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取已掃地,翰飛尚憑淩。遊將跨蓬萊,以海為丘陵。勒石頌功德,群臣助驕矜。
——(宋)王安石
(一)
秦王政迎回趙太後一事很快就在天下傳開了,人們非但沒有議論太後曾經的醜行,反而讚譽秦王政寬宏大量,有天子的雅量。呂不韋在洛陽也聽說了這件事。他立即召集門客,商議複出之事。在他看來,秦王政能原諒太後,也就能原諒他。再說,有趙太後在宮中為他說情,定然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呂不韋的授意下,他原先的門客紛紛前往鹹陽覲見秦王政,為呂不韋說情。秦王政表麵上不說什麼,但心裏十分不快。門客們不遠千裏趕到鹹陽,冒死為呂不韋說情,這說明呂不韋的勢力依然很強大。初掌大權的秦王政怎麼可能再讓呂不韋的權勢死灰複燃呢?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呂不韋倒台失勢之後,他秉政時開鑿的鄭國渠也出了問題。當時,鄭國渠已經修建了10年之久,但依然沒有完工。秦國的監修官員迅速展開調查,以便查明工程進展緩慢的原因。很快他們就發現,鄭國在主持修建工作時故意浪費人力、物力,延緩工程的進展。
監修官立即將此事彙報給秦王政,秦王政又立即派人調查鄭國的底細。結果,鄭國的韓國間諜身份便暴露了。秦王政大怒,要殺鄭國。在殿堂之上,鄭國申辯說:
“臣雖然是韓國派來的間諜,想借興修水利工程之名消耗秦國的實力,使秦國不能東伐韓國,但大王可曾想過,水渠鑿成,對秦國也是有利的。臣這樣做,雖然可以為韓國延長幾年壽命,可卻能給秦國帶來了萬世的功利。”
秦王政聽了這話,怒氣漸漸消了。他親自走下殿來,扶起鄭國,說道:
“愛卿說得有道理,寡人不會殺你的。你去吧,將水渠修成,不要再延誤工期了。你一再延誤工期,我數萬百姓都要跟著受苦啊!”
鄭國逃過一死,心裏本來就存有感激之情,又見秦王政如此愛民,也就不再故意消耗秦國的實力,而是一心一意地修建鄭國渠了。後來,水渠開鑿成功,灌溉田地4萬多頃,使關中之地沒有了旱荒凶年,秦國果然獲益無窮。人們為了感謝鄭國,便將他負責修建的這個水渠取稱為“鄭國渠”。
鄭國一案雖然結束了,但卻再次牽連到呂不韋。當時,呂不韋的門客們正在鹹陽四處遊說,希望秦王政能重新啟用呂不韋。鄭國案一發,立即有人指出,當初正是呂不韋極力推薦鄭國來主持興修水利的。鄭國是間諜,那麼呂不韋就難逃其咎。甚至有人聲稱,呂不韋可能是衛國派來的間諜。因為他是衛國人,而不是秦國人。
自從秦孝公以來,把持秦國朝政,且對秦國貢獻巨大的大臣多是從東方國家西入鹹陽的。在秦孝公時期主持變法的商鞅來自衛國,秦昭襄王時期的名相範雎來自魏國,呂不韋也是衛國人。這些從東方國家西入鹹陽的人在為秦國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搶占了秦國官員升遷的機會。這些從其他諸侯國入秦為官的人被稱為客卿,就是所謂的“其位為卿,而以客禮待之”。正因為如此,在秦國為官的客卿與秦國人的關係一直都十分緊張。所以隻要一得機會,秦國人就會攻擊或排斥從其他諸侯國來的人。
如今呂不韋失勢了,鄭國是韓國間諜的事也被揭發了,秦國人又得到了一次驅逐客卿的機會。秦國的宗室大臣紛紛借機向秦王政進言:
“從東方國家西入鹹陽為官的人,大多都是替他們的君主來遊說離間秦國的,就像呂不韋、鄭國之徒。懇請大王下達逐客令,將他們攆出秦國。”
當時,秦王政正在為呂不韋的事情發愁。呂不韋的門客眾多,遍布朝野,一旦發生動亂,自己的王權與國家的安危都可能不保。如果下了逐客令,將呂不韋等人趕出秦國,這些潛在的威脅也就不存在了。再加上為表示自己血統的純正性,秦王政要對秦人有所親近,因此他很快就同意了驅逐客卿的意見,下了一道“逐客令”。一時間,從東方國家西入鹹陽為官、經商的人紛紛卷起鋪蓋,往東而去。
(二)
“逐客令”對秦國的統一大業是十分不利的。首先,客卿中有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士,如茅焦、李斯等人;其次,“逐客令”會降低東方六國的百姓對秦國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