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年11月12日,貝多芬寫道:
“這首《彌撒祭曲》即將送出,但我必須再仔細地看一遍。”
事實上,貝多芬的意思是想將曲子的價格抬高,因此便違背了已向辛姆洛克許下的諾言。同時,貝多芬又寫信給柏林的出版商舒利辛格,委托他出版這首《彌撒祭曲》,並希望能夠早日得到回音,舒利辛格也答應了。
1822年7月26日,貝多芬又寫信給萊比錫的彼得,說:
“舒利辛格以後不會再從我這裏得到什麼,他作弄了我。而且,他根本就不是接受這首《彌撒祭曲》的人。”
到了8月23日,出版商阿爾泰勒也接到了貝多芬同樣的提議:
“我所能做的就是選擇了你,我不會再信任其他任何人人。”
辛姆洛克還在不停地催促貝多芬,但在1822年9月13日,他卻接到了貝多芬的一封驚人的信:
“我現在已經有了4個出版商,其中開出的最低價格是1000弗洛林。”
雖然之前貝多芬與辛姆洛克商定的價錢要比這低得多,但辛姆洛克還是答應了貝多芬的要求。於是,貝多芬就打算將《彌撒祭曲》交給辛姆洛克,並說:
“我將立刻把原稿送到你那裏,一個經過修改完善的樂譜或許會使你的出版事宜變得更加便利。”
然而樂譜最終也沒有送過去,貝多芬還在重複著這種不負責任的承諾。到11月,他又寫信給彼得說:
“這一次,你一定能收到曲子。”
貝多芬這時已經寫了兩首彌撒曲,他不知道要送哪一首過去才好。
接著,貝多芬又有了另一個彌撒曲的創作計劃。在1823年1月或2月間,貝多芬寫信給每一個歐洲的君王,答應會送給他們每人一份“偉大《彌撒祭曲》的原稿”,但需付給他50個金幣,以補償昂貴的印刷費用。
有10個國家的君主或團體接受了貝多芬的這個提議。於是,《彌撒祭曲》第一次安排在俄國加力金王子那裏演出,貝多芬很滿意。
但是,這卻招來了正在等著樂譜的其他國家、公國大臣們的抗議。盡管貝多芬又想出了一個新的理由來推卻、遮掩出版延誤的事,但任何一個皇帝、王公付了50個金幣卻要不斷地等待一首未聽過的彌撒曲,當然不會感到滿意了。
出版商也不斷地催貝多芬要樂譜,直到1823年3月,貝多芬才將樂譜交給辛姆洛克出版。
平心而論,貝多芬從來不清楚這個世界上的交易原則,因此他在這方麵也總是任性而行,且決不是一個有計劃的藝術家或是聚財的能手。這樣說,人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辛姆洛克願意支付貝多芬提出的高稿酬,而貝多芬又總是違背自己的諾言;否則,人們就可以這樣說,貝多芬是為了圖虛名,讓一個又一個出版商跟在自己的後麵,想從他那裏得到這首聞名已久的《彌撒祭曲》。
1822年夏季,貝多芬在給他的弟弟寫信時說:
“他們都是為了出版我的樂譜而爭奪著。”
可以說,拖延時間已經成了貝多芬慣用的手段了。他對任何一個出版商的要求都表示應允,從不拒絕。如果貝多芬所做的這些不合時宜的事被出版商們集中起來,並加以起訴的話,他一定會受不了。
在貝多芬的心中,《彌撒祭曲》是為上帝而創作的樂曲,也是為整個世界而創作的樂曲。如果能有有錢人來保證他的生活,他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作曲。
但這種“理想化的生活”是不可能時刻都有的,雖然他忠實的恩人曾經設想過,也努力過,試圖將他帶入其中。
然而貝多芬所不了解的是,這個社會不能夠為他的自由創作提供條件。即便是他的恩人和出版商,他們隨時都有可能遭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