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近代)章太炎
(一)
趙國曾是戰國七雄之中實力僅次於秦國的大國,國富兵強,良將如雲,如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大將。不過在長平之戰後,趙軍損失了數十萬大軍,從此便一蹶不振。趙奢死後,廉頗出走楚國,朝中將才也開始凋落,唯有李牧還可以領兵征戰。更為悲慘的是,趙國君臣隔膜很深,文官與武將不睦,彼此經常發生爭執。
趙國外圍的環境也不太平,同東北方向的鄰國燕國長期不睦,經常兵戎相見,相互攻伐。即使是在合縱攻秦之時,兩國之間也是貌合神離、勾心鬥角。此外,趙國北部邊境與匈奴相接,經常遭受這個強大的遊牧民族的騷擾。因此,即便是秦軍大軍壓境之際,趙國也不得不分兵據守北部和東北邊境,以防匈奴和燕國從後方偷襲。
秦王政滅韓之後,立即將矛頭對準了趙國。就在此時,秦王政安插在趙國的間諜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啟稟大王,天滅趙國啊!”
“哦?”秦王政驚訝得合不攏嘴,用手指了指邊上的坐榻,示意來人坐下,“先坐下,再慢慢說。”
來人坐下後,急切地說:
“趙國正在遭遇天譴,地動山搖,自樂徐(今河北省滿城縣西北)以西,北至平陰(在今山西省陽高縣南),房屋毀其大半,大地裂開了一道東西寬130步的大口子。百姓死者不計其數,流離失所者數不勝數。如今,趙國到處在傳唱‘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的童謠。”
秦王政聽罷,大笑道:
“真是天助我大秦啊!”
這時尉繚上前一步,向秦王政深深一躬,朗聲說道:
“大王,我們應該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舉消滅趙國。”
秦王政望著東方的天空,喃喃道:
“寡人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十幾年。上天有眼,讓寡人得此良機!寡人怎能不好好利用呢?”
說罷,秦王政立即宣王翦、楊端和及羌瘣覲見。由於史料有限,現已無法知曉羌瘣此前的生平事跡。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和王翦、楊端和一樣,都是秦王政手下能征善戰的驍勇之將。
王翦等人入宮覲見後,秦王政笑著說道:
“上天懲罰趙國,使其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此時正是我大秦消滅趙國的大好良機。寡人召見眾位愛卿,正是為了此事。”
王翦皺了皺眉頭,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什麼,但終究沒說。秦王政的眼睛敏銳地捕捉到了王翦微小的動作,忙問道:
“王愛卿有什麼話要說?”
這時王翦上前一步,向秦王政深深一躬,回答說:
“如今天助我大秦,自然是用兵的大好時機。隻不過,大王切莫忘記桓齮宜安兵敗逃亡一事。桓齮這廝本也是一名能征善戰之將,但遇到李牧之後仍不免全軍覆沒。所謂‘擒賊先擒王’,臣以為想要破趙軍,不能不先除掉李牧。”
秦王政聞聽王翦此言,麵露不悅之色,冷冷地說:
“王將軍難道是怕了李牧嗎?”
王翦立即回答說:
“臣豈會害怕區區一個李牧?隻不過,為將之道貴在用謀,而不是一味死戰。假若趙國有李牧在,我大秦士卒不知要枉死多少啊!請大王明察!”
秦王政略一思忖,說道:
“愛卿所言很有道理。李牧定然要除,但急切不能成事,這件事還要從長計議。”
隨後秦王政宣布,任命王翦、楊端和、羌瘣等人為將,即日起便開始集結部隊,籌措糧草,準備攻打趙國。
(二)
公元前229年,即秦王政十八年,秦王政命秦軍兵分三路,全力攻打趙國。王翦領一路,從上黨出發,由西向東,直奔趙國的軍事重鎮井陘(今河北省井陘縣)而去,待攻下井陘之後,再北向南,威逼邯鄲;楊端和領一路,由河內(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出發,直撲趙國的腹心,圍困邯鄲;羌瘣領一路,居於王翦和楊端和所部中間,作為兩路大軍的援軍。
趙幽繆王聞訊後,立即任命李牧、司馬尚為將,統帥趙軍,全力抵抗入侵的秦軍。正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李牧與王翦在趙國腹地擺開了陣勢,好一場廝殺,但仍無法分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