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離開王宮後沒多久,王翦派的另外一位使者也到了。第二位使者帶來的消息與第一位使者一樣,都是要秦王政增加給王翦的賞賜。秦王政又大笑著答應了。
一天之內,王翦總共派了5位使者向親王請求賜予田宅土地。這下秦王政對王翦徹底放心了。
王翦麾下的人見他為請賜田宅一事竟接連5次派出使者,便不解地問:
“將軍向大王要這麼多田宅,是不是有些太過份了呢?”
王翦笑著回答說:
“不過分。大王素來多疑而不信人,今將傾國之兵都交給我,我不向大王多多為子孫索要田宅立業,大王豈不是要懷疑我?如此一來,大王便知王翦絕無謀反之意,就可以放心了。”
眾人聽了王翦的回答,都佩服得連連點頭。
王翦率大軍行軍一月有餘,終於抵達了前線。王翦在李信麵前取出秦王政的兵符,剝奪了他的指揮權,從而獲得了指揮全部秦軍的大權。
楚王負芻聞知秦王政派王翦率領60萬大軍前來,頓時亂了手腳。這時,項燕上前安慰道:
“大王請放心,隻要燕某一天不死,定然會抵抗到底!”
楚王負芻戰戰兢兢地說:
“那一切就都交給項將軍了。”
於是,楚王負芻將楚國所有的軍隊都交給項燕,命他前去抵拒秦軍。王翦聞知項燕率楚國傾國之兵前來迎戰,便下令道:
“就地構築工事,堅守壁壘,不得出戰。如有違軍令者,一律斬首!”
王翦手下的眾都尉十分不解,但還是遵從將軍的命令。連日來,項燕多次命楚軍到陣地前沿向秦軍挑戰,但無論楚軍士卒如何辱罵,王翦就是不準秦軍走出壁壘迎戰。楚軍無可奈何,隻得次日再來。
這種情況一連持續數日,楚國士卒皆以為秦軍怯戰了。然而項燕的心裏清楚,這是王翦的驕敵之計。一則,秦軍遠道而來,行軍疲乏,立足未穩,而楚軍則以逸待勞,占了優勢;二則,秦軍剛剛遭遇全軍覆沒的慘敗,士氣低落,戰鬥力不強,而楚國剛剛得勝,正是士氣高漲之時。如果兩軍在此時交戰,秦軍必敗無疑。
因此,當楚軍將士皆以為秦軍不足懼時,項燕的心裏卻擔憂極了。王翦率60萬大軍前來,這本身對實力相對弱小的楚軍就是一種心理威懾。楚軍士卒之所以敢近距離地上前挑戰,完全是因為剛剛打敗秦軍的原因。而隨著對峙時間的延長,秦軍很快就會恢複元氣,且胸中的複仇之火也會越燒越旺;相反,楚軍獲勝後的高漲士氣隻會逐漸低落。屆時,一旦王翦以他那士氣高漲的60萬大軍撲麵而來,疲弱的楚軍無論如何也是無法抵擋的。
想到這裏,項燕的求戰之心更加迫切。然而,王翦始終命令士卒堅守不出,漸漸掌握了戰役主動權。在兩軍相峙的日子裏,王翦表麵上令士卒好生休息,每天好酒好菜,好不愜意。王翦也經常和士卒們呆在一起,噓寒問暖,與他們吃同樣的飲食。士卒們見狀,無不生感恩之心,一個個都摩拳擦掌,隻等將軍一聲令下,為國殺敵。
與此同時,王翦也在暗地裏囑咐手下的都尉們,一定要加強軍事訓練,不可輕敵。
兩軍相持數月後,王翦突然派人到軍營視察,問軍中是否在進行訓練。使者向王翦彙報說:
“各軍營中正在練習投石、跳躍。”
“楚軍的情況如何?”王翦又問。
“楚軍與我軍相距不過剛剛超過投石之距,個個都躍躍欲戰。”
投石之距是古代的軍事術語,即投石機拋重12斤的石頭可以達到的距離,約為300米。王翦見楚軍已經逼近到秦軍軍營300餘米的地方,知道自己的驕敵之計已經成功了,便說道:
“士卒可以使用了。”
就在此時,項燕唯恐兩軍對峙日久對楚軍不利,下令楚軍向東移動,想以此來牽動秦軍。王翦一聲令下,趁楚軍拔營之際,秦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全線出擊,大敗楚軍。項燕再想回擊已經不可能了。結果,楚軍遭到了滅頂之災。項燕帶領殘部逃到了淮南(今河南、安徽淮河以南地區)。王翦乘勢攻破了楚國都城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至此,秦軍攻占了楚國大片領土,楚國已經名存實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