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項目交易下違規資金流動的主要形式是,假借合法資本 項目交易將外彙轉移到國內以後再轉換用途,進行投機。例如,通 過跨國公司或者合資公司向外方股東借款的方式將資金轉移到國 內;或者利用某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迫切心理,假以外方投資的 名義,實際簽訂的卻是向外方融資的協議,甚至輔以國內銀行信貸 支持外資企業的日常經營,最終使得外資用於國內股市投機;或者 違規將從國外的實際收入在賬目上依然保留為應收款,實際資金卻 通過地下錢莊入境以後進行其他投資;或者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公 司注冊的時候進行虛假驗資,將資金實際用於市場投機。
應該指出的是,上述這些違規的外資流入,更多地與我們外彙 管理中的一些製度不完善有關。而外彙管理方麵的不完善,有些是 體製問題造成的,但主要還是技術上的因素造成的。由於國際投機 資本大都是通過違規方式進人國內的,因而對此數據很難進行準確 的統計。國際收支的統計誤差隻能大體反映國際投機資本非法進入 國內的數量,而以合法名義進人國內市場的具體數量在沒有非常詳實的數據記錄和分析的情況下隻能進行主觀的估計。這種情況與亞 洲金融危機前後東南亞國家麵臨的窘境比較類似,即政府難於進行 準確的形勢判斷,更難以據此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
解析國際投機資本導致中國股市大危機的原因,恐怕更多還在 於其突然從中國抽走巨額資金。在這方麵,國際投機資本遵循的是 最典型的資本特征,那就是唯利是圖,不計後果!在它們身上,貨 幣資本流動性強的特點也表現得最突出: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 化的今天,它們可以迅速湧入一個國家,在獲得髙額回報後又冷酷 無情地迅速離開,哪怕給當地留下一片狼藉和災難也無絲毫的憐憫 之心。因此,這些投機資本又常常被形象地稱為“熱錢”——迅速 投機獲利並完成倒手撤離。從1992年的英鎊危機、1993年摩根士 丹利在香港股票市場的瘋狂炒作、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到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無一不是國際投機資本衝擊所造成的 災難。
同樣,國際投機資本的衝擊也是中國股市危機爆發的導火索和 催化劑。盡管我們說,在股市危機發生以前,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 體係已經存在不少問題和隱患,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沒有這些外 部衝擊,這些問題和隱患可能不至於在一夜之間爆發出來而造成如 此巨大的衝擊波,也許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後續的深化改革和發展被 漸進式地化解掉。
本質是信心危機
股市最大的係統性風險是投資者的信心危機。顯然,受股市危機影響,投資人已到了風聲鶴唳、人人自危的脆弱境地,以致他們 對任何來自市場上的風吹草動都會作出非理性的過敏反應,一些中 性甚至是利好的消息也往往被投資者非理性地解讀為利空,從而使 本已非常悲觀的股市更加暗淡無光。
股市暴跌的根源是不斷蔓延開來的本能恐懼感,而不是對股市 及經濟增長的理性反應。越是到後來,心理的驚慌其實大部分出自 沒有道理的自我驚擾。由於非理性的悲觀心理,沒有人敢預期市場 形勢是否會有轉折。通常的狀況是經濟狀況先惡化,市場才跟著下 跌;而眼下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它是由投資人信心危機率先引領 的,緊接著是股市暴跌。由於人人都不看好股市未來的預期,他們 爭先恐後地棄離這個已滿目蒼痍的股市,棄離又造成了市場恐慌性 踐踏。當所有投資者都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市場信心也就輕而易 舉地崩潰了。
在市場極為悲觀的時候,那些基金分析家的言論更是推波助 瀾,具有擾亂人心的極大作用。以往研究表明,每一次股市、彙市 升跌,與這些在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分析家的言論構成了正 相關關係:唱多,股市、彙市上升;唱空,股市、彙市下跌,迫使 投資者們不得不重視這些分析家的言論,從而使本應具有調節經濟 資源功能的股市在股市危機裏再次淪為“消息市”或“言論市”。
雖然公司和個人要規避風險的想法是理智的,但當所有的人行 為是在慌亂中奪路狂奔,尋求“大逃亡”之路時,就會造成一股恐 懼的潮流。這種喪失信心的恐懼感在股市危機甚至危機已過去很長 一段時間後還會一直存在,恐慌不斷地從沿海中心城市向內陸地區蔓延。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試圖拋出自己手中的股票,以致形成了 股市一再下跌的態勢。
局勢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股市的崩跌,最先感受到的是企 業:企業開工不足,產品賣不出去或低價傾銷,經營狀況不斷惡 化,運作企業的信心土崩瓦解。同時,人民幣兌換比率跌入了前所 未有的低水平,表明信心已經完全處於低穀。
