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君臨天下巡四方(2 / 3)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浩浩蕩蕩的車隊便沿著渭水南岸的“華陰平舒道”向東而去了。華陰平舒道寬50步(約合今69.3米),每隔3丈(約合今6.3米)種一棵青鬆,車駕行在其上,不但平穩,速度也極快。始皇帝一行很快東出函穀關(今河南省靈寶市),來到了原先東方六國的土地。一路上,始皇帝車駕所到之處,郡縣官員都會提前安排好食宿,地方上的文武百官也會隨時向秦始皇“奏事”。

車隊通過函穀關後,繼續沿馳道東行,路經洛陽,到達了今山東鄒縣東南的嶧山。嶧山在鄒縣北(在今鄒縣縣城東南),嶧邑便是以嶧山命名的。嶧山東西長20裏,有高峰獨出,聳入雲端。作為封禪泰山的前奏,始皇帝一行登上了這座高聳雲端的山峰,並令丞相李斯用大篆字體刻石於山嶺,名曰“晝門”。

當時可能正處於盛夏之季,天氣酷熱,始皇帝一行就在山中避暑。齊魯大地的儒生們也奉詔來到嶧山之山,向始皇帝獻計獻策,安排封禪泰山事宜。在此期間,李斯還在嶧山之上刻了一篇歌頌大秦功德的碑文。可惜的是,這座石碑在南北朝時期被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了。不過,因李斯的小篆盛名遐邇,碑雖然倒了,但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當地官民因常疲於奔命送往迎來,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不可摹拓。後世曾根據拓本翻刻了多塊石碑,現存的石碑是元朝時期翻刻的。

所以,嶧山刻石雖然已經在曆史的煙雲中湮沒了,但其內容卻流傳了下來。嶧山刻石一文大意是說,西周時代分封諸侯,導致了天下大亂,“流血於野”;而惟有始皇帝的統一天下,才帶來了“兵不複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的局麵。也就是說,這篇石刻文是為始皇帝歌功頌德的。

一切計議已定,始皇帝便率領群臣登頂泰山,準備行祭天之禮。據說,秦始皇一行來到泰山半山腰之時,突遇暴風驟雨,而四周卻沒有可以避雨的地方。群臣站在風雨中,麵麵相覷,不知所措。突然有一名大臣說道:

“啟奏皇帝,旁邊有一棵大鬆樹可以遮風擋雨。”

始皇帝一看,大鬆樹長得十分繁茂,的確可以遮風擋雨。始皇帝便移步來到樹下,果然好多了。不多時,暴風驟雨便停了下來,始皇帝愁眉一展,立刻在百官麵前興高采烈地稱讚道:

“大鬆樹為朕遮風擋雨,功勳不小。傳朕旨意,上封鬆樹為五鬆大夫!”

文武官員一聽,都非常湊趣地高呼道:

“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封鬆樹為大夫,這也算上是始皇帝封禪泰山途中的一件風雅之事。據說,今泰山腰的五鬆亭就是秦始皇當年封禪的避雨處。

祭天完畢後,始皇帝又命李斯撰文,刻石立於山巔,以記錄這一天的事件。時至今日,始皇帝命李斯刻於泰山山巔的文字僅存10個字,而且還可能不是當年的真跡。下山後,始皇帝又在梁父(今山東省新泰縣西)舉行了禪禮。

自登上皇帝之位以來,秦始皇對五德終始學說甚感興趣,意在宣揚自己是受命於天的真命天子。泰山封禪則是宣揚受命於天、皇權神授的最好形式,他怎能不為此而誌得意滿呢?

在禪於梁父舉行祭地儀式之後,秦始皇又命人立石刻詞,讓李斯用大篆手書刻石之文。秦始皇在此後的諸多次巡遊刻石,皆用大篆字體,以示莊重。梁父石刻與嶧山石刻一樣,也是為秦始皇歌功頌德的。此後,始皇帝巡行全國所留下的諸多刻石文辭基本上都沒有離開這一主題。

(三)

泰山封禪之後,始皇帝一行繼續在齊魯大地巡視。他們巡視的路線大致是從臨淄東行到沿海,經黃(今山東省黃縣)、腄(今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登之罘(今山東省煙台市北),上成山(今山東省榮成市),然後沿海西折到琅邪(今山東省諸城市東南海濱)。在這些地方,始皇帝又一一禮祠東方人民所信奉的神祗。這說明,始皇帝在文化上采取大一統政策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各地文化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