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1世紀中國經濟前景預測
pLj國經濟近些年來的持續快速發展,尤其是在世界經濟整體形勢不 f甚樂觀的大環境下逆風飛揚,多少讓世界感到震驚。前文的研究 和分析,已為我們即將探討的中國崛起作了鋪熱。中國崛起已成為當今世界 的熱點話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預測非常多。 國際輿論相信,中國將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基於這樣一種 信念:19世紀是中華民族受屈辱的世紀,20世紀是複興的世紀,21世紀將 是輝煌的世紀。
本章是承上啟下的一章,是對以上三章的總結,即製度推手、人口紅利 和巨國效應等是如何作為中國嘛起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發揮作用的。隨著我 們的分析一步步嚴密推進,我們將看到中國是如何在未來趕超美國的,中國 世紀又是如何出現的。我的結論是:中國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最終要給 予中國崛起和中國世紀一個價值重估和價格溢價,中國股市也將在未來幾年 走上價值回歸之路。問題隻在於,這個姍姍來遲而必定要發生的大事件將在 什麼時點開始,又將在什麼時點終結。
中國何時會成為“世界重心”
中國和印度,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兩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成為世界 增長最快的兩大經濟體。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年均9%的增長率,印 度自20世紀80年來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也保持在6%左右。中印經濟 的快速發展、多樣化及戰略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期待。我們預判, 到2030年,中國和印度勢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之源。
以往全球遭遇經濟衰退時,都是美國引領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走出低 迷;而如今,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首次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帶領西方國 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中複蘇。美國經濟受到重創,加速了 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而亞洲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也不斷提升。
經濟學家很早就預測日益強大的中國會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其經濟影 響力遲早要超過美國。如今看來,世界經濟領導者之位易主可能來得比預想 的要早,盡管美國經濟總量目前仍是中國的兩倍還多。而這種轉變對美國和 西方國家來說,其影響要超出單純的經濟複蘇。瑞士銀行駐紐約首席經濟師 尼爾?索斯表示,經濟重心的轉移已持續一段時間,但此次衰退是一個轉 折點,正在帶動世界應對危機的是亞洲而不是美國,這是史無前例的。
花旗集團歐洲經濟研究主管邁克爾?桑德斯表示,20世紀90年代初期 的經濟低迷和2001?2002年的經濟衰退中,美國都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那 時候,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來應對經濟衰退。不過, 近年來,受益於和西方國家的巨額貿易盈餘,中國已擁有超過2萬億美元的 外彙儲備,有力地鞏固了其作為迅速崛起的經濟強國的地位。
美歐經濟複蘇得益於亞洲經濟的活躍。2009年上半年,中國取代美國 成為日本主要的貿易夥伴,歐洲製造商也正在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德國 出口商協會國際部負責人延斯?納格爾表示:“我們在對美貿易中失去的東 西,可以在中國找到。”
第五章121世紀中B金濟M最AMM
129
美國經濟有望在未來一兩年內恢複增長,這得益於中國和亞洲經濟活力 的提升。此外,中國有可能繼續買進美國國債,美國目前急需大量資金投入 經濟剌激計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任首席經濟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髙級研究員 西蒙?約翰遜指出:“雖說亞洲的世界地位相對較低,但它反映了世界的變 化方向,經濟實力正在轉化為政治力量。”
我們對世界上700多個城市,使用穀歌軟件監測它們在全球的經濟活動。 30年前經濟重心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在美國和西歐,因為基本上是這兩大 地區主宰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但在過去30年裏,全球經濟重心已東移 了 2 000公裏,東移了地球半徑的1/3,不再在大西洋的中心了。如果把城 市標出來,那麼北京、上海在右邊,而舊金山、華盛頓、紐約在左邊,連起 來就是世界經濟重心的一個轉移軌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發生什麼?就是 全球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的轉移,隨著上海、深圳、北京在全球經濟 當中越來越重要,這個重心將繼續轉移。
中國現在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體現了全球經濟和金融中心的轉 移。首先,全球經濟重心東移,速度越來越快,特別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時。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經濟及東亞經濟的表現都大大超過美國經 濟,更超過了西歐經濟。
隨著這個趨勢的出現,還有一個新的趨勢日益明朗,那就是中國和東亞 正在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發展,不僅僅是經濟重心向這些地方轉移,這些地方 的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很多人將脫貧,並躋身中產階層,他 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需要更多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消費,要買車,要買電 腦,要上網,要享受其他東西,這些需求將推動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從而 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
世界重心進一步向東方轉移,源於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綠色能源, 發展綠色經濟。中國在風機和太陽能發電的電板方麵,已經是世界上主要的
產銷國。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到中國來學習什麼叫做清潔技術、什麼是 清潔能源。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之美歐經濟複蘇困 難重重,結論便是:全球重心已經向中國轉移。
我認兔,全球重心向中國轉移需要一個過程。從曆史上看,美國的經驗 值得我們重視。1893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英國髙居世界第一,但當 時美國才剛剛登上國際舞台。經過美西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慢慢進 入世界強國的“核心圈”,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才真正開 始成為世界重心。目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美國的1/3,要成為世 界重心,必將經曆更加漫長的過程。
