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都不能滿意於自己的作品。從今天起,我要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貝多芬的這句話讓克倫福爾茲感到非常驚奇,因為那時貝多芬已經能夠純熟地運用各種樂曲了。在1804年4月裏的公開演出中,他還演奏了已完成的兩首交響曲和他新作的《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第37號)。
一個月之後,貝多芬又匆忙地完成成了一首小提琴奏鳴曲,讓從倫敦來的小提琴家波裏其塔波爾演奏。那緩慢的樂章一下子就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
貝多芬所說的“新的道路”,事實上並非是他原來那種固有的光明燦爛的路,而是抓住另外一種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反映在他的《英雄交響曲》(作品第55號,又稱《第三交響曲》)當中,是那震撼人心的、明朗而迥異的開篇樂章,在無數的號樂中出現了基本的、成功的主題。這種將許多力量突然集中在一起的表達方式,對於貝多芬來說,已等候了很久了。
後來,貝多芬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
“我的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當我想到了什麼,就會立刻寫下來。”
這種習慣也讓他找到了許多不同革新的源流,偶爾靈感一至,他就會將主題記入到樂譜薄當中。許多主題就是這樣沒有繼續創作而擱置著,或者經過一年以後,他再寫下去。在創作的熱潮當中,他終於取得了一次最偉大的成功。
因此,從1802年到1812年的這十年,可以說是貝多芬的“英雄年代”,他的音樂創作進入到了成熟期。
一直以來,英雄都是人類進步的先驅者,這種形象也一直存在於貝多芬的腦海中。或者,他在戰勝苦難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信心和力量,也讓他將自己視為一位力量超凡的英雄。
於是在1802年,貝多芬就開始創作這一主題的交響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就好像是貝多芬個人經曆的一部自傳性史詩;而這種英雄主義則是貝多芬所特有的、曆盡萬劫而不變的堅毅精神的音樂化表現形式。這一曲目,也標誌著貝多芬音樂創作中“英雄年代”的來臨。
最早時,貝多芬是想將這首曲子奉獻給他所崇拜的拿破侖。全曲完成於1804年。那年春季,蘭茲看到了放在貝多芬桌上的該曲的原稿,其扉頁上寫有“波拿巴”的字樣。
然而一個星期後,貝多芬發現有人在那張曲稿的後麵加上了“皇帝”兩個字,便憤怒地將扉頁一撕為二。而此時,拿破侖稱帝之事也已為世人所共知了。
貝多芬在知道這個消息後,更是勃然大怒地喊道:
“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罷了!現在,他要踐踏一切人民的權利,隻顧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高踞於所有人之上作一個暴君了!”
於是在8月12日,貝多芬便將《英雄交響曲》的總譜交給白蘭特托夫和哈代爾出版。10月,總譜正式發行,題目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這首曲子是貝多芬的創作生涯當中、也是交響音樂史當中一座偉大的裏程碑。它第一次展示了作曲家的英雄主義創作思想。作品的篇幅極其龐大、情緒激昂,音響如同火山爆發一般。
1821年,當拿破侖死於聖赫勒拿荒島時,貝多芬就說:
“早在17年以前,我的音樂就預示了這個結局。”
他的意思指的是《英雄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
《英雄(第三)交響曲》的偉大意義還在於,它的光輝思想比起《第一交響曲》和《第二交響曲》大大地向前跨出了一步。在第一、第二交響曲當中,貝多芬還隻是繼承了前輩海頓、莫紮特等人的創作傳統風格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