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直接對皇帝負責,位在皇帝一人之下,居百官之上,合稱“三公”。“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分管中央政府的不同職能部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部”,分別受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的領導,並直接聽命於皇帝。
從此之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便在中華大地上確立了。
從有效地行使國家職能的角度來看,大秦帝國的中央政府在中國政治製度發展史上,乃至在世界其他一些國家政治製度的發展史上,都是有所貢獻的,堪稱是一個時代性的裏程碑。
(四)
秦始皇對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統一六國的當年,始皇帝便頒發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詔書。“車同軌”、“輿六尺”便是其中的內容之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統一度量衡。在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重量、長度等單位並不統一,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規定。這無疑給各地的經濟交流與發展帶來了障礙。秦統一天下後,幣製和度量衡的混亂狀況更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正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不久便下達了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法令。法令規定:用方孔的半兩圓錢取代以往一切形製的銅幣,使方孔圓錢成為流通領域中的唯一一種銅幣形製。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這一行為,消除了秦帝國各地區之間在幣製上存在著的嚴重不統一狀況,減少了貨幣流通中的不必要換算,為貨幣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對於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無疑是一件有利的改革。
更為重要的是,大秦帝國發行的方孔圓錢便於用繩子穿起來攜帶,比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發行的那些奇形怪狀的貨幣更易於攜帶,也更加實用。從此,方孔圓錢便為後世所沿用,足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時間。直到清朝滅亡之後,這種銅質製錢才退出曆史舞台。
始皇帝統一天下之前,各國的度量衡在名稱、計量單位和進位製上也不一致,甚至一國之內也存在多種計算方法。在戰國七雄之中,唯有秦國在商鞅變法時就在國內進行了統一度量衡的工作,對度量衡器的標準有了統一的法律規定。
當時,秦國的度量衡是相對統一的。在度製方麵,以寸、尺、丈、引為單位,其進位製度是十進位製,10寸為1尺,10尺為1丈,10丈為1引。在量製方麵,以龠、合、升、鬥、桶(斛)為單位,基本上是十進位製,即2龠為1合,10合為1升,10升為1鬥,10鬥為1桶(斛)。在衡製方麵,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其進位製是:24銖等於1兩;16兩等於1斤;30斤等於1鈞;4均等於1石。
今天看來,秦國的度量衡也有很大的缺陷,但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先進的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通過頒發詔書的形式,下令將秦國的度量衡製在大秦帝國全境之內推行,廢除山東六國原有的所有度量衡器。度量衡的統一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各地的經濟交流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車同軌”是指統一車輛的規格和官道的寬度。“軌”是指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戰國時代的車軌距離並不統一,各諸侯國對“軌”的長短也都有自己的規定。秦帝國以法令規定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以6尺為度,這就使通行在秦帝國各條道路上的車輛在車寬上有了統一的規定。始皇帝還命人以鹹陽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以直通全國各地。
“書同文字”是指統一文字。戰國末期,各諸侯國之間乃至於一個國家的內部,文字形體上的差異都很大,即所謂“文字異形”。同一文字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寫法,這非常不利於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此,始皇帝在統一天下後,便下令廢除原先東方六國的文字,統一使用秦國的“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又稱“籀文”)演化而來的。同大篆相比,小篆在形體上更加整齊和定形化,線條簡單而均勻,在寫法上也不像大篆那樣繁複,同時又減少了許多異體字。總之,大篆比小篆難寫、難認,而六國文字比大篆還難認,缺乏規律。可見,戰國末年秦國的小篆可算得上是當時最先進的文字了。
為在秦帝國特別是原山東六國推行統一的文字,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書寫了《倉頡篇》、《爰曆篇》和《博學篇》,作為統一文字的標準範本,賦予這三種標準文字範本以法規上的效力。
李斯等人所書寫的標準文字的字體,實際上也是對秦國早已通行的小篆文字進行了一次整理與規範。這種經過整理、規範後的小篆比大篆簡易很多,比六國文字更容易書寫與辨認,方便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由此可見,始皇帝在經濟、文化上進行的這些改革對中國曆史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統一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