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6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始皇帝下令將臘月更名為“嘉平”。始皇帝的心情怎麼會突然大好呢?據說,這一年9月時,華山發生了一件驚動天上和人間的大事——茅濛在山中乘雲駕龍,升天而去。當然,這件事情不是百姓親眼看到的,而是自稱太原真人的茅盈說的。
茅盈是茅濛的曾孫,一個浪跡天下的修仙術士。和徐福一樣,他也想通過欺騙始皇帝獲得榮華富貴,所以就捏造了他的曾祖父乘雲駕龍、升天成仙的故事。接著,他又教一些孩子唱童謠:
“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
很快,茅濛升天成仙的事和這首童謠就傳入了始皇帝的耳朵裏。此時,始皇帝正在為找不到不死之藥而發愁呢,現在一聽,非但海上有仙山,這華山上也有人修煉成仙了,看來還是應該去查探查探。於是,始皇帝便著人查問華山附近的百姓。
或許是以訛傳訛,這些百姓還真的相信茅盈捏造的故事。他們紛紛對始皇帝的使者說:
“這是仙人的謠歌。如果皇帝想求長生的話,應該按照這首神仙歌所說的,將臘月改為‘嘉平’。”
於是,始皇帝欣然下令,將臘月改稱嘉平,並賜當地百姓每人6石米和兩隻羊。至於茅盈獲得了什麼官銜或賞賜,史書沒有記載。但可想而知,他獲得的東西肯定少不了,金銀珠寶定是用之不完,榮華富貴也享之不盡……
一般認為,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逐漸變得昏庸、奢靡起來,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他尋仙問道,徒耗錢糧。可以說,始皇帝渴求長生不死,既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也是他手中急劇膨脹的權力在作祟,但徐福、茅盈之流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也許正是受到茅盈事件的刺激,冬天剛剛過去,始皇帝便迫不及待地命令車駕再次東出函穀關,前往渤海之濱巡視去了。從鹹陽至碣石,秦始皇的車隊一路要經過原韓、魏、趙、齊等國的交界地帶及黃河所經過的地方。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國家防務的需要,都各在邊境修了不少城郭與關塞亭障;沿黃河所修的堤防也大多是“以鄰為壑”。
如此一來,黃河一旦漲水,兩岸的土地就會遭受水患。更何況,這種做法對交通的影響也很大。如今天下已經統一,再也不需要這些城郭、關塞和“以鄰為壑”的堤壩了。秦始皇在此次巡行的途中,便下達了“壞城郭、決通堤防”的法令。這一法令的施行,對華北地區經濟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到達碣石(今河北省昌黎縣東)後,始皇帝立即命燕地的術士盧生入海“求羨門、高誓”。據說,羨門和高誓都是上古時期的仙人。始皇帝認為,他們可能就住在海上三仙山上。
秦始皇派盧生入海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動機,就是想驗證徐福向他所說的三仙山是否真的存在。隨後,他又派韓終、侯生、石生等人入海,以求仙人不死之藥。
(三)
在碣石刻石頌德之後,始皇帝又率領他的那支龐大的車隊轉而向北,一路經無終(今天津市薊縣)、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沮陽(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代(今河北省蔚縣)、善無(今山西省右玉縣南)、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到達膚施(今陝西省榆林縣東南)。從始皇帝巡視的路線可以看出,他這次巡守的主要目的是鞏固帝國的北部邊防。
在戰國時期,燕、趙兩國向北拓地,使原來活動在北邊的戎狄族人大多融入到華夏族,但也有一部分人北遷到了更遠的地方。為了防範他們入侵,燕、趙、秦等國都在北邊築起了長城。當時,中原稱長城以北的少數民族為胡人,意為未開化的化外之民。在諸胡之中,對中原地區威脅最大的就是匈奴。
從遠古時期起,匈奴的祖先就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常年遊牧,沒有城郭,也沒有文字。匈奴人從小就練習射獵,使用刀劍等武器,可謂名副其實的馬背上的民族。西周之初,匈奴的祖先開始生活在涇、洛之北,向周天子獻納貢物,被劃歸“荒服”。周穆王以後,匈奴北遷,其與中原的聯係也突然中斷了。
直到戰國後期,秦國滅了義渠,趙、燕兩國向北開地千裏,中原與匈奴才以戰爭的形式重新建立聯係。此時,匈奴在諸胡之中異軍突起,開始強盛起來,秦、趙、燕三國的北部邊疆頻頻遭受他們的入侵,其中以趙國麵臨的情況最為嚴重。趙國著名的將軍李牧曾在邊關與匈奴對峙10餘年,而且隻能采取守勢,勉強將匈奴擋在長城之外。
在始皇帝一統天下之時,匈奴內部也出現了統一的趨勢,對中原的威脅更大了。秦始皇這次巡守邊疆,見到北部邊疆荒涼而胡騎猖獗,便存心要興師北伐匈奴。
回到鹹陽不久,奉命出海尋找仙山的盧生也回來複命了。不知這盧生到底有沒有出海,也不知他將始皇帝交給他的金銀財寶都怎樣揮霍掉了。為向秦始皇交差,他胡亂編造了一些鬼神故事,同時還呈給始皇帝一部宣揚符命占驗的圖籙之書,並提到了“亡秦者胡也”這樣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