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背水陳兵敗陳餘(1 / 3)

命運掌控二女中,遺恨未可依蒯通。能征慣戰淮陰侯,落得鳥盡折良弓。

——《憶淮陰侯韓信》

(一)

主力部隊被調走後,韓信的手中隻剩下幾千名漢軍和代軍俘虜。如此一來,韓信就失去了乘勝取趙的最佳時機。不過,韓信也十分清楚,不攻破趙國,就沒辦法北擊燕國,東伐齊國,更沒辦法完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因此,他立即派人前往滎陽,請求劉邦允許他自建軍隊,攻打趙國。劉邦勉為其難地答應了。韓信聞訊大喜,立即在代國征召士卒,加以訓練。

韓信破代的消息傳到趙國後,趙王歇立即召見相國陳餘,商議禦敵之策。陳餘胸有成竹地對趙王歇說:

“大王請放心,韓信雖然已經擊破代國,但要想東向伐趙並不容易。我趙國有井陘之險,料他韓信也不敢來犯;再者,張耳乃是國之大敵,臣早就想殺掉他了。如果他和韓信膽敢來犯,臣定叫他死無葬身之地!”

趙國與魏、代之間隔著高大險峻的太行山,其間隻有幾座隘口可以通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井陘口。井陘口地勢險要,兩側山壁夾峙,道路十分狹窄,車不能並行,馬不能列入。漢軍如果要從此而過,隻能排成單行長隊而行。屆時,韓信的部隊首尾不能相應,趙軍隻要守住出口,就能擊敗漢軍。而對趙軍更加有利的是,井陘在趙國一邊的出口處還有一條水流湍急的河流斜斜穿過。漢軍進入趙國之後,就會麵臨前有趙軍、後無退路的局麵。

趙王歇認為陳餘說得有理,立即命陳餘著手準備禦敵之事。陳餘領命,立即集結了20萬大軍擇日開赴井陘,死死控製了隘口。

趙國的謀士廣武君李左車聞知韓信正整兵來犯,便對陳餘說:

“臣聽說韓信很了不起。不久前,他渡過黃河,一舉消滅了魏國;接著又大敗代軍,在閼與俘虜了夏說。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啊!我聽說,他現在已與張耳會合,正領兵來犯趙國。”

“正是這樣,這個韓信確實是個人物!”陳餘回答說。

李左車又說:

“韓信一路乘勝而來,遠離後方根據地,深入到敵境作戰,其勢銳不可當。不過,兵書上說,千裏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師不宿飽。這就是說,從千裏之外給軍隊輸送糧食,士兵就得挨餓;如果再臨時打柴做飯,士卒更會經常吃不飽飯。現在韓信的弱點也就在這一點上。”

陳餘忙道:

“先生所言極是,那麼你有何破敵之計呢?”

李左車回答說:

“井陘口的通道十分狹窄,車不能並行,馬不能列走,韓信又是遠行數百裏來到這裏,他的糧草肯定都在軍隊後方。如果相國肯撥給臣3萬奇兵,臣願意從小路繞到漢軍後方斷其糧草。屆時,相國再領兵堅守隘口,不讓漢軍通過井陘口進來,也先不要同他交戰,等到我從後麵把他的糧草供應切斷了,韓信自然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必然大敗。臣向相國保證,不出10天,就可斬殺韓信和張耳。請相國慎重考慮臣的建議,否則,我們都會成為漢軍的俘虜。”

李左車的計策相當高明。如果他的計策被陳餘采納了,韓信肯定不敢貿然進入井陘。但陳餘素來迂腐,根本沒聽李左車的意見。他還常常對外宣稱:

“擁有道義的軍隊不用詐謀奇計攻打敵人。”

對於這一點,韓信早有耳聞,這也正是他敢於東向伐趙的原因。為打探趙軍的軍事部署,韓信早已派細作打扮成趙國百姓的模樣潛入趙國都城。細作聞知李左車向陳餘獻計,急忙返回軍營向韓信報告。韓信得訊大驚,不禁說道:

“如果陳餘采納李左車之計,我等就隻好班師回滎陽了。”

(二)

韓信擔心陳餘會采納李左車的建議,不敢貿然出兵,隻得再派細作前去趙國打探消息。細作剛到趙國,就聽說陳餘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陳餘對李左車說:

“兵法上說:十則圍之,倍則戰之。韓信之兵雖然號稱數萬,實際上也就是區區幾千人而已。漢軍遠道而來,到達井陘口時已經疲憊不堪,我軍以逸待勞,定然會大獲全勝。如果這次正麵迎敵的話,今後若有更強大的軍隊來犯,我們該怎麼辦?如果不戰,天下諸侯隻會輕視我們,說我們膽小無能,甚至派兵來犯。”

漢軍的細作聞知陳餘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立即又快馬加鞭,抄小路返回軍中向韓信彙報。韓信聞訊大喜,立即領兵向井陘方向進發。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的一天,漢軍來到距井陘口30裏的地方。韓信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然後就地安營紮寨,準備迎敵。

半夜時分,韓信召集眾將,吩咐說:

“立即挑選2000名精銳騎兵,每人帶一支漢軍的紅旗,從隱蔽的山間小道潛伏到趙營附近。”

灌嬰不解,低聲問韓信道:

“我軍隻有3萬人,而趙軍多達20萬,本來就寡不敵眾,左丞相再分兵的話,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韓信笑道:

“將軍不必憂慮,韓信自有破敵之計,明日我就會親自領軍與敵人交戰。屆時,我軍佯敗後撤,趙軍必然會輕裝來追。你等伺機突入趙營,把他們的旗幟全拔掉,換成我們漢軍的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