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廣攬賢才(2)(1 / 2)

李斯的《諫逐客書》是一篇論理充分、舉例詳明的文章,讀起來既膾炙人口,又讓人信服,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轉意。秦王政出生在邯鄲,童年也是在邯鄲度過的,歸秦後又是在呂不韋的輔佐下長大成人。因此,他的胸中並沒有大部分秦國人的那種排外意識,他想的是天下都能在他手裏才好呢!之所以同意下逐客令,主要是因為對呂不韋有所疑懼,怕呂不韋的賓客黨羽危害秦國和他個人的利益。

李斯原本也是呂不韋的門客,但秦王政見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絲毫沒有提及呂不韋,心中的疑慮漸漸消釋,因此下令撤消了“逐客令”。然後,他又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李斯,讓其官複原職。從此,李斯成了秦王政的肱股之臣,秦王政也將秦國的大權牢牢控製在自己的手裏。雄心勃勃的秦王政準備繼續向東方六國用兵,統一天下。

(三)

到秦王政親政之時,秦國一統天下的曆史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了。各諸侯國的經濟聯係日益緊密,並有逐步走向一體的跡象;各國人心思變,也盼望著天下一統。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統一天下的主體,秦國兵強馬壯,國富民強。而掌握著這個強大王國命運的秦王政也野心勃勃,伺機而動。

對東方六國用兵需要將才,也需要帥才。秦王政親政不久,朝中大臣或為呂不韋的舊屬,或者缺乏真才實幹,可以為其所用的並不多。因此,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多招納一些像茅焦、李斯這樣的賢才。不少影視劇作品都將秦王政塑造成一個具有雄才大略,同時又暴虐之人,這大概是符合曆史事實的。從秦王政親政以來,無論是忠臣,還是像嫪毐一樣的叛臣,死在他手上的相當多。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敢到秦國為官呢?

曆史上從來就不缺乏勇敢而又自信之人。在一些有才能的人看來,秦王政的這些壞脾氣並不是完全不能駕馭的。那些死在秦王政刀下的忠心之人,大多是沒有什麼才能的人。例如,勸諫秦王政迎回趙太後的27位大臣,如果他們不是單純地從孝道的角度去勸諫,而是像茅焦一樣,從統一天下的角度勸說秦王政,他們可能也不會死。這些人的看法也是正確的。秦王政雖然暴虐,但也是一個納諫如流、禮賢下士的統治者。

魏國人尉繚便是一個勇敢而又自信的人。秦王政撤銷逐客令後不久,他就來到鹹陽。由於年代久遠,史書記載不詳,現已無法知曉尉繚來到鹹陽之前的事跡了,甚至連他的姓氏也無從考察,隻知道他的名字叫繚。由於他後來做了秦國的國尉,所以人們就稱他為尉繚。

尉繚來秦國的目的,無非也是認準了秦國必然要一統天下的趨勢,到這裏來施展平生所學,一逞抱負的。所以他初謁秦王,便打算向秦王政進獻統一天下的策略性問題。秦王政坐在大殿之上,尉繚伏在殿下。秦王政審視尉繚良久,終於開口道:

“先生從魏國來到我秦國,有什麼要教導寡人的嗎?”

尉繚抬起頭,朗聲說道:

“臣不敢教導大王!臣從魏國來到鹹陽,隻不過是想向大王說一說天下的形勢。”

秦王政一臉冷峻,說道:

“既然如此,不妨說說看。”

尉繚大聲說:

“臣竊以為,天下的形勢對秦國十分有利。同秦國比較,東方各國疲弱,其國君就如同秦國的郡守縣令一般。因此,任何一個諸侯都無法單獨同秦國抗衡,那樣做無異於以卵擊石。但是,我擔心東方六國會再次結成聯盟,合縱擊秦。曆史上的智伯、夫差、閔王便是這樣被擊敗的。”

作為一國之君,秦王政對這些曆史事件是非常熟悉的。春秋後期,晉國出現了趙、魏、韓、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執政”的局麵。後來,智氏的智伯控製了晉國朝政,他便聯合韓和魏攻趙,把趙簡子圍困在晉陽一年多。

趙簡子秘密派人去策反韓、魏。韓、魏兩家擔心智伯消滅趙氏之後,一家獨大,會轉而對付他們,遂與趙氏聯盟,反過來滅了智氏。智氏滅亡之後,韓、趙、魏三家便瓜分了晉國之地,分別發展為後來的韓國、趙國和魏國。

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曾稱霸一時。後來,各國諸侯結成聯盟,一舉擊潰了他,最終被越國的勾踐所滅。齊閔王的事例距離秦王政不遠。齊閔王曾同秦王政的太祖父秦昭襄王結成同盟,欲共同伐趙,並分別稱東帝和西帝。

當時,齊國的實力非常強大,是東方六國中唯一一個可以跟秦國抗衡的國家。齊閔王滅宋之後,實力進一步增強,直接威脅到燕、韓、趙、魏的利益,秦國也擔心齊國一國獨大。於是,五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迅速結成同盟,由燕國名將樂毅統帥,直奔齊國都城而去。結果,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被攻破,齊閔王被殺,強大的齊國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