表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正在全 麵推進;成都、重慶等西部城市群的發展相當快,將拉動西部產業結構調整, 成為連接東部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重要接口;第二,在大中城市加快發展 的同時,將呈現大城市群、城市化、省直管縣等齊頭並進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