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列國林立,戰亂頻仍,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有遠見的人早已意識到,唯有消滅列國林立的局麵,才能一勞永逸地避免戰爭。而作為戰國七雄中唯一的超級大國,秦國自然最有機會統一天下,從而結束連年的戰爭。因此,即使是東方六國的百姓也有不少人希望能夠天下統一。而如今,秦王政驅逐客卿,東方六國的百姓對秦國的認同感自然而然地也就降低了。
李斯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秦王政剛下“逐客令”之時,他便極力反對。但是,秦國宗室不可能坐視不理。他們紛紛向秦王政進言,貶低李斯:
“李斯身為客卿,自然不希望大王下逐客令。他反對大王驅逐客卿,不過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罷了。”
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出身低微,但頗有誌向。青年時期,他曾不遠千裏前往齊國,拜一代名儒荀子為師,學習王霸之術。學成之後,李斯反複思考應該到哪個國家去謀求發展。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他各國也都在走下坡路,隻有秦國如日中天,蒸蒸日上。於是,他便決定到秦國去發展。
在臨行之前,荀子問李斯為什麼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
“幹事業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爭雄,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裏可以大幹一場。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於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不愛名利,無所作為,並不是讀書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國去。”
李斯來到秦國時,正是呂不韋獨掌大權之時,因此他就投靠了呂不韋,成為呂氏門下的一名食客。後來,在呂不韋的推薦下,他被秦王政提拔為客卿。秦王政下達“逐客令”之後,一心追求個人名利的李斯仰天長歎,喟然道:
“想不到我李某如此命薄,生不逢時啊!”
秦王政聽信了秦國宗室的讒言,不但沒有理會李斯的勸諫,反而更加堅定了逐客的決心。李斯無奈,隻好和眾多客居秦國的官員一樣,卷起鋪蓋回老家去了。
在回家的途中,李斯越想越不甘心。他在秦國為官近十年,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如今竟然因為秦王政的一紙“逐客令”而化為烏有。想著想著,他提筆給秦王政寫了一份奏折,令人火速送到鹹陽宮中。
這份奏折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在《諫逐客書》中,李斯開宗明義地說:
秦下逐客令是錯誤的舉措。從前,秦穆公求納四方賢士……秦孝公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得到治理,富強起來,所以贏得了諸侯的親近和服從;秦惠王采用張儀的計謀,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使諸侯們來服侍秦國;秦昭王得到範雎,使公室強盛,抑製了私家勢力。這4個人都是以客人來為秦國建立功業的。由此看來,客人對秦國有什麼虧負呢?……
奏折在熱情地讚頌了客卿為秦國發展所做的貢獻之後,李斯又闡述了君王所應堅持的用人之道:
臣聽說,土地廣闊的糧食充足,國家強大的人口眾多,軍隊強盛的士兵勇敢。泰山不嫌棄泥土,所以成就了它的偉大;河海不挑剔細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廣;君王不拒絕眾民,所以宣揚了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四方,人民不國別,四季充實美好,鬼神都來降福,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於天下的原因啊。現在,秦卻拋棄百姓以資助敵國,排斥賓客而使他們幫助別國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縮而不敢向西,停步不進秦國,這真是所謂“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
最後,李斯又寫道:
物品不產於秦國而可愛的,很多很多;賢士不生在秦國而願效忠的,也有很多。如今驅逐客卿以幫助敵國,減損百姓而增加仇人的力量,內使自己空虛,外與諸侯結怨,這樣下去,要想國家沒有危險,那是不可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