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兒,漢軍諸將清掃完戰場,拿著戰利品來到大帳邀功。一位將軍很不解地問韓信:
“兵書上說,行軍布陣應該背山麵水,而丞相卻下令背水布陣,還對我們說打敗了趙軍再吃早飯。起初,我等皆以為丞相在說大話。但我等按照將軍的部署行事,果然大獲全勝,這是什麼道理呢?”
韓信笑著說:
“兵法上確實說行軍布陣應背山麵水,但也有‘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說法。你們想,我現在帶的這支軍隊是新組建起來的。我對士卒們並沒什麼恩惠,他們不可能為我而死戰。隻有將他們置於死地,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才會奮勇殺敵。不然,士卒都逃走了,我們的仗還怎麼打呢?”
諸將聽了韓信的分析,皆歎服道:
“丞相果然用兵如神,我等自歎不如啊!”
韓信謙虛地說:
“其實我們今日能夠取勝完全出於僥幸。如果陳餘采納了廣武君的計策,我等都要葬身此地了。”
諸將聞言,對李左車也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更加佩服韓信的容人之量。李左車歎道:
“陳餘不肯采納在下的計策,乃是丞相之福啊!”
(四)
平定趙國後,韓信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擊燕伐齊了。想到這裏,韓信領眾將向李左車深施一禮,請教道:
“我打算北擊燕國,東伐齊國,先生有什麼高見?”
李左車慌忙起身,滿麵羞慚地說:
“我聽說:‘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如今在下已成為丞相的俘虜,還有什麼資格和您討論軍國大事呢?”
韓信忙說:
“先生過謙了。春秋時期的百裏奚本在虞國為官,後來隨著虞國被晉國所滅而成為晉國的奴隸。秦穆公用5張羊皮將他從晉國贖出來,拜為大夫,結果百裏奚幫秦穆公實現了稱霸諸侯的千秋霸業。同樣的一個百裏奚,並不是在虞國時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變聰明了,能否成就霸業,關鍵要看國君是否願意采納他的意見。足下乃千古奇才,如果陳餘聽從您的建議,韓信早已被俘;正因為陳餘不肯采納您的計策,韓信才得以侍奉在您的左右啊!”
李左車聽了韓信的一番議論,深受感動。韓信接著又說:
“我是真心實意向足下請教,您就不要再推辭了。”
李左車見韓信一片真心,這才緩緩地說:
“俗話說得好,‘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雖然在下的建議未必可用,但仍願為丞相盡忠。”
韓信忙趁機道:
“請先生不吝賜教!”
李左車分析說:
“陳餘並非無能之輩,素有百戰百勝之計,但一著不慎弄得滿盤皆輸,自己也兵敗身死。由此可見,任何人在戰鬥中都需要謹慎,隻能成功,不能失敗。丞相率領數萬士卒渡過黃河,一路滅魏擒魏豹,擒夏說滅代國,威名大振,如今丞相又一舉攻下井陘,隻用一個早晨的時間就大敗20餘萬趙軍,殺了陳餘,俘虜了趙王。這一係列的勝利都讓丞相的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各國百姓聞知丞相大軍即將來臨,無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等待死亡的來臨,這正是丞相在策略上的長處啊!不過,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了。如果丞相以疲憊之師北擊燕國,勢必會被堅固的城池所阻,陷入苦戰。時間一長,丞相的糧草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兩國不肯降,楚漢之爭的勝負就好不說了。這些正是丞相在戰略上的短處啊!”
韓信聽了李左車的分析後,心下暗驚:
“廣武君果然是千年一遇的奇才啊!如果不是他及時點醒我,我恐怕真的要犯錯了。”
李左車見韓信陷入沉默,又接著說:
“我雖然見識淺薄,但也認為丞相攻燕伐齊乃是不智之舉。善於帶兵打仗的人,不會拿自己的短處去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丞相應當以己之長擊燕、齊之短,方能獲勝。”
聽罷李左車的建議後,韓信忙整理衣衫,向李左車深施一禮,說道:
“請先生教我該怎麼做。”
李左車回答說:
“如果讓在下為丞相作打算的話,不如按兵不動,先安撫趙國,撫恤陣亡趙兵的親人家屬;方圓百裏之內,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都用以犒勞將士。然後,丞相再整頓三軍,開赴燕、趙邊境,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從。燕國順從後,丞相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定會聞風而降。即使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如果這樣做,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用兵本來就是先虛張聲勢而後再采取實際行動,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韓信聽完李左車的分析,連聲讚道:
“好,好!先生的計策果然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