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北擊匈奴築長城(1 / 3)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裏連雲際,爭得堯階三丈高。

——(唐)汪遵

(一)

公元前218年初春,秦始皇再次東出函穀關,按照上次巡遊的路線巡守東方。始皇帝如此頻繁地巡守東方,表明大秦帝國對這一地區的統治還不夠穩固。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各諸侯國的流亡貴族們無時無刻不想著除掉始皇帝,恢複故國,原韓國貴族張良便是其中之一。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其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韓國的相國。他的父親張平在秦滅韓的前20年病卒。當時,張良尚且年少,未能在韓國擔任官職。韓國被秦滅亡時,張良尚有家奴300餘人,家產頗豐。為了替韓國報仇,他變賣了全部家產,四處尋找刺客,甚至連自己的親弟弟死了都顧不上安葬。

後來,張良果然得到一名力大無窮的大力士,能投擲120斤重的鐵椎,所擲無不擊中目標。這名沒有留下姓名的大力士在張良的感召之下,表示願意為刺殺秦始皇而效死。

公元前218年初春,張良得知秦始皇要再次東巡,便精心策劃了一場刺殺行動。經實地勘測,張良將刺殺地點選在了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東郊)。博浪沙的地理位置優越,路麵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隊伍到這裏行進速度就會減慢;而且北麵是黃河,南麵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刺殺後逃跑。

初春,始皇帝率領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官道出發了。按照當時的禮製,皇帝的馬車是用6匹馬拉的“天子六駕”,大臣乘坐的是4匹馬拉的“四駕”。也就是說,始皇帝坐在哪架馬車上一清二楚。不過,始皇帝生性多疑,行事也一向謹慎。自從遭遇荊軻刺秦事件之後,始皇帝行事就更加小心了。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始皇帝在出巡之前就按照尉繚的建議,準備了多輛副車,每輛都是由六匹馬拉的,除了始皇帝乘坐的車之外,副車上都坐著一個替身。除了貼身侍衛之外,連隨行的大臣也不知道始皇帝會坐在哪輛車上。

當始皇帝的車隊來到博浪沙時,道旁的蘆葦叢中突然竄出一個高大的身影,徑直向車隊中間撲來。站立在“天子六駕”前後的衛士們幾乎全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情況嚇呆了。

就在他們回過神,想上前捉拿刺客時,那個高大的身影已經站穩,揚臂將手中的凶器擲向其中的一輛“天子六駕”。隻見一道寒光從眼前閃過,“砰”的一聲,那架馬車的車廂後室便被擊中了。緊接著,那名刺客轉身竄入蘆葦叢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整個行刺的過程實在太快了,衛士們甚至沒來得及看清刺客的麵貌,他就已經“得手”了。所幸的是,那名刺客擊中的不過是一輛“副車”,而秦始皇當時就坐在這輛副車後麵的“金銀車”中。

這名刺客就是張良安排的大力士。不過,他的鐵錐雖然擊中了一輛“副車”,但卻沒有給車隊造成什麼損失。秦始皇立即命令車隊停下來,他拉開左邊的車窗向外望去,隻見從前後兵車上跳下來的衛士正手持長戟奔向馳道邊上的蘆葦叢。

這時,李斯已走到始皇帝的專車旁,躬身問安。秦始皇一邊從專車的後門走下,一邊回答說:

“朕無礙!”

始皇帝查看了被擊碎的副車後室,發現那個重達百斤以上的大鐵錐剛好砸在乘客坐臥的位置上。如果自己坐的是這輛車,現在可能已經腦漿塗地了。始皇帝勃然大怒,罵道:

“哪裏來的毛賊,居然敢行刺朕!”

這時,驚恐萬分的文武官員們已經圍了上來,分列站在始皇帝的兩邊。他們齊聲道:

“臣等護駕不力,請皇帝恕罪!”

秦始皇微微閉著眼睛,大聲說道:

“你們不必驚慌,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狂徒想加害朕罷了!衛士們已經去追了,沒有你們的事了,都各自回車歇息吧。”

隨從的文武官員陸續回到自己的車上。十幾名追捕刺客的衛士也陸續回來了,但並沒抓到刺客。丞相李斯立即向前請示道:

“暴徒冒犯聖上,應詔令天下嚴加追拿法辦,以儆效尤。”

秦始皇點了點頭。善於揣測上意的李斯馬上著手去辦了。不過,他們始終沒能抓到行刺的大力士和這次刺殺行動背後的策劃人張良。為安全起見,張良改名更姓藏到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

張良與刺客的安全轉移,除了計劃周密外,還得力於東方百姓的保護,因為東方六國故地百姓的反秦情緒一直比較強烈。

(二)

博浪沙事件後,始皇帝並沒有取消東巡的計劃。一行人繼續東行,來到了渤海之濱的之罘,而後又到了琅邪。始皇帝上一次巡守也到過這兩個地方,這次為什麼又來這裏了呢?這很可能與秦始皇尋仙求藥的急切心情有關。前一年,徐福正是從琅邪帶領著數千童男童女和無數金銀財寶出海的。然而,始皇帝這次東遊海濱並沒有得到徐福的任何消息。

始皇帝悶悶不樂地離開了琅邪,取道上黨返回鹹陽。不知是由於博浪沙“為盜所驚”,還是因為尋仙求藥一無所得,或者是由於國事繁忙,始皇帝在接下來一年的時間裏都沒有再離開過鹹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