當前,在主要國際經濟組織中,中國的話語權與經濟實力並不相稱。例 如,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份額僅為3.72%,屈居第六位。而 美國一國就擁有超過15%以上的份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重大事項擁 有一票否決權。事實上,在許多方麵,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合理 的立場主張和利益訴求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重視。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外彙儲備,其中大部分為美元,特別是持有 近9 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卻向美國等發達國 家提供龐大的低息貸款和補貼,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國際貨幣體係和不平等 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體現。可見,老牌的發達經濟體美歐仍然牢牢占據著世界 重心的地位。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升是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這不可否認。但 同時應該看到,西方一些人並不願意看到中國崛起,並不願意讓世界重心向 中國轉移,它們對中國的發展感到恐慌並心存戒備。
13億人口的龐大基數“稀釋” 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意義,“人口多、 底子薄、內部差距大”的現實仍將在很長時間內存在。2010年中國的人均 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4 200美元。按人均購買力計算,美國位列世界前10,
131
日本位列前20,中國則排在第95位。
按照聯合國每人毎天1美元的貧困線標準,中國尚有1_5億貧困人口。 即使按照中國自己的標準,也仍有4 300萬貧困人口,接近韓國的總人口。
在社會發展成熟度方麵,中國仍處於實現現代化目標的中期階段,遠遠 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人類發展指數僅為0.772,居世界第92位。
中國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係仍麵臨發展和完善的艱巨任務,公共 福利事業水平整體低下。例如,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40多美元,約 為美國的1/64,日本的1/30。
中國在科技創新的國際較量中仍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科技投入遠低於 主要發達國家。2008年全國研發經費總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5%,明顯 低於歐盟各國的平均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
在貿易結構方麵,中國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中國產業和企業仍以勞 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為主,尚未脫離量大質低、本多利薄的階段。出口行 業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不足20%。
種種事實表明,中國的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仍然麵臨很多令人頭疼的 問題,並不具備成為世界重心的能力和條件。中國未來仍然會將主要精力放 在解0國內問題上。
確立全球新坐標和經濟新規則
根據2010年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以市場彙率計算,盡管2010年中國 的經濟總量隻有美國的1/3,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 達到16%,超過美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對2010年 的估算,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占到25%左右。若以購買力平 價彙率計算,中國的貢獻率會更高。
放眼望去,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的多隻引擎仍陷入停頓困境之中,但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對中國來說,盡管正在遭遇外部衝擊和內部 失調的影響,中國2010年的經濟依然保持了 10%以上的高增長。
高增長正讓中國重現輝煌。大約300年前,歐洲文藝複興剛剛結束,遠 在東方的中國成為西方人夢想的天堂,那時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占 到將近1/3。直到18世紀末,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總產量中所占的份額仍超過 整個歐洲5個百分點,大約相當於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
曆史正在重演。過去10年,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 大,中國龐大的外需帶來了大規模的全球采購,為全球多個經濟體的增長提 供了巨大的市場。在全球產業轉移中,中國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國內市場 的廣度和深度,為發達經濟體提供了巨大的出口市場。
世界鋼鐵協會發布報告稱,2010年全球粗鋼產量達到14.14億噸,創下 全球粗鋼產量新紀錄。其中,中國以6.267億噸位居全球第一'位,占全球鋼 產量的44.3%。中國黃金協會稱,2010年中國黃金產量達到340.876噸,比 2009年增加26.896噸,增長8.57%,再創曆史新髙。2007年中國黃金產量 首次超過南非,至2010年已連續4年蟬聯全球第一大產金國的地位。
中國出口有望在未來4-5年內再翻一番,10年後,中國有可能成為美 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部長彼得?範洛安在接受新華社 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現已成為加拿大的第二大全球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 2010年,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中 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高達2 430億美元,增長近58%,東盟超過日本成為 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2010年,中國多項排名位居世界前列,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購 交易額居全球第二,超越英、法、德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三大股東。 這是中國社科院2011年《世界經濟黃皮書》和《國際形勢黃皮書》中公布的。
在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尤其是投資者的目光還停留在過去的世界格局上, 即美國是最權威的經濟強國,歐洲其次,接著是中東的酋長國最富有。許多
人還以為美國打個噴嚏,歐洲就得感冒。然而,這個世界早已不是這樣。從 經濟上看,經過近些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後,中國已成為一個堪與任何歐美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經貿夥伴。一個新的 時代已經開始,中國正在引領世界經濟發展。
放眼全球,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在全球市場的角色,正從最大的製造中 心和出口國,逐漸演變成一個強大的全球買家,而這才剛剛開始。
過去30多年裏,隨著中國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對外貿易經曆了巨 大變化。大膽的經濟改革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得以向歐洲和美國出 口廉價商品,西方企業通過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來削減成本。另一方麵,中 國正從全球市場購買更多商品。2010年,中國進口貿易量排名第二,10年 後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口市場。但這並不是說中國將淡出全球最大供應者 的角色。雖然印度、孟加拉國和越南等低成本市場對中國來說是一種競爭, 但它們在產品和供應商數量上至少在未來10年內無法與中國匹敵。
中國的供應商進行了重新定位,不再單純依賴價格取勝,而是擴大了在 快速周轉、良好基礎設施、快速市場反應以及遵從國際標準等幾乎各個方麵 上的優勢。對歐美大型企業所作的調査顯示,它們中多數沒有打算減少中國 企業的訂單,這突顯出它們對中國供應商日益增長的熱情和信任,全球消 費者也將繼續受惠於中國以低廉價格供應種類繁多的商品的能力。同時, 海外賣家也受惠於中國日漸增大的胃口。快速瀏覽一下中國在歐美的訂單, 就會看到從食品飲料、家庭用品、特殊用品,到工業機械和建築材料等,應 有盡有。
中國的對外投資從2008年的260億美元、2009年的433億美元,到 2010年的600億美元,規模越來越大。從非洲、南美的礦產和可耕地,到 美國的金融公司和歐洲的技術,隨處可見中國的訂單。
