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聽了蒯徹的這番話,韓信默坐無言,似有所思。蒯徹又趁機道:
“憑借大王的賢能聖德,再加上齊國廣闊的土地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定能迫使燕、趙屈從。到那時,大王就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製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製止楚漢之爭,保全百姓的生命,天下必然群起響應,誰敢不從?而後,大王乘勢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諸侯一立,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齊國。這樣,天下就一步步被大王掌控了。所謂‘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請大王慎重考慮。”
蒯徹這番話說得十分明白,將利害關係也陳述得很清楚。不過,韓信依然無法接受,他對蒯徹說:
“漢王待我恩重如山,把他的車讓給我坐,把他的衣服讓給我穿,把他的食物讓給我吃。人們都常說:坐別人的車就要分擔別人的憂患,穿別人的衣服就應感懷別人的痛楚,吃別人的飯就得為別人的事業奉獻生命。我怎麼能因為自己的私利而背信棄義呢?我不能對不起漢王。”
蒯徹聽罷,歎了口氣:
“大王自以為和漢王交好,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當初常山王、成安君尚未發跡之時乃有刎頸之交,後來還不是反目成仇嗎?常山王背叛項王,歸降了漢王。漢王借給他軍隊向東進擊,終於殺死了陳餘。這兩個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頭來,卻都想將對方置於死地,這是為什麼呢?禍患產生於貪得無厭,而人心又難以猜測。如今您打算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一定比不上張耳、陳餘的結交更加牢固,而橫在你們之間的障礙也要多得多!所以,您斷定漢王不會危害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當年,大夫文種、範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保存下來,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功成名就,然而文種卻被迫自殺,範蠡也被迫逃亡,這就是野獸死而走狗烹的道理啊!從感情上講,你和漢王之間比不上當初的張耳和陳餘;從對對方的忠誠信用上講,大王也超不過文種和範蠡。想想這兩個例子,大王就應該得到教訓了。”
韓信聽到這裏,依然沉默不語。蒯徹有些著急,大聲說道:
“我還聽說功高震主的人是很危險的,肯定要遭到陷害;功勞蓋世的人也不會得到相應的獎賞。大王之功天下無匹,世不二出,誰還敢收留大王呢?歸附楚國,項羽不敢相信您;想歸附漢王,劉邦也必然心存疑懼。處於人臣的位置上,功績卻比主上還高,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啊!”
韓信聽罷,沉默了半晌後,才緩緩說道:
“先生不要再說了,讓我再好好考慮一番吧!”
幾天後,蒯徹見韓信仍然無所舉動,又對他說:
“聽取正確的意見就是成功的先兆,真正行動起來才是成功的關鍵。一個人千萬不能聽錯意見、打錯主意啊!一個甘於受人驅使奴役的人,永遠當不上帝王;安心於薄祿微官的小吏,永遠得不到將相的高位。英明果斷就能取得成功,猶豫不決定然會遭遇失敗;糾纏細枝末節就會失去大的利益;明明有好的決定,卻又不敢做,也要遭受禍患。所以說,再厲害的猛虎,在敵人麵前猶豫不前,還不如蠍子、馬蜂的刺刺人一下管用;再好的千裏馬徘徊不前,還不如一匹劣馬穩步朝前邁步;再勇猛的武士遲疑不動,還不如庸夫的執著;即使有舜和禹的智慧,他不說出來,還不如讓一個啞巴去當指揮。這些話都是很有道理的呀!一個人失敗容易、成功難,機遇更是失易得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大王不可不慎重選擇啊!”
蒯徹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讓韓信背棄劉邦,自立為王,但韓信始終猶豫不決,不肯反漢。他覺得自己功勳卓著,劉邦應該不會將封給他的齊國奪走。蒯徹見韓信不肯聽從他的建議,歎了一口氣,轉身離開了。從此之後,蒯徹便裝瘋賣傻,當起了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