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 分天下”。
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實現21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 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 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升級。預計到2020年,中國纖維加工 總量將突破4 000萬噸,占全球總加工量的40%。
趨勢6: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嵋起。潛力最大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 製造業的深層結合。未來10年,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將快速融合,形成一
種新興的經濟發展範式 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和創意元素的融入將提升
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今後10年將是中國文化消費髙度繁榮的10年。傳統文化產業在升級的 同時,將加速向其他產業滲透。文化和創意將大規模地作用於旅遊業、製造 業甚至農業等,全麵催生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經濟,推動中國 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趨勢7:網絡生活進入物聯網階段。“物聯網”將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 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近來“物聯網”這三個字開始迅速走 紅。股市每天一堆所謂的物聯概念股票往漲停板上封,想不紅也不行。
未來10年,“物聯網”這個髙科技名詞將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規模應用, 掀起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它通過感應器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 各行各業之中,形成普遍連接的互聯網絡,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係統的神奇 整合。借助物聯網,人類能夠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全 新的網絡新體驗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趨勢8:糧食長期處於緊平衡。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 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未來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髙和膳食結構改 善,將對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糧食消費量增長的主要動 力將來自人口總量增加。到2020年,中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左右,糧
食工業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調控下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糧食需求的增長將在 10%左右,需求剛性較強。
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科技進步對 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10年中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但 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大幅增產的難 度加大,‘中國糧食中長期仍處於不平衡狀態。
趨勢9: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中 國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的份額和地位。未來1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向 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基本完成從“新興加轉軌”向成熟市場的過渡, 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
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大大拓展,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和金融 衍生品市場全麵發展,市場層次更為豐富,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 斷發展、提升,成為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占有舉足輕 重地位的國際化資本市場。
未來10年,上海將躋身於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備的 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彙、商品期貨、OTC衍生品、產 權交易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係。創業板主戰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將給 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注入生機。
2020年,瀘深市場市值將達到80萬億?100萬億元人民幣,較目前翻 兩番,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從目前的1 638家增加到5 000家。
未來10年,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之內,外國 企業很可能有望獲準在國內上市融資。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 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 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 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同時更多優秀的外國企業可以在債券市場發 行人民幣債券。
趨勢1〇:城市化率將接近六成。戶籍製度將逐步開放,中小城市將成
第五章|21世紀中,經濟前最)?漏_
139
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未來1〇年,中國城鎮人口將達到8億,城市 化率將接近60%,與發達國家普遍的80%的城市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城市化進程將推動中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增 加,非農務工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約為40%,預計未來10年將 提高到50%。考慮到相當一部分轉移勞動力已經實現“完全遷移”,其收入 增長將劃歸城市部分,因此原有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將比統計中的農村居民 收入增長更快。
2024: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所謂“趕超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後的增長時期,以不平 衡的跳躍式發展為特征的經濟超常規增長過程,通過發展相對於本國較髙水 平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提髙本國經濟增長水平。它的優點是能迅 速帶動工業化,迅速積累資本,加速產業升級。
2006年7月4日,世界銀行公布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各個國家國 內生產總值的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意大 利和法國,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06年,中國用實實 在在的數字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當年國內生產總值182 321億元人民幣(合 當時22 257億美元),躍居世界第四位,超過英國,排在德國、日本和美國 之後。2007年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正以超過預期的 速度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強國。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 布,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35 353億元,比上年增長8.7%,趕超日 本隻是時間問題。2011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0年國內生產總 值397 9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按照年末人民幣彙 率計算(1美元兌人民幣6.622 7元),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60 094 億美元。日本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約為5.4萬億?5.5萬億美元。中國經濟