對外直接投資市場的份額往往顯示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英國1914 年的占有率為45%,美國1967年頂峰時期為67%,而當今中國僅僅為6%,
多數為中國國有企業的上市公司,但目前大部分仍為非跨國性質,其“買下 世界”的成長空間顯而易見。
中國的高額儲蓄將刺激更多並購交易。中國企業通常現金過剩,銀行則 存款過剩,這些富餘資金目前主要用於購買外國國債。
無獨有偶,日本公司20世紀80年代掀起的美國收購狂潮曾經引起人們 的焦慮。日本當年的經濟神話得益於由製造商、供應商、分銷商和銀行組成 的大型聯合體——集團企業,在提高研究和開發預算的基礎上,轎車、摩托 車等產業飛躍發展,帶動海外銷售取得成功,隨之而來的充裕資金拉動國家 經濟騰飛。近年,國際上對中國“買下世界”的炒作與當年日本“買下世界” 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國近些年的發展不僅在國內積累了巨大財富,還積累了可觀的外彙儲 備,成為左右全球金融的重要力量。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國擁有的外彙 儲備為28 473億美元。曾幾何時,中國不斷增長的外彙儲備成為導致國內 宏觀經濟失調的“罪魁禍首”,美國也曾視中國龐大的外彙儲備為一種潛在 的威脅。但是現在,這卻成了穩定美國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最大力量。
如今,中國龐大的外彙儲備,已經超過了七國集團(美國、日本、英 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等世界主要七大工業國,簡稱G7)的總和。 有分析指出,中國外彙儲備中有60%~70%是美元資產,這對當下動蕩的金 融市場中穩定美元資產的價格至關重要。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充足的外彙儲備,為中國謀求重塑國際金融新秩 序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基於對中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的考慮,歐盟首先提出, 應把中國納入解決全球金融危機的談話框架> 中國也提出,要改革建立在布 雷頓森林體係上的舊的國際經濟和金融體係,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應 該在新布雷頓森林體係中獲得相應的發言權與地位。
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一躍成為區域龍頭;2008年全球金融危 機後,中國正在積極爭取全球經濟領頭羊的地位。當然,中國也需要與之相
稱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和參與製定新的遊戲規則的權利。其中,人民幣正在向 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邁進。上一輪國際金融秩序大調整以美元代替英鎊而告 終,本輪改革,人民幣的地位將不斷攀升,謀求與中國國力和經濟實力相匹 配的影響力。
經濟分析師對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展望
現在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有必要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向。新華社經 濟分析師們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新能源對中國汽 車業的影響、未來中國能源消費格局、未來中國銀行業發展趨勢、中國紡織 業的前景、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網絡生活的新階段、糧食供求的平衡、資 本市場的深化和城市化發展水平等作出全方位預測。從中不難看出,經濟國 際化、產業髙級化、市場深度化,將貫穿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全過程。?
趨勢1: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 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 際儲備和外彙交易中的比重將髙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 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彙率將在4.2元兌換1美元左右,人民幣 年均升值約4.5%。
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中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 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中國利率和彙率改革的進行、資本市 場的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的提髙。
趨勢2: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 世界知名大眾品牌。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仍大大落後於美國,千人 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①《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十大猜想》,參見2009年9月29日《經濟參考報》。一作者注
汽車市場高速增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 展,很可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
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象中要快,這一天將在 2015年來臨。2020年,中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 000萬輛,比2009年翻一 番。屆時中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L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 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由2010年 的7.3%提髙到20%左右。
趨勢3: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
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隻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 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國國內能源產串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 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中國能源政策將麵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 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增強。兩者將共同推進中國能源 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
趨勢4:銀行將成為“金融百貨公司”。銀行杠杆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 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未來10年,中國商業銀行將從 傳統以“融資中介”為核心向以“財富管理”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 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占比將明顯 下降。
未來銀行將降低對通過客戶儲蓄來籌集資金的依賴性,金融創新帶來的 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籯利模 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贏利模式。
趨勢5: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創新將促使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 向價值鏈髙端延伸。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 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