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強化危機事前管理
在當前中國經濟持續繁榮和國際資金大規模流人的背景下,必 須下大力氣強化對金融穩定的預先管理,特別是對負有維護金融穩 定重要職責的中央銀行來說,如何有效管理目前過多的流動性,防 範和化解國際資本流動造成的金融危機隱患,成為當前的重中之重。
——強化危機管理功能的前提是要增強危機意識。即使在經濟 持續繁榮的環境下,央行亦不能掉以輕心。越是在經濟持續繁榮的 環境中,中央銀行越應“逆向思維”,提高對經濟運行可能出現異 常波動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加強對經濟金融形勢的監測,並及時向 社會各界提出預警。
——中央銀行應具有明確的政策目標。國際上眾多理論和實踐 都已證明,幣值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各個 政策目標實際上難以同時達到,兼顧多頭的結果往往是一頭都顧不 了。從危機實踐看,正是由於政策的徘徊,決策者猶豫不決,使得 形勢不斷惡化,最終政策的操作空間受到極大限製。如日本的國內 經濟政策最終在日元大幅升值的壓力和國內資產價格的高漲麵前陷 人兩難困境;而墨西哥在麵臨危機時,既要防止本幣比索升值,又 要消除資本流人的影響,弄得騎虎難下。因此,從中央銀行角度 說,應明確政策操作的首要目標,避免政策的反複徘徊和猶豫不 決,在首要目標實現的前提下才兼顧其他目標的實現。從中國的實 踐看,中央銀行應以維護幣值穩定、防止資產價格泡沫作為首要政 策目標。
——中央銀行在金融體係中具有特殊地位,不僅在金融危機發 生後要作為“最後貸款人”及時應對和處置危機,更重要的是在經 濟繁榮和良好發展時期,能夠“逆風向而動”,時刻保持清醒的頭 腦,提高對經濟發展可能出現波動的警惕,做到防危機隱患於未 然。既要做到對金融危機防控和經濟發展規律性的準確把握,同時也要客觀認識中國金融體係運行中的內在矛盾,不斷加強危機管理 功能,及時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
——中央銀行應對金融風險進行重要的級別區分。風險有可能 造成全局性危機的風險和可能產生連帶性和整體性的問題,或從某 個機構的單一風險有可能發展為多家機構的金融風險,從一個市場 的風險漫延到整體市場的金融風險,這些應屬於央行高度關注的範 疇,因為它們屬於係統性金融風險。中央銀行應從全局視角,從係 統性角度,維護金融的穩定。而對於局部風險和非係統性風險,則 應采用市場化手段加以化解和處置。
——依照標準普爾的估計,目前中國銀行係統的呆壞賬達到 2000億美元(16000億元人民幣),這相當於全部貸款總額的24%。 中國銀行係統的壞賬主要來自政策性貸款、國有企業貸款、不規範 貸款與房地產不良貸款等四類。雖然1993年中國成立了三大政策 銀行,不過因為政策性銀行的績效不彰,並且國有商業銀行的地方 分行行長的任命仍由地方主導,國有商業銀行很難擺脫政策性貸款 的羈絆。此外,由於體製原因,國企把國有銀行,常常當成是自己 的提款機,索求無度。為了賬麵上的業績,企業經常使用貸款來盲 目大量投資,全然不考慮償還能力,日後發生虧損導致壞賬,損失 自然全由銀行承擔。中國的銀行體係曆來主要靠保持個人存款的一 定增長來維持正常經營,可是自2006年以來,中國因為股市大牛 市行情,居民存款大量挪移到股市,銀行個人存款增長率已出現遲 緩,甚至下降,金融體係已響起警報。這些問題如得不到及時的解 決,一旦金融危機來臨,必然動搖和破壞中國的市場經濟基礎,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中國金融體係所麵臨的當務之 急是如何加快改革銀行體係的步伐,保持金融體係的安全和穩定。
——國際遊資湧入中國,中國的金融體係有被金融風暴正麵襲 擊的危險。中央銀行特別要在危機前密切監視和監管國際巨額遊資 可能對中國金融市場的衝擊,這就要求央行在對外開放金融大門時 必須考慮與本國金融體係狀況相適應。健全的國內金融體係和健康 的企業經營是抵禦外部衝擊的微觀基礎,因而要把開放的進程與內 部改革的進程有效結合起來。有序的開放有利於國內外金融業相互 滲透,相互借鑒;而缺乏管理的開放和銀行體係的脆弱會對金融穩 定構成威脅。應加強對跨國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要加強對短期資 本流動的監管。短期投機性資本的異常流動有可能構成金融危機的 導火索。中國應實行適合本國國情的彙率製度,過於僵化的彙率製 度更容易受到國際遊資的攻擊。外資大量流入導致的資產價格快速 上漲不具有可持續性,資產價格的下跌往往和資本外逃、本幣貶值 相關聯,因此對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應保持高度警惕。此外,建 立像美國那樣的收購兼並審查機製,從長期來說,可以進一步完善 外資收購兼並製度;從短期來說,也對大量湧入國內的資金有一定 的監管作用;同時全額對衝增加的外彙,減少M2和Ml的增長, 控製全球流動性過剩的直接輸入,以避免過度投資、通貨膨脹、經 濟過熱。在製定貨幣政策時以全年新增貸款為硬性指標,嚴格控製 新增貸款規模和投資總量。利用利率調整等一切經濟手段,控製貨 幣發行速度,減緩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同時,堅持走漸進式的改革 之路,拉長改革時間,尤其是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自由兌換的時間,打消國際熱錢短期獲利抽逃的預期。當然,希望我們的銀行體 製改革在這一輪調整中獲得新的突破。