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顯然,接下來中國趕超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隻 是時間問題。
毫無疑問,經濟上的趕超不但有象征意義,更有現實意義,因為經濟增 長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便沒有發展,也就沒有老百姓收入 的提高,當然就更談不上國富民強。
摩根士丹利早在2004年就預測,如果中國的經濟繼續以每年8%的速 度增長,在2006年內,中國將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強國。在摩 根士丹利預測一年後,2005年,便實現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05年按當時的彙率計算了世界180個國家 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結果,證實了摩根士丹利 的預測。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法國和英國躍居世界第四位,比 2004年提升兩位。
歐洲最大的金融集團德國安聯保險公司於2005年1月23日在法蘭克 福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8?10年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德國,位 列美國和日本之後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報告認?為,2010年前,盡管中 國經濟仍麵臨許多風險,但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幅將保持在7%~8%。 這一高速增幅將使中國經濟在2015年左右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屆時不僅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位列世界第三,中國對外貿易額也將大幅增長,成為 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安聯保險公司怎麼也沒有想到,它預測 的關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德國的時間太過保守了,實際上這在2007年 就實現了。
200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說,中國將 在今後一二十年裏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與美國媲美。從長遠來看, 中國維持高增長率意味著或許隻需10年時間就能成為與美國不相上下的經 濟上的超級大國。他沒有預測出具體時間,但他指出,如果中國經濟每年增 長率按7%計算,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經濟每20年就要翻兩番。如果按美國
141
經濟每20年增長50%來計算,中國屆時將大大接近美國的經濟規模。
人們對中國何時能夠趕上和超過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 問題非常感興趣。最早對此作出預測的是安格斯?麥迪森公司。它按購買 力平價法計算得出,198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美國的23%,到1995 年上升為52%,2000年為60.6%, 2015年前後將超過美國。
由於預測比較早,安格斯?麥迪森公司是迄今為止對中國趕超美國最 樂觀的預測機構。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髙盛於2003年年終大盤點時發表了驚 世駭俗的“歲末大預言”:中國經濟有望在2039年趕超美國,未來50年內, 世界經濟體係將發生重大變化,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將成為這一體係 中的強大力量,其強度可能要比預言的更大。
高盛的分析師在大預言中指出,中國很可能會在2007年趕超德國,而 下一個目標便是在2015年趕超日本;到203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越美國。
以色列央行總裁費舍爾於2006年8月28日表示,中國有望在2031年 發展成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盡管它可能不會永遠保持當前這種驚人的增長速 度。費舍爾稱,隨著中國政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允許人民幣升值,中國的 經濟增長步伐將會放緩。費舍爾曾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二號人物。
渣打銀行環球研究團隊也於2009年10月發表報告稱,中國將在2020 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速度之快將超出所有樂觀的預期。報告 說,到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將達到73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的 比重髙達1/4,世界經濟總量將達到308萬億美元。屆時,美國將淪為全球 第二大經濟體;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經濟總量將達 到30萬億美元,而2009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出1萬億美元。
越來越多的國際預測在中國趕超美國的時間上有“加速”的意味。斯蒂 凡?卡爾森在《中國經濟何時將變得比我們強大?》的撰文中指出:
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中國在不太遙遠的未來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142
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今我比以往更相信這個預測是正確的。每一年, 中國似乎將至少樹立一個新的裏程碑。2008年,它超越德國成為世界 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它超越德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國,又超過美 國成為最大的汽車市場。2010年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顯然我們無法確定其發生的確切年份,但我們能夠利用基本數學運 算來推算何時最可能發生這種情況。而各種數據表明,認為這種轉變直 到2040或2050年才會發生的預測實在是錯得太離譜了。
2009年美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是14.26萬億美元,中國是34.05 萬億元人民幣,按2009年的平均彙率折算為4.98萬億美元。這意味 著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隻是中國的2.86倍。由於在21世紀的頭10年, 與中國相比,美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低了大約7.5個百分點,假設這一 趨勢繼續下去,且人民幣彙率年均升值3% (這是相當合理的),那麼隻 需11年時間,中國經濟就會變得比美國強大。這意味著,到2020年時, 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如果我們假定中美經濟的增長差距縮小 到隻有5%,同時人民幣升值幅度每年隻有2.5%,那麼到2024年中國 經濟將超過美國。”
2010年7月29日,英國智囊組織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 指出,中國可能隻需9年時間就可以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這 比之前類似的最樂觀的預測又提早了一年。這份報告還指出,如果計入貨幣 購買力差異,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該報告指出,未 來10年,中國經濟將以平均每年8%的幅度增長,而美國僅為3%。
近幾年,國人頻頻聽到中國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將超過美國的預測,且超 越時間一次比一次提前。
不過,上述預測趕超美國的方法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單純用 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實力是否合理?國內生產總值隻是表現一個國家當
年國民收入的一個流量指標,它忽視了影響一國經濟實力的其他三個要素:
一是經濟的存量,它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和國家的動員能力I二是 經濟發展與環境和資源的關係,它直接影響到一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力。你 可以竭澤而漁取得一個時期甚至是一個較長時期的快速發展,但這將為子孫 後代的發展製造障礙,三是經濟活動的製度安排,它也對一國經濟發展的持 續性至關重要。問題是,這三個要素都不像國內生產總值那樣容易衡量,因 此很容易被忽視。
