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推行郡縣製與統一文化(1 / 3)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西漢)司馬遷

(一)

除了稱“皇帝”之外,秦始皇還在稱謂方麵做了很大的改革,如廢除古代的諡法製度,避諱尊者之名,規定皇帝所用之物的形製和名稱等。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始皇帝將“玉璽”規定為皇帝專用。在秦以前,民間皆以金玉為璽,上有龍虎獸鈕,並沒有很嚴格的等級劃分。但自始皇帝以後,玉璽便成為皇帝的專用信物,臣民不得再以玉治印,也不得稱璽了。

按照水德終數為六的說法,始皇帝為自己準備了所謂的“乘輿六璽”,即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除此之外,還有所謂“傳國玉璽”。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荊山)采玉時發現一隻鳳凰落在一塊青石之上,他便將這塊璞玉搬回都城,獻給楚厲王。

楚厲王叫玉工前來辨識。不識貨的玉工說那塊璞玉隻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楚厲王大怒,說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便命人砍去了他的左腳。

後來,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獻玉,玉工們又一次冤枉卞和。這一次,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腳。

楚文王即位後,年老的卞和抱著這塊玉在荊山下號啕大哭。楚文王知道來由後,叫人將卞和的石頭剖開,果然雕琢出一塊稀世寶玉,世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楚國大將昭陽在滅亡越國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得賞“和氏璧”。有一次,昭陽出遊赤山水潭,在潭畔高樓宴請賓客,拿出“和氏璧”來讓眾人鑒賞。突然,潭中躍起一條大魚,足足一丈多長,還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小魚。眾人覺得稀奇,都到水邊看魚,等到回到房間時卻發現“和氏璧”不見了。昭陽懷疑是門人張儀偷的,對張儀嚴刑拷打,導致張儀背楚入魏,後來又到了秦國,成為楚國的死敵。

多年後,和氏璧突然出現在趙國的首都邯鄲,並輾轉落入趙惠文王的手裏。秦昭襄王知道這件事後,就給趙惠文王寫了封信,說願意用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從而引出了一段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此後,“和氏璧”長期保存在趙國的宮廷中。秦軍攻破邯鄲之後,“和氏璧”便順理成章地落入始皇帝的手中。

確定帝號之後,始皇帝便拿出這塊價值連城的美玉,命李斯寫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蟲鳥篆字,又令玉工孫壽將字雕刻在玉上,製成了傳國玉璽。後來,這塊玉璽便成為曆代王朝正統的象征。可惜的是,這塊玉璽在傳世過程中不知所蹤了,但這些都是後話了。

除璽印外,服飾也是標誌天子等威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周天子地位日益低下,諸侯和卿大夫遂“奢僭益熾”,“競修奇麗之服,飾以輿馬文絡玉纓象鑣金鞍以相誇”。始皇帝攻滅六國、兼並天下後,自然不容許這種現象再繼續下去,於是便慢慢製定了嚴格的服飾製度,以標識等級,區分貴賤。

秦始皇所製訂的冠服製度,基本是對前代冠服製度的繼承。但有所不同的是,等級思想較以前更為森嚴。後世製度隻是對秦製的照抄。在秦的冠服製度中,冕是最高級製的服製,與袞服配套,隻有在正旦、冬至、聖節、祭社稷、祭先農、冊拜大典時才能穿用。

通天冠則是皇帝的常服,冠高九寸,正豎,頂稍斜,直下,以鐵為卷梁,前有卷筒。類似這樣的服飾,臣民是絕對不能穿用的。

除此之外,始皇帝還改定了曆法,即確定一年的起始和終止時間。始皇帝根據《終始五德傳》,認為秦是代周而有天下。而周人是秉五行中的火德而得到天下的,那麼,秦代周就必然是水德,因為水能勝火。根據這一理論,始皇帝確定以正朔歲首是冬季的第一個月,即十月為歲首。

始皇帝的這些改革,在今天看來雖然難免有些讓人發笑的成分,但它們在當時卻使始皇帝在文化和法理上獲得了統治天下的正統地位,對維護中華大地的統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始皇帝對中華民族所做的另外一大貢獻是取消了自周朝以來的分封製,而以中央集權的郡縣製代之。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始皇帝召集群臣商議國事。丞相王綰出列,向秦始皇建議說:

“啟奏皇帝,諸侯新近才滅,燕、齊、楚的地方遙遠,不在其地設置侯王,不足以鎮撫這些地方,請分封皇子為王。”

分封製是西周普遍采用的一種基於宗法製的政治製度。根據分封製的規定,周天子居於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這些諸侯的封號也是由其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再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的封爵也由其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則再作為小宗分封為士。西周的分封製並不是隻封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也有機會分得領地。

如此一來,西周便在宗法製和分封製的影響下,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宗族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等級製機構。各個等級之間的相互關係,既是大小宗關係,也是上下級關係。天子在諸侯領地內並沒有直接的權力,但諸侯必須定期向周天子朝貢,或者服勞、兵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