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薩拉托加大捷(2 / 2)

然而,薩拉托加也不是久留之地,隨著美軍包圍圈的縮小和物資的日漸匱乏,援軍又杳無音訊,被圍困的英軍走投無路,部隊將士一派混亂。柏高英無奈之餘,召開了一次充滿悲劇氣氛的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幾乎沒有爭論,與會者一致同意向美軍投降。

10月14日,雙方就投降條件達成協議:以不再美國境內服役為前提,允許投降的英軍自由前往歐洲。17日,柏高英在投降書上簽字,5000多名英軍正式繳械投降。不久後,英軍撤出提康德羅加和獨立山陣地,北部地區的戰事基本結束,美軍從此擺脫了軍事上的劣勢,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薩拉托加大捷對美國的獨立戰爭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這支英軍的投降,美軍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大大加強了美軍的戰鬥力量;而英軍的實力卻由於此次戰役的失敗被大大削弱。

同時,這次戰役的勝利也改善了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外交處境。1778年,一直猶豫不決的法國從薩拉托加大捷中看到了美國人民的力量,遂與美國締結同盟條約,投入到反英鬥爭的行列。在法國的影響之下,西班牙也參加了反應鬥爭。此後,丹麥、瑞典、普魯士等國,也紛紛成