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貴不在出身,而在於我的天才的頭腦和高尚的心靈。
——貝多芬
(一)
貝多芬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在居所裏,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不願接見任何賓客。
1823年秋,一個年輕的英國人丘列斯·貝納蒂克特來到維也納,請求會見貝多芬。約好後,他們在一個音樂店會晤了。丘列斯的注意力完全被貝多芬的外貌所吸引住了,後來他是這樣描述貝多芬的:
一個矮小而強壯的人,紅色的臉,小而深陷的眼睛,濃厚的眉毛,穿了一件極長的外衣,幾乎到了他的腳踝……雖然他氣色極佳的麵頰和所穿的衣服極不協調,但那對細小而深陷的雙眼及豐富的表情卻不是任何一位油畫家能畫出來的。
後來,丘列斯又在巴登遇見了貝多芬,並記下了他的外貌變化:
他的白發躺到了他寬大的肩膀上,有什麼事情傷了他的心?他的雙眉緊緊地皺在一起,有時則任意地狂笑著,這對於在他旁邊的人有一種難以描述的痛苦。
事實上,此時的貝多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棄他生活道路上的一些瑣事。
朋友提議貝多芬創作一些華爾茲的變奏曲,但貝多芬卻不喜歡這種“愚蠢的想法”。為了戲弄朋友,貝多芬還不停地寫變奏曲,一曲接著一曲。然而讓人意外的是,當這些變奏曲和蘇格蘭歌曲傳到愛丁堡後,低調的評價便隨即產生了。
後來,辛德勒向貝多芬述說了當地流行的一個傳言:
“貝多芬現在除了寫這類歌曲外,不能再寫其他的曲子了,就像老年時期的海頓一樣。”
貝多芬聽了之後,平靜地說:
“再過一段時間,他們就會知道自己說錯了。”
在貝多芬的最後10年(1818-1827年)中,他的耳朵已經全部聾了,健康狀況也顯著惡化,生活十分困窘,精神上更是遭受折磨。迫於經濟壓力,貝多芬不得不以賣稿為生。他與英國愛樂協會簽訂了合同。但愛樂協會隻答應給他50英鎊作為酬金。
而貝多芬則以一種“英雄”般的毅力和決心,花費了近六年(1819-1824年)的時間創作了世界聞名的《第九交響曲》(作品第125號,別名為《合唱交響曲》)。
如此偉大的一部交響樂在當時隻值50英鎊,實在是太便宜了!
這一“便宜”的曲目在他全部的交響樂作品中占據了突出的地位。此曲是貝多芬“英雄”思想的繼續和發展,也是他個人在交響樂領域成就的總結。
但是,這部交響曲直到1824年春天還未完成,比原計劃整整晚了一年。愛樂協會開始變得不耐煩了,但也隻能繼續等待。
當這部巨作的手稿問世時,人們看到上麵有貝多芬的親筆簽字和題詞:
“為皇家愛樂協會而作。”
至於這部作品的首演權,愛樂協會希望能有個明確的結果,但最終他們也沒有獲得首演權。
《第九交響曲》無疑是貝多芬的頂峰之作。當時,許多作曲家都因受到貝多芬的啟發,相繼在自己的器樂作品中加入合唱或獨唱,但取得的成就都不如《第九交響曲》。
這部交響曲在完成後,被獻給了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為此,威廉三世賜給貝多芬一枚戒指,而貝多芬後來將它賣了300金幣。
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卡斯萊薩劇院,由耳聾的貝多芬親自指揮,首次演奏了《第九交響曲》和《D大調彌撒祭曲》,並獲得巨大的成功。演奏使每一個在場的人都感動得不能自已!當全曲告終時,全場都鴉雀無聲。接著,便響起一陣雷鳴般的熱烈掌聲。最後,更是接連響起了五陣拍手聲。多麼令人激動的場麵啊!
這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的那樣:
貝多芬自己並沒有享受過歡樂,但是他卻把偉大的歡樂奉獻給了所有的人們!
現在,《第九交響曲》已經被公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
(二)
自從貝多芬將侄子卡爾的監護權爭奪過來之後,卡爾就與母親分開居住了。但是,卡爾的母親約翰娜卻不肯距離兒子太遠,她仍舊是貝多芬潛在的危險。
事實上,卡爾與貝多芬之間從來沒有真正地相互了解過。對於卡爾具有的超常的智力,貝多芬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夢想著這個侄子可以繼承他的事業。因此,貝多芬首要的願望就是對卡爾進行音樂上的訓練。
於是,貝多芬就給史坦納寫了一封信,讓他來教授卡爾,而且要用最佳的鋼琴教程樂譜,以幫助卡爾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卡爾在琴鍵上表現得也相當出色,當然他不能再有更大的進步了。
卡爾愛好文學,貝多芬為了支持侄子,就將他送入維也納大學。卡爾在語言方麵的進步也很快,貝多芬對卡爾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一心一意地希望將他培養成為一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