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南宋)陳亮
(一)
除劉邦、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外,項羽還分封了14名諸侯,合稱為十八諸侯。其中,魏王豹被改封為西魏王,領河東之地,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北)。魏王豹是原魏國的王室成員,在反秦鬥爭中沒有建立什麼功勳,很不受項羽的重視,因此被改封為西魏王。趙國宰相張耳手下的寵臣申陽因在項羽渡河南下之時立下戰功,被項羽封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仍做他的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省禹縣)。趙將司馬卬因戰功被封為殷王,領河內之地,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趙王歇因未親自跟隨項羽伐秦,被改封為代王,都代(今河北省蔚縣東北)。趙國宰相張耳被封為常山王,領趙地,都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項羽手下的大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省六安東北)。跟隨項羽多年的百越將領吳芮被封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省黃岡市)。楚國貴族、義帝的柱國共敖因戰功被封為臨江王,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燕王韓廣因未親自跟隨項羽伐秦而被改封為遼東王,都無終(今天津市薊縣)。原燕國大將藏荼因戰功被封為燕王,都薊(今北京市西南部)。原齊王田市因未親自跟隨項羽伐秦而被改封為膠東王,都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跟隨項羽伐秦的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齊王建的孫子田安則被封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
項羽分封十八諸侯,一下子又將中華大地帶回到封建割據時代。再加上項羽在分封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公平原則和長遠利益,在各諸侯之間人為地留下了許多矛盾,為下一輪動亂的產生留下了許多隱患。
首先,項羽未能按照事先的約定封劉邦為關中王,而是將其困於巴、蜀和漢中之地。
其次,燕王韓廣與趙王歇在燕地和趙地都頗有名望,但卻因未親自跟隨項羽西征就被改封為遼東王和代王,而他們原先的臣子卻被封為燕王和常山王。
這些,無疑都是亂國之兆。
除此之外,一些戰功卓著之人,如原齊王田市的叔叔、齊相田榮,一直在中原獨立作戰的彭越,原趙國大將陳餘等人,都被項羽排除在諸侯之外。很明顯,這些功勳卓著且手握兵權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分封諸侯後,項羽又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從“西楚霸王”這個稱謂上可以看出,項羽是將自己置於了實際的天下共主之位。而那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義帝,已經沒什麼價值了。為一勞永逸地解決義帝這個問題,殘暴的項羽想打了一個惡毒的辦法。
漢高祖元年四月,項羽令各諸侯到封地就職,自己也領著大軍往彭城而去。與此同時,項羽又派人對義帝說:
“臣聽說古代的帝王地方千裏,必居上遊。”
義帝聞言大驚,知道項羽是要將自己廢置於偏僻之地。
果不其然,項羽的大軍還未到彭城,一些士卒就強行將義帝熊心遷往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義帝一行朔江而上,突然遇到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的士卒,結果被亂箭射死。很明顯,這一切都是項羽有意安排的。
天下初定,項羽就誅殺了義帝,這一事件立即揭開了下一輪混亂的序幕。一些諸侯國內部本來就矛盾重重,混戰一觸即發。項羽的這一開頭讓不少人立即效仿起來,紛紛誅殺王室,劃定地盤,培植自己的割據勢力。
(二)
看著項羽的所作所為,韓信終於忍無可忍,毅然決定棄楚投漢。打定主意後,韓信便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悄悄離開了楚軍,直奔漢中而去。
此時,劉邦正與他手下的一幫謀臣武將,如張良、蕭何、樊噲、周勃、酈食其等人領兵緩緩而行,看上去心情十分沉重。劉邦所煩惱的事情有兩件:其一,他本應被封為漢中王,但卻被圍困在偏僻的巴、蜀之地;其二,張良馬上就離開漢軍,去輔佐故主韓王成。
一路上,劉邦都悶悶不樂。張良雖然百般寬慰,也無濟於事。當大軍行至秦嶺,一行人看到棧道艱險,隻容一人通過時,張良突然心生一計,對劉邦說:
“大王何不燒絕棧道,向天下表明沒有返回關中之意?如此一來,項王必然會放鬆對大王的防備,大王也好暗中積蓄力量。”
劉邦聞言大喜,立即下令:
“大軍通過棧道之後,立即將其燒毀。”
張良將劉邦送至褒中(今陝西省漢中市西北褒城鎮)後便匆匆離開了。劉邦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隻得放張良往韓國方向去了。就在這時,侍衛報告說:
“啟稟大王,項王身邊的郎中韓信來投。”
劉邦一聽來投靠自己的是個郎中,便漫不經心地問:
“韓信?他是什麼人?寡人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這個人?”
侍衛答道:
“韓信乃淮陰人,自幼熟讀兵書,起初跟隨項梁,後投靠項羽。在項王帳下擔任郎中之職兩年有餘,因不滿項王的作風而改投大王。”
劉邦心想,韓信在項羽帳下兩年有餘,依然隻是個小小的郎中,看來也沒什麼真本事。不過,既然他能從項羽的帳下來投靠自己,也不能不接受他,因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