市場就是如此的殘酷,當人們還在為經濟增長帶來的大量盈利 而莫名興奮的時候,突然之間變成了驚慌。危機給人們帶來的心理 壓力已不僅僅表現在要快速遠離這個股市,而是逐漸波及到整個社 會的各個層麵。
所有讀過資本主義曆史的人都知道金融市場的潛在殺傷力會有 多大。査理士 ?金德堡在他的名著《狂熱、驚慌與崩盤》中,對金 融市場的自我毀滅性及對實體經濟的破壞力的分析非常透徹。對於 曾經親身經曆過1929年全球股票市場大崩盤,以及隨之而來的經 濟危機的老人來說,這是刻骨銘心的記憶,舉遠也不會忘記的。如 果說2008年到2010年這三年是中國五年超級長牛市的當紅年份, 那麼,2008年到2010年這三年也是中國股市最可能發生危機的多 事之秋。危機有可能在2008年的奧運會後發生,更可能在2010年 上海世界博覽會後爆發,股市危機的後果十分嚴重。
百業蕭條
資產價格大幅度折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貨幣貶值和資產減值、 民眾消費意願大大減弱、市場消費力低下,企業經營進入了有史以 來最困難的陣痛期;大量企業倒閉,整個社會經濟體係遭受重創; 政府不得已收縮公共開支,擱置發展計劃,采取緊縮措施,其結果 是,經濟運轉放慢,發展步伐減慢。
受股市危機的影響,投資者的資產大幅縮水,通貨膨脹率急劇 上升,人民幣大幅貶值,國民購買力下降。如果假設在這個時候中 國再出現重大自然災害,農業產量大減的話,糧食供應將麵臨嚴重 局麵,迫使中國在更大程度上依賴糧食進口,於是,國內糧價大 漲,造成整個社會消費物價指數快速上漲。
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降低,社會商品零售額急劇下降。由於產品賣不出去,企業經營困難重重,產能過剩日 趨嚴重,其結果是庫存大增。產能過剩又引發了各類產品不計成本 地削價出售,致使企業利潤大減,債務大增,又出現了嚴重的通貨 緊縮。物價下跌所造成的元氣大傷至少要在2011年的幾年以後才 能慢慢恢複。
全國旅遊業和餐飲業是股市危機的重災區。曾經的全國性旅遊 和餐飲業的大繁榮,現在因為廣大股民資產的大縮水甚至血本無歸 而迅速消失。和旅遊業、餐飲業幾乎連為一體的中國航空業在危機 時期也未能幸免。中國航空業本來就一直處於運營低迷狀態,遭股 市危機的重創,更是雪上加霜。乘坐飛機的國內外旅客急劇減少, 極低的載客率又迫使航空公司紛紛實施大幅降價和裁員措施。一方 麵是航空運輸需求嚴重下降,另一方麵航空業因本幣大幅貶值而增 加了從海外購買飛機的成本,航空業虧損嚴重。
在股市下跌和貨幣貶值的雙重重挫下,所有國內外共同基金和 私募基金都將無一例外地在陰溝裏翻船,中外基金平均淨值損失慘 重,過去多年長牛市所獲取的高額投資報酬率將幾近折損,賠率大 概在60% ~70%左右。即使操作最為保守、跌幅最小的基金,其損 失也高達雙位數。許多衍生工具如備兌證幾成廢紙,損失高達 100%。而我們預測,股市、彙市比翼齊飛的重挫將在2011年後的 幾年裏一直餘波蕩漾,其影響將至少持續好多年。由於中國股市低 迷,許多海外投資機構已把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比例降為零。
股市危機引發的股價大跌,也是地產價格崩盤的前兆,緊接而 來的就是房地產價格的巨幅縮水。過去一些年裏,由於許多省市特 別是沿海大城市的房地產價格過度膨脹,一旦隨著股市危機,房價 從高位慘跌下來,許多過去風光十足的地產業者將為之破產。房價 下跌最多、最深的城市就是過去一些年來漲幅驚人的北京、上海、 深圳、廣州等特大城市,估計地價將平均下跌30% ~ 40%,一些過 去幾年裏被大幅炒高的城市中心區的地王價格,下跌的幅度更高, 可能要攔腰斬一刀。股市的危機將使房地產交易迅速萎縮,掛牌房 產有價無市,甚至出現銷售掛零現象。由於銀行利率上揚及央行對 不動產融資加以限製,地價滑落趨勢將愈演愈烈。另一方麵,大量 已建和在建項目還紛紛搶在價格進一步下跌前推出新開樓盤,並主 動大打價格戰,從而加快了價格向下迅速滑落的速度。商業用地一 向是房地產開發項目的一個大項,但因為經濟低迷而出現了供過於 求的局麵。在整體銷售出現收縮的情況下,開發商不得不麵對現 實,被迫大幅調降租金。
大危機帶來了大蕭條,並將持續多年。美國1929年的大危機, 從1929年9月的繁榮頂部到1932年夏天大蕭條的穀底,道瓊斯工 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到1933年底,美國的國內 生產總值幾乎還不到1929年的三分之一,實際產量直到1937年才 恢複到1929年的水平,接著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GDP仍然 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 ~ 1940年期間,隻有1937年這一年的年 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人。1933年為失業率最高的年份,大約有 1300萬人失業,幾乎每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人失業。更嚴重的 是,股市大崩盤徹底摧毀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 股市才恢複到1929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