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裏之外”,當今天下配得上這個讚譽的人不多,恐怕隻有韓王成身邊的張良、項羽身邊的範增和正在逃亡的韓信當得起了。如果劉邦想在漢中稱王,憑借樊噲、曹參等人的輔佐,或許還能勉強應付。但如果東向爭奪天下,就非要拜韓信為大將不可。因為樊噲、曹參等人不是出身市井的小民,就是出身不高的地方小吏,要他們披堅執銳,帶領數萬士卒衝鋒陷陣,毫無問題;但如果漢軍的實力再強大些,這些絲毫不懂行軍布陣的將軍根本無法指揮。想到這裏,蕭何不覺加快了追趕韓信的速度。
夜半時分,守門的軍官突然驚叫道:
“不好,我們中了丞相和韓信之計,他們多半是一起逃走了!快去稟告大王!”
士卒聞言大驚,不敢怠慢,急忙來到劉邦的王宮,向劉邦彙報。
劉邦一聽說蕭何他走了,一下子跌坐在榻上,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張良和蕭何是他的左膀右臂。如今張良走了,劉邦如失一臂;要是連蕭何也走了,那他劉邦豈不成了無臂之人?
劉邦無力地揮揮手,示意左右退下去。眾人離開之後,劉邦終於忍不住,趴在榻上痛哭起來。
(三)
離開南鄭時,韓信的心裏也很不是滋味。雖然他已決定棄劉邦而去,但還尚未拿定主意去投靠誰。他是從項羽那裏逃出來的,彭城自然是不能去了;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和九江王英布都唯項羽馬首是瞻,投不得;韓王成在反秦鬥爭中沒有尺寸之功,被項羽置於軍中,帶回彭城,此時已經被貶為侯,性命岌岌可危,投不得;遼東王韓廣因不滿項羽封臧荼為燕王,與臧荼爆發衝突,被殺於無終,也投不得。
除此之外,山東諸侯中以齊王田榮、趙王歇和代王陳餘最有實力。齊相田榮因不滿項羽改封田市為膠東王,領兵擊潰了齊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繼而又殺死膠東王田市,自立為齊王,領三齊之地,實力不比劉邦弱。他還暗中封彭越為將軍,令其在梁地(今河南省東部)起兵攻打項羽。
成安君陳餘因不滿項羽改封趙王歇為代王,暗中派張同、夏說出使齊國,對田榮說:
“項羽分封天下極不公平。他將原先的諸侯全部改封到不好的地方,而將他的手下封到肥沃之地。趙王無罪,卻被他改封為代王,臣為此深感不平。我聽說大王為人仗義,請你助我攻打常山王張耳,恢複趙國。臣願意為齊國的西部屏障。”
齊王田榮聞訊大喜,立即派兵幫助陳餘攻打常山王張耳。張耳不能敵,領兵四處逃竄。陳餘趁機請代王趙歇返回趙國,複為趙王。趙王歇感激不盡,遂立陳餘為代王,領原先的代國之地。
一時間,山東各地硝煙四起,戰火紛飛,百姓苦不堪言。齊王田榮、趙王歇和代王陳餘的實力雖然強勁,但他們又都距離項羽太近,隨時有被消滅的危險,也不足投。
對身為軍人的韓信來說,天下大亂正是他一顯身手的大好時機。本來,他已為劉邦策劃了一條東向爭霸之路,但如今他隻能離開了。可離開了劉邦,他又無處可去,這讓韓信的內心又矛盾不已。
韓信走得不快,蕭何又一路直追,終於在月亮西落之時在米倉山(今陝西省與四川省交界處)的一處山嶺上追上了韓信。蕭何見前麵模模糊糊有個人影,便大聲喊道:
“前行者可是韓信韓都尉?”
韓信聽見背後有人喊自己,喝住馬,大聲問:
“來者何人?”
蕭何聽到韓信的聲音,高興極了,顧不得回答,急忙揚鞭策馬來到韓信的麵前,眉開眼笑地說:
“我終於追上你了!”
韓信看了看蕭何,打趣道:
“難道丞相也在漢中呆膩了,要隨韓信往山東另投明主嗎?”
蕭何哭笑不得地跳下馬,一把拉住韓信,大聲說道:
“先生不能走啊!大王可以沒有蕭何,但卻不能沒有先生。”
韓信苦笑道:
“丞相是在開玩笑吧?在大王眼中,恐怕一千個韓信也比不上一個丞相。”
蕭何著急地說:
“不要再說這些了!大王沒有及時拜先生為將,這其中也有我的過錯啊!都怪我當初沒有堅持己見,才令今天先生離開。請先生跟我回去,我保證讓大王拜你為上將,請先生一定要相信我!如果大王不願意的話,我蕭何就和先生一起走,另投明主!”
韓信笑道:
“看來,丞相此行非得把韓信帶回去咯?”
蕭何一臉嚴肅地說:
“非帶回去不可!除非你把我殺了。”
在整個漢軍之中,蕭何是最了解韓信的人,可以稱得上是知己。麵對這樣一個不知疲倦、月夜追賢的知己,韓信還能說什麼?他沉思了片晌,緩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