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一統天下稱始皇(3 / 3)

先秦時期的人們認為,繼三皇之後的五帝時期也是人間治世。一般認為,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五人。這5個人都是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領袖。

當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就是說,當時的政治製度是共和製,領袖是由選舉產生的,而不是世襲的。史學家將這一獨特的政治製度稱為“禪讓製”。比如在堯死後,帝位不是由其子丹朱繼承,而是選舜為帝;舜死後,帝位也不傳與其子商均,而是選定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他們都是與民有功的人,所以人們敬仰、愛慕他們,尊稱他們為“帝”。帝的受義根源也是從“日”字而來的,“帝”是“日”的別名。所以,無論是三皇還是五帝,都是人們用太陽來讚美領袖的尊號。

大禹死後,其子夏啟破壞了禪讓製。夏啟殺了大禹指定的繼承人伯益,奪取了帝位,建立了夏朝,開始了家天下的時代。夏啟說自己是按照上天的意誌行事的,於是就出現了“天子”一詞。

由於“王”字是由斧鉞圖形簡化而來的漢字,象征著征伐殺戮的大權,因此人們便用“王”代替了“帝”,用來稱呼人間的最高統治者。從此之後,人們就把社會上最權威的人物稱為天子和王了。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莫不如此。所以,人們便把夏、商、周三朝稱為三王時期。

從“皇”、“帝”和“王”3個字的字源意義可以看出,這3個稱呼在當時並沒有高低之分和尊卑之別。“皇”、“帝”、“王”都是對最高統治者的尊稱,隻不過前兩者是人們自然而然產生的景仰,後者則是在權力的威懾下產生的敬畏。

不過,由於國人的崇古思想嚴重,以為時代越久遠,首領就越有尊嚴、越神聖、越有權威。秦昭襄王曾因秦比東方六國強大,而與齊閔王互尊為帝。秦昭襄王稱“西帝”,齊閔王稱“東帝”。不過,這兩個帝號隻用了幾天,便因為諸侯們的反對而取消了。

如今,秦王政統一了天下,其功勳自然比曾祖父秦昭襄王更大。於是,他便循著秦昭襄王的路子,開始從“帝”字上找尊嚴、找權威、找神聖了。“議帝號”的詔令下達之後,群臣便開始與博士們商議起來。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

但秦王政對此並不滿意。既然自己的功勳“自上古以來未嚐有”,那麼就必須居於一切人之上。用“泰皇”為號雖然尊貴,但那樣豈不是還有個泰皇與之並列嗎?於是,秦王政便下令,要求去泰著皇,采用上古帝位號,稱為“皇帝”。

“皇帝”名號的既是無上崇高的,又是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的,這樣才能與秦王政的功勳相稱,才能使他的業績傳頌後世。從此以後,“皇帝”一詞就取代了“王”而成為最高統治者、主宰者的尊號了,在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

由於秦王政幻想著將自己打下的江山世世代代地傳遞給自己的子孫,便自稱“始皇帝”。以後,他的子孫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從此,秦王政便有了一個尊號——秦始皇。

為了表示對父親秦莊襄王的尊重,秦始皇又尊其為太上皇。“太上”就是最高的意思,“皇”當然是指“三皇”。也就是說,秦始皇給了他父親秦莊襄王一個皇號中最崇高的稱號,但卻沒有給他“帝號”,以此來表示自己是自古以來天下獨一無二的尊者。

帝號確定了,秦始皇又下令以“朕”這個字作為皇帝的自稱之詞。“朕”原本之意為“我”,是一個不分貴賤高低,人人都可使用的詞語。不過,自從秦始皇選中它之後,這個字便變得獨尊起來,從此後就隻有皇帝一個人可以使用了。此外,秦始皇還規定,皇帝的出命改作“製”,將皇帝所下的令改作“詔”。

尊君就必須抑臣。秦始皇又規定,臣下給皇帝上書或向皇帝報告事情,稱之為“奏”;奏書上要先說“昧死”,即昧死而言,以表示群臣在皇帝麵前要戰戰兢兢,俯首行事。

對百姓,那就得更降低了。秦始皇找了一個與“皇帝”日光四射相對應的詞——黔首來稱呼百姓。“黔”即黧黑之意,“黔首”就是麵目黧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