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君臨天下巡四方(1 / 3)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製,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

——(唐)柳宗元

(一)

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嚴密的統治機構,再加上實施了“車同軌、書同文”,大秦帝國無論是在疆域上,還是在思想文化上,都實現了大一統。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此時秦朝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今甘肅甘南一帶),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此時,大秦帝國的疆域至少比西周時期各諸侯國的總麵積大5倍以上,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王朝的建立工作已基本結束,始皇帝便開始“巡狩”天下了。所謂巡狩,也叫省方,原是指天子對地方諸侯的巡視,並以此來考察民風和諸侯之地的為政情況,以使上情下達、下情上通。在五帝時期,天子巡守便已成為一種傳統。因此,巡狩不但是天子的一種職責,也是天子統治天下的一種象征。

公元前220年,即一統天下的第二年,始皇帝進行了第一次出巡。始皇帝的車駕從鹹陽出發後,向西北方向而行,首先來到北地郡。

北地是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時並吞的義渠之地。義渠是古西戎之國,或稱義渠之戎。義渠國曾經十分強大,一度與秦國、魏國抗衡,並參與了中原縱橫爭霸之戰,成為雄據一方的少數民族強國。秦昭襄王消滅義渠國之後,便設立了北地郡,郡治義渠縣(今甘肅省慶陽市西南),義渠之民也逐漸融入到中原的華夏族當中。

離開北地郡後,始皇帝又西行出雞頭山(今寧夏隆德東),折向西南,來到隴西郡。

隴西是秦朝的發祥地。秦朝王室的先祖非子,因為給周孝王養馬有功而被封於秦邑(今甘肅省張家川)。這秦邑就在隴西郡內。

北地郡和隴西郡既是秦國的後方,也是西部的邊境,由此往西便是古代的少數民族戎狄雜居之地了。由此看來,秦始皇此次巡行,既是尋根問祖,也有視察和安撫鞏固後方之意。也正因為如此,始皇帝此行並沒有做出什麼重大的決策。

出巡數月之後,秦始皇的車駕便從隴西東返到回中(今陝西省隴縣西北)。回中有秦的行宮,叫回中宮。一行人馬在回中宮休息數日後,便又啟程返回都城鹹陽。

秦始皇在西巡的一路上都沒有什麼舉動,然而他一回到鹹陽,馬上就下令在渭水之南興建了一座新的宮殿。

曆代帝王似乎對大興土木都情有獨鍾,始皇帝也不例外。早在一統天下的期間,始皇帝就開始大興土木。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帝每消滅一個諸侯,便在鹹陽以北地區縮建其宮室,將各國諸侯的妻室和金銀珠寶全部置入其中。始皇帝這樣做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為了向天下炫耀他炳彪千秋的功勳。

這次修建新宮殿的目的也不外乎彰顯功績,向天下人展示“唯我獨尊”的權柄。那麼始皇帝又為什麼要將新宮殿建在渭南呢?這是因為秦朝的新宗廟及章台、上林苑等都位於渭南,那裏是當時天下的中心。

剛開始,新宮殿被命名為“信宮”,但建成時則改成了“極廟”,以比為“天極”。所謂“天極”,是天心的中央,即相當於北極星的位置,也叫北辰。古人認為,此處是太一神居住的位置,因此又稱為中宮天極,而太一神是天上最高的神即天帝的別稱。這就看得出來,秦始皇是要處處神化自己,天帝居天極,那麼自己自然要居於“極廟”了。

秦始皇不僅在渭南興建了“極廟”,還對鹹陽進行了規劃,下令修建了一條自極廟通往驪山的大道,又在這座宮殿中建造了甘泉前殿及一道有護牆的甬道,跨渭河與原來的鹹陽宮相連。如此一來,鹹陽宮也被納入新規劃的整體宮殿係統中來。鹹陽宮的規模擴大了,也變得更加莊嚴神聖了。

(二)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車駕出關,巡行帝國的東南地區,封禪泰山。與前一次巡守不同,始皇帝這次要去的是剛剛並入帝國版圖不久的新領地。為了向新臣民們展示皇帝的權威,秦始皇對這次出巡作了精心的策劃與周密的安排。

據說,始皇帝的車駕儀仗兼收東方各諸侯國車駕儀仗的特點,不但十分威武,而且還很舒適。始皇帝此次出巡動用了最高的規格的車駕,即81乘車駕,由公卿奉引,太仆禦、大將軍參乘。隨行官員有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王綰、丞相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等11人。隨行的其他官員如尚書、禦史等,也不在少數。由於此次東巡秦始皇擬定到泰山封禪,因而車駕規模之大、隨行重要官員之多,都非以前的天子巡狩天下所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