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奏鳴曲與《彌撒祭曲》(1 / 3)

音樂給人快樂。熱愛音樂的人一定熱愛生活。

——貝多芬

(一)

在獲得小卡爾的監護權後,貝多芬就想給予小卡爾良好的教育和悉心的指導,他對小卡爾的愛是真摯而深厚的。如果小卡爾與他離開片刻,或者與什麼可疑的人在一起,他就會感到十分害怕。貝多芬希望任性的小卡爾能夠在自己的照管下有所轉變。

然而,將一個孩子從他的母親身邊“奪”過來,而讓一個關係略遠的人來做監護人並不合適。一個孩子的心靈本來是善良正直的,但他的母親和伯父卻在互相說著對方的壞話,這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矛盾的。

同時,貝多芬的性格也不適合管教小卡爾。正因為他使用了一些錯誤的方法,才讓小卡爾變得越來越難管。這也為後來小卡爾不幸自殺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當然,對於小卡爾的照顧並沒有令貝多芬完全放棄自己的音樂創作。在與約翰娜爭奪小卡爾過程中,貝多芬同時還在創作著《彌撒祭曲》。

早在弟弟卡爾去世前,貝多芬就很希望自己能夠去英倫三島。因為這個國家曾讓海頓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賺了一大筆錢。貝多芬也想這樣,因為他同倫敦的關係很密切,隻要一直待在那裏,就有賺錢的機會。

那年,貝多芬在聽說在某劇院上演《維多利亞戰役》成功之後,就寫信給此事的主持人佐治·斯麥特脫爵士,給予對方在倫敦演出的權利。佐治爵士聯係了倫敦交響音樂會的主席沙羅曼先生,請求把貝多芬的作品加入到他們的節目單中。

此時,貝多芬的朋友蘭茲也在盡力為貝多芬工作著,在倫敦迅速地傳播著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出版商貝切爾也很願意出版貝多芬作品。

1815年11月22日,貝多芬寫信給蘭茲和貝切爾,與他們商量手中所有音樂作品的出版問題。這時,貝多芬的朋友奈特也從倫敦來到維也納,並帶來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說他已經成為倫敦交響音樂會會員之一了,而且說這個音樂團體希望貝多芬能夠為他們作三首序曲,並願意付200英鎊的酬金。

1816年1月,奈特帶著貝多芬的樂譜回到倫敦去推銷和出售,其中包括《第七交響曲》等一些樂曲,還附帶了貝多芬為這個交響樂團體所作的三首序曲。

但是,大家對這三首序曲的反應並不怎麼理想,隻有其中的《雅典的廢墟》序曲符合音樂會的需要,經過試奏後便開始出售了。其他優秀的序曲如《普羅米修斯》(作品第43號)和《愛格蒙特》(作品第84號)等,在他們的音樂會中也引起了極大的注意。

一年之後,蘭茲在1817年6月9日寫信給貝多芬,提到了交響樂會的事。他請貝多芬“最晚在明年1月8日以前抵達英國,並帶去兩首雄偉的交響音樂新作”,以作為音樂會的特殊用途。同時,他還答應付給貝多芬300或400英國金幣。

貝多芬很痛快地就接受了這個邀請。這時,他被公眾稱為“鋼琴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隻能參加一些額外的音樂會為自己獲取一些利益。

於是,貝多芬開始擬定自己的出行計劃。他覺得,這趟旅行應該可以帶回一筆可觀的收入,以滿足他照顧侄子和自己安享晚年的需要。

(二)

到了1817年的9月,距離貝多芬去倫敦的時間隻有4個月了,但那兩首已經答應的交響曲新作貝多芬卻還未動手。

有人開始因此而擔心貝多芬的能力:他真的能夠在短短的4個月中慢條斯理地完成約定的交響曲嗎?

這個時候,貝多芬的生命雖然充滿了困難,但這些困境卻不能讓他的音樂源泉就此枯竭。

隻有一件事情可能讓貝多芬感到失望,那就是別人不能從他的藝術中深深地了解他。貝多芬是富於活力的,這股力量也讓他的音樂彙聚成一條活潑的河流,誰也不能遏製。

在荊棘叢生的人生道路上,貝多芬一直都在泰然自若地行走。當暴風雨降臨時,他也會默默無聲地忍受著。1813年、1816年是他音樂創作的“休眠時期”,而1817年的春天又是他人生的“悲劇時期”,訴訟案、卡爾等給他帶來的困擾,迫使他必須在藝術中傾注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