——適當的危機應急處理機製是防範危機發生、減少危機損失 的保障:(1)央行應建立適合自身金融體係狀況的危機處理機製。 (2)加強跨國金融合作對於防範危機的蔓延、減少危機發生後的損 失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組織也應改進救助方式,針對救助對象的具 體情況采取更加有效的應對措施。(3)強化審慎的金融監管體係。 從拉美債務危機等多次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到,金融監管體係的脆弱 性是許多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中國在加強金融監管體係 建設方麵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重要一步,在已成立證券監管機構的 情況下,又先後成立了保險和銀行監管機構,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 監管,有效加強了對各類金融機構的監管。
——繼續加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產權製度改革。國有商業銀 行體係的低效運作已成為影響金融體係穩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澱多 年的曆史壞賬和低效的銀行治理結構,則加大了中國金融體係的風 險。過去幾年裏國家已采取一係列措施,改革國有商業銀行體係, 對其注資並剝離不良貸款,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並積極推動銀行 上市。
——大力發展和培育金融市場。亞洲金融市場不發達導致缺少 分散風險的渠道和機製,這是亞洲不能很好地應對金融危機的原 因。中國如今已逐漸形成了一個由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 場、外彙市場、黃金市場以及期貨市場等構成的、具有交易場所多 層次、交易品種多樣化和交易機製多元化的市場體係,應該在實踐中進一步加以完善。
——進一步推進外彙管理體製改革。靈活的彙率體製和外彙管 理體製對促進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非常重要。中國正在不斷推動外彙 管理體製改革,並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彙率形成機製方麵采取了 一係列改革措施。央行也不斷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彙率變動,采取一係列市場化 措施,以維護人民幣彙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 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推進金融法律製度、監管機製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已先 後出台或修訂了《公司法》、《證券法》、《企業破產法》、《反洗錢 法》、《物權法》等法律,為維護市場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持。銀監 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金融市場監管部門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金融 市場監督架構。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
——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步伐,這是中國采取的最重要的改革 措施。亞洲爆發的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不 合理,抵禦危機的能力弱。當前,中國經濟麵臨著世界經濟失衡和 國內經濟失衡的雙重挑戰。人民幣彙率升值的壓力來自於中國國際 收支雙順差,這正是經濟結構失衡的反映。中國已經對此采取了完 善外彙管理、調整外貿政策、強化節能降耗、促進擴大消費等綜合 措施來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
建立危機預警機製
Andrew Berg等人將金融危機預警係統定義為:通過某種統計學方法,預測一個國家在某給定時點上將遭受貨幣危機或國際支付 危機衝擊的可能性大小的指標體係。這個定義著重強調預警指標的 選擇。但是,該定義至少有兩點不足:一是預警對象狹窄,隻強調 對貨幣危機或國際支付危機的預警,沒有涉及銀行危機、股市危 機;二是隻強調了預警指標的選擇,沒有談到相關的製度安排,而 往往是後者更為重要。我們認為,金融危機預警係統(EWS)是指 應用某種統計方法預測某國或某經濟體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發生貨幣 危機、銀行危機或(以及)股市危機可能性大小的宏觀金融監測係 統。除指標體係、預警模型之外,還包括必要的法律框架和組織機 構等製度安排以及簡化工作、提高效率的管理信息係統(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