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曲家,維也納,住在‘橡樹園六十二號’。”
“7月6日早晨”,貝多芬才開始寫第一封信,信中的語氣好像是答複對方的來信。而信寫完後,貝多芬才發現他錯過了清晨的郵班,因此他在晚上再次寫信時說:
“你在星期六晚上之前不會從我這裏得到最新的消息。”
由此可見,貝多芬知道兩地的距離應該是大約不到兩天的路程,而且在信中,他還用一個字母“K”來代表對方的地點。根據這個推斷,“K”這個字母應該是代表“克隆巴”(Korompa),在那裏有一座勃朗斯維克別墅。
由此看來,這封寫給“不朽的愛人”的信是1812年7月6日與7日在波西米亞的台波裏寫的。根據這點來推斷,貝多芬的情人在7月6日那天應該在克隆巴,或者即將抵達那裏。
此外,貝多芬在1812年的日記首頁上,還寫了這樣一段可能與這位“愛人”有關的話:
除了你,除了你自己之外,除了在你的藝術裏,世界上不再有任何幸福。神啊,賜給我力量,來克服我自己吧!既然沒有什麼可以讓我留戀生命,跟A在這樣的情形裏,一切都完了。
日記中的這個“A”,也很可能就是指代這位“不朽的愛人”。
(三)
要解開這個謎底,必須有個先決條件,就是這個“不朽的愛人”在當時與貝多芬應該十分熟悉,這樣才有可能發展起戀愛關係,並且在1812年的7月初已經達到了頂峰。
其次,這名女子在7月6日前的一兩周應該見過貝多芬,並且說過話,那麼應該就是在布拉格或者在維也納。而且,她在1812年7月6日的那一周一定是在克隆巴。
除此之外,就是貝多芬用來代表他可能愛上的女子的姓名縮寫,例如1812年的“日記”中提到的“A”,1816年“日記”中提到的“T”,以及0804年和1810年之前在一張便條上寫下的“M”等。可以推斷,這名女子的名字中必須有“A”與“T”。
以上這些,就是確定這位“不朽的愛人”的身份所需要的條件。人們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研究,許多曾一度被考慮進來的女子也都被一一去除了。
但其中有一個女子卻幾乎完全符合以上所說的幾個條件。雖然這名女子在貝多芬的文獻中是為人們所熟悉的,隻是以前從沒有將她當做是貝多芬“不朽的愛人”來考慮。她就是安東妮·馮·勃格斯多克。
安東妮一家在1809年秋就搬到維也納定居了,一直到1812年秋天才離開。1810年5月,她在堂妹貝蒂娜的介紹下,認識了貝多芬。
在此後的兩年中,她和貝多芬之間產生了一種親密的友誼。貝多芬曾經向朋友表示過,她是他“世界上最好的朋友”。
安東妮1780年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著名的奧地利政治家及藝術家的獨生女。1798年,安東妮嫁給了法拉克福一位比她年長15歲又很體貼的丈夫。婚後到1806年,她先後生下了四個子女。
在結婚的最初幾年,安東妮給賓客們的印象是一位美麗的威尼斯淑女,一位教養良好的女主人。但也有人覺得,她的神情看起來並不幸福,就像是“一座俯瞰著萊茵河的獨立孤堡,看盡了人間的浪漫故事,而她自己全然沉浸在孤獨與遊離當中”一樣。
安東妮的抑鬱不久就從種種生理現象上顯示出來。她常常有頭痛的毛病,因此也容易發怒。在1808年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她說:
我的胸口疼痛得幾乎讓我無法呼吸。在床上我總是睡不安穩,一直要等到痙攣性的哭喊,才能把這可怕的病痛解除。……我的健康恐怕隻有惡化而沒有改善的可能了。
接著,她又寫了一句不詳的話:
“一種死亡的寂靜霸占了我的靈魂。”
她渴望回到維也納去住,不想繼續留在法蘭克福。於是在1809年6月,當得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後,她便趕到父親去世前,帶著子女遷居回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