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蓋世力拔山,見公束手,歌大風思猛士,為之傷懷。
——(清)王誌湉
(一)
韓信先後拒絕了武涉和蒯徹的建議,始終不願擁兵背漢。韓信此舉成就了劉邦的帝業,但也為自己掘開了墳墓之門。此時的韓信可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那他為什麼還不願背叛劉邦呢?或許,正如他對武涉所說的那樣,寧死也要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
武涉回到楚營後,向項羽彙報了韓信不肯背漢協楚之事。項羽無奈,立即傳令三軍,加強戒備,以防韓信從後背殺來。實際上,韓信所率領的齊軍已開到了齊、楚邊境,隨時都在準備進攻楚國的心髒——彭城。
漢高祖四年八月,劉邦的箭傷已經痊愈。他見韓信的大軍已開到楚國邊境,便立即趕赴關中,征發新的士卒,加強廣武一帶的兵力,準備和項羽展開決戰。此時的形勢對漢軍極為有利。首先,劉邦從關中地區征發了新的士卒,兵力有所加強,而項羽已無兵可征;其次,彭越、田橫等人據守梁地,不時出兵侵擾楚軍的後方,斷其糧草,令項羽苦不堪言;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韓信以得勝之兵陳列於齊、楚邊境,時刻威脅著彭城的安全。如果楚、漢兩軍在此時展開決戰的話,獲勝的一方必定是劉邦。
不過,劉邦也不敢冒然而動。一方麵,漢軍士卒大多見識過項羽的神勇,對其依然心存畏懼;另一方麵,劉邦對韓信極不放心,擔心他會在關鍵時刻反戈一擊。因此,楚、漢兩軍依然在廣武一帶長期對峙著。
時間一長,項羽兵疲糧乏,有些支撐不住了,於是他便派使者向劉邦求和,企圖以鴻溝(古代的運河,大致走向是從今河南省滎陽市到太康縣)為界,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分而治之。項羽還提出,他會把劉太公和呂雉送歸漢營。劉邦覺得這是結束楚、漢之爭不錯的選擇,便答應了。
雙方談判結束後,項羽真的把劉太公和呂雉送到漢營之中,然後安心領兵而去,準備返回彭城。劉邦也下令,擇日回師關中。但張良和陳平急忙出來勸止,他們對劉邦說:
“如今項羽引兵東去,毫無防備之心,正是消滅他的大好時機。否則等他恢複過來,再想打敗他就不容易了。”
劉邦沉思片晌,覺得張良等人說得有理。不過,單憑他自己的實力還難以打敗楚軍,所以他還是有些猶豫。張良看出了劉邦的心思,便微微一笑,問道:
“大王是擔心我們的兵力不足吧?”
“正是。”
“大王不必憂慮!單憑大王的實力,確實很難打敗項羽。不過,我們還有韓信、彭越、英布可用。大王何不許以重利,廣約諸侯,共擊項羽呢?”
劉邦聞言大喜,立即派使者約彭越、英布、韓信等人共擊項羽。不過,劉邦並沒有明確表示事成後會給彭越、英布等人什麼好處。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的大軍追擊陽夏南,暫時停了下來,等待彭越、韓信與其會合。然而約期已過,彭越和韓信等人依然未到,劉邦有些著急了,準備單獨作戰。於是,他便領著漢軍追到固陵(今河南省淮陽北)。項羽聞訊後萬分惱怒,立即回師攻擊漢軍。兩軍混戰一場,劉邦不抵項羽,被迫退入壁壘固守。
劉邦十分著急,便問張良:
“寡人與諸侯約定共擊項羽,但諸侯不來怎麼辦呢?”
張良非常坦誠地說:
“大王沒有明確給他們的好處,他們自然不會來。如果大王肯與他們共分天下,他們定會召之即來;如果不肯,那結果就很難預料了。倘若大王願將陳以東到大海之地都封給韓信,將睢陽以北至穀城(今山東省東平縣)都封給彭越,讓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楚軍就很容易打敗了。”
劉邦沉思了好一會兒,才回答說:
“那就這麼辦吧!”
張良立即按照劉邦的安排,派幾名使者分別往梁地和齊地而去。彭越聞知劉邦許諾給自己這麼多土地,心下大喜,立即對使者說:
“請回去告訴漢王,彭越立即發兵。”
韓信本來就打算攻擊彭城,幫助劉邦的。如今,劉邦又許諾給他這麼多土地,他怎能不按時出兵呢?
(二)
得到劉邦的命令後,韓信立即出兵攻擊彭城,出現在楚軍背後。與此同時,彭越也從梁地出兵,直奔項羽左翼而去;劉賈等人則從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出兵,經由城父,直奔項羽右翼而來。項羽四麵受敵,慌忙退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駐守在舒(今安徽省舒城縣)的楚國大司馬周殷見項羽必敗無疑,立即叛楚歸漢,發兵攻打六,盡收九江之兵,往北而來,與劉邦會師垓下。
劉邦、韓信、彭越、劉賈等人很快就將垓下團團圍了起來。這時,劉邦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決定:立即封英布為淮南王,統領周殷帶來的楚軍;另外還令韓信為總指揮,調遣各路諸侯的大軍。
此時,項羽的手中僅有10萬餘人,而韓信統領的諸侯聯軍卻有70萬之多。垓下之戰是韓信指揮的規模最大的戰役,也是他第一次以優勢兵力圍攻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