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是個靠不住的人,他多次落入項王的掌握之中,是項王憐憫他,才讓他活命至今。但是,他一旦脫離危險就會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像他這樣不講信譽、不講義氣的小人,實在不值得信賴呀!”
韓信見武涉越說越激動,便稍稍製止他說:
“足下不要激動,更不要出言不遜。”
武涉向韓信深施一禮,又繼續說道:
“如今,足下自以為與漢王親厚,盡心盡力為他東征西討,但他卻未必真心待你。在下認為,足下終有一天會被漢王所擒。他現在之所以還沒有對你下手,是因為項王尚存。現在,楚、漢相爭的勝負關鍵就看足下了。足下幫助漢王,則漢王勝;幫助項王,則項王勝。如果您今天幫漢王打敗了項王,劉邦明天就會對付您了。”
聽了武涉的話,韓信沉聲說道:
“我為漢王打下天下,他大概不會辜負我吧!”
武涉見韓信的語氣不慎堅定,便搖頭道:
“足下與項王有過舊交,何不反漢聯楚,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請足下慎重考慮,不要錯失良機。在下認為,您助漢擊楚並非明智之舉。”
韓信聽完武涉的一番話,沉思半晌,感歎道:
“我在項王的手下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迫於無奈,我才背楚歸漢。到了漢王那裏,他拜我為上將軍,讓我統領數萬大軍。他還把自己的衣服給我穿,把自己的食物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我韓信能有今天,都是漢王所賜。漢王如此信任我、重用我,我怎麼能背叛他呢?即使是死,我也不會背叛漢王的,請閣下替我謝謝項王的美意吧。”
武涉還想再說什麼,但見韓信態度堅決,終於沒再說什麼。
武涉離開後,蒯徹又來到韓信的大帳。深諳權術之道的蒯徹也清晰地看到楚、漢之爭的走向全在韓信的一念之間,便想用相麵之術來勸說韓信自立為王。蒯徹和韓信兩人閑聊了一番,便聊到了相麵之術上。
蒯徹說:
“臣曾經在一位高人那裏學過相麵之術。”
韓信很感興趣,便問道:
“你是怎樣替人相麵的呢?”
蒯徹回答說:
“一個人的貴賤在於骨相,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臣把這三個方麵結合起來分析人的命運,向來很準。”
韓信笑著問:
“那你看我的麵相如何?”
蒯徹向韓信施禮後,低聲說道:
“請借一步說話。”
韓信會意,向左右揮了揮手:
“你們都退下吧!”
左右退下去後,蒯徹說:
“看大王之麵,位不過封侯,而且又危而不安。但看大王之背,則貴不可言。”
韓信聽出了蒯徹的話外之音,他所說的“麵”和“背”實際上就是指忠於劉邦和背叛劉邦。韓信假裝不懂,問道:
“此話怎講?”
蒯徹見韓信裝糊塗,於是幹脆將話挑明:
“天下初亂之時,群雄並起,百姓雲集影從,全是為了推翻暴秦的統治。如今暴秦已亡,但楚漢相爭又讓無罪之人肝腦塗地,父子骸骨暴於荒野郊外。人們早就厭倦了這樣的戰爭。”
韓信歎了口氣,緩緩說道:
“先生所言極是。”
蒯徹又接著說:
“項羽殺出彭城,轉戰多年,打了無數勝仗,一度威震天下,臣服諸侯。不過,他後來卻受阻於成皋一帶,無法西進,且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多年了。與此同時,劉邦率領數十萬大軍,占據鞏、洛一帶的有利地形,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反而連連失利,在滎陽遭遇慘敗,又受傷走入成皋。由此可見,項羽和劉邦都已經智盡勇乏了。”
韓信聽了蒯徹的分析,連連點頭。蒯徹見狀,以為自己可以說動韓信,便又說道:
“楚、漢兩軍長期受困於滎陽一帶的險要關塞,士氣受損,倉庫的糧食也將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依臣看來,隻有聖賢之人才能平定這場禍亂。如今,劉、項二王之命都懸於大王之手。大王協助漢王,漢王就能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能勝利。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隻恐怕你不采納啊!如果大王願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