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下已經大定,還要這堆積如山的兵器有什麼用呢?在謀士們的參議下,秦王政擬定了處理六國殘留兵器的方案,即將這些兵器全部熔鑄。當時,鐵製兵器所占的比例並不大,大多數仍為青銅兵器。鐵製兵器熔鑄後可打造成各種農具,供各級政府出租給農戶使用;而堆積如山的青銅兵器一時卻派不上用場。
於是,有人提議將這些青銅兵器熔鑄成巨型銅人像,以象征天子的威儀,又可以向天下人宣示兵戈永不再用,永享太平。秦王政采納了這一建議。據說,秦王政將這些青銅兵器熔鑄成了12尊巨大的銅人,後來就擺放在新宮殿阿房宮正殿的門前。
秦王政安定天下的第二個措施便是將六國的富豪全部西遷到鹹陽。所謂富豪,指的豪強巨富,其中包括六國貴族、富商大賈等。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六國的富豪們雖然沒有公開抵抗秦軍,但他們的存在對秦王政卻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為他們對百姓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而且手中又有錢。一旦謀反,天下將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但正因為他們公開與秦軍對抗,秦王政找不出理法辦他們,也無法剝奪他們的財產。後來,他從吳起在楚國變法的經驗中受到啟發,決定“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所謂廣虛之地,就是指空曠、荒蕪的地方。
於是,統一之戰剛剛結束,秦王政便下令將六國舊貴族強行遷至鹹陽。首批被遷徙的豪富總數多達12萬戶。此後,這種大規模的遷徙活動又進行了多次,被強行安置到秦國腹地的富豪多達20萬戶。
秦王政的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百姓的利益,耗費了不少錢糧,但卻為鞏固國家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曆史發展的角度而言,這些政策是進步的,也是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
可以說,第一次統一中華大地,這樣的功勳是無以倫比的。在眾人的稱頌聲中,秦王政也飄飄然起來。他認為,與自己的功勳相比,“王”的稱號已經不足以彰顯他的威儀了。因此,在國家初步穩定之後,秦王政便開始召集群臣討論自己的稱號問題。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議帝號”。
在先秦時期,“王”本來就是天下最尊嚴的稱號,是天下的主宰者,即世俗社會最高級人物的專稱,所以人們又把王叫做“天子”;而王則自稱為“寡人”,即唯一的一人。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各國諸侯相繼稱王,在名號上與周天子都並駕齊驅,因此“寡人”也就不再“寡”了。
公元前4世紀末期,戰國七雄鼎立之勢已經形成。當時,齊、魏兩國的實力最為強大,趙、秦等國次之。公元前334年,魏國國君魏塋(公元前400-前319年)率領韓國等小國的君主來到徐州朝見齊國國君田因齊(公元前378-前320年),尊其為王,史稱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在此之前,隻有周天子才可以稱王,而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隻能依據爵位的高低稱公、侯等。所以,齊威王之父齊桓公雖然功勳卓著,但也隻能稱“公”而非“王”。秦惠文王之父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對秦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隻是稱“公”而非“王”。齊威王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獨自稱王,也尊魏塋為魏王,史稱魏惠王(公元前369-319年在位)。曆史學家將這一事件稱為“徐州相王”。
後來,秦國、韓國等國的國君相繼稱王,甚至連一些小國的君主,如中山國、宋國等,也紛紛采用了“王”的稱號。於是,秦王政在統一天下後對“王”的稱號產生了不滿。
(三)
在先秦時期,學者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劃分為三皇、五帝、三王等3個曆史時期。當時的學者普遍認為,自盤古開天辟地之後,首出治世的是天皇,承接天皇的是地皇,地皇之後是泰皇。由於三皇時代荒遠,人們說不清楚,也無法確定三皇到底是誰,隻是出於對古代領袖的敬仰,便以“皇”稱之,表示“大”、“始”的意思。
從“皇”字的造字源頭來看,這個字本身就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皇”字下麵的“王”字是音符,上麵的“白”字原來是“日”字頂上有三道光芒,表示太陽的光芒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