例如,這種計算是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前提的,任何一個出現誤差,都 會使預測與事實大相徑庭。假如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按8%~9%而是7%甚 至更低計算,那麼,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美國的時間就會往後推遲 16~17年。當然,既然是預測,就必然帶有假設和不確定性,但是這些假設 必須有科學道理。
關於美國經濟增長的假設似乎問題不大,因為3%的經濟增長率低於過 去100年美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特別是20世紀後5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一 個不容忽視的前提是美國的製度性安排相對穩定,因此其經濟增長不至於因 製度安排的劇烈變動而受到太大影響。而對中國經濟而言,按照8%~9%的 速度持續增長的假設還需進一步分析。從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的進程來看, 雖然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真正增長速度或許並非數據顯示的那樣精確,但是 其髙速增長應該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可以從國外資本大量湧入和中國國際 貿易的不斷擴大中得到證明。但是,要回答中國經濟在今後一個很長時期內 能否同樣以8%?9%速度持續增長,就必須首先搞清楚是哪些因素使得中國 經濟在過去30多年得以髙速增長,然後再來分析這些因素能否在今後繼續 支撐中國經濟的增長。
盡管如此,趕超美國仍然是中國未來必須直麵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幾代 人的情結。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政府將政策重點轉移到改革開放上以 來,中國經濟已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髙。按
照這樣的趨勢,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隻是時間問題。什麼時 候會成為現實,至少要滿足以下4個條件:一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被工業部門 完全吸收。可以預測,如果今後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被工業部門完全吸收,生 產效率的提高會使整體工資水平實質性上漲,進而使彙率上升。二是戰略性 新興產業高度發展,使出口增量從現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和資本密 集型產業。隨著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加,貿易條件也會隨之改善。 三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資源前提。四是如果中國或者世界無法找到一種可取代 傳統能源的新方式,那麼中國經濟的出路就是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在承載13億龐大人口的現實下,要趕超美國,談何容易!當然, 未來在趕超進程中,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既可能麵臨內外部的機遇, 又可能受製於這些機遇生發出的種種不確定性因素而付出代價。機遇、挑戰, 以及中國不同的發展戰略選擇,都將導致發展的不同結果。
這裏,我將以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和中共“十六大”製定的“新 三步走”發展戰略作為探討的邏輯前提,在對中國和美國等5個發達國家經 濟增長曆史資料、經濟增長因素等方麵情況的分析和未來情況判斷的基礎 上,試圖對中國經濟何時趕上並超過美國等5個發達國家的問題,作出符合 中國經濟發展進程的預測。
如前所述,由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種種複雜的和不確定的因素,預測21 世紀中國的發展前景隻能是我認為可能性較大的一種。
我首先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特點和結構特征給出基準增長情景。基準增長 情景是以過去和當前的發展特點為基礎,分析其趨勢,並據此推導出來的可 能情景。在基準增長情景的基礎上,設計另外兩種情景:一是協調發展的情 景,主要考慮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效率的提髙來實現 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二是風險情景,這種情景更多考慮到未 來可能麵臨的風險。
其次,本書根據中國經濟增長和特點及其趨勢,以及結構性特征,對一
145
些外生因素作出假設,模擬中國2010~2030年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的各種情 景。在各種情景的模擬中,我假設了人口、勞動力增長趨勢、城市化進程、 政府消費增長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等。
基準增長情景表明,中國經濟將持續過去的發展趨勢,勞動力仍將快速 轉移,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科技進步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規模遞增效益,體 製改革將進一步深入,在金融體製、貿易體製、投融資體製以及國企體製等 方麵的改革,將促進要素在不同部門和地區間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這些因 素的合力作用,將促使2010?2030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繼續保持過去30多 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長率維持在2%?2.5%。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將快速推進, 城市化率將以年均1.1個百分點的速度繼續快速推進,“十一五”末期將達 到49%左右,預計到“十二五”末期達到54%,2020年達到60%左右。未 來一段時期,技術進步將延續一定的偏向性。居民的儲蓄行為在“十一五” 期間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在2010年以後,儲蓄率將因中國政府的內需拉動 政策而大幅下降。與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的各項關稅減讓等承諾得以履行,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影響和效應將延續下去。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 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這是指導中國未來發展 的基本綱領。由於各項體製改革快速順利推進,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麵的作 用將進一步增強,結構調整也將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會取得長足 進展。
在基準增長情景基礎上,我假設,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服務業體製改 革推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型服務業)快速發展,最終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 優化和升級。同時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各種資源(包括能源)的 價格得以理順,資源配置更趨合理化,企業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得以大幅 提高。因此,我認為,技術進步的偏向性及中間投入率的變化在基準增長情 景基礎上更加偏向於各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
在基準増長情景基礎上,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2010?2020年 每年提髙1個百分點,2020?2030年間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能源的利用 效率提髙0.2?0.5個百分點;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快速轉移。
考慮到未來發展可能麵臨各種不確定因素,我還模擬了風險情景。在該 情景下,突出強調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些主要挑戰和風險,如:第一, 在銀行體製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方麵不盡如人意,資本市場發展緩慢,這將 導致21世紀20年代或更長時間裏資本收益率低的情況:第二,相對短缺的 城市公共品對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進程的製約,體製改革麵臨的諸多阻力導 致其推進緩慢,勞動力轉移速度緩慢;第三,人口老齡化以及撫養率的提高 導致儲蓄率和投資率下降;第四,日益增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對進出口產生負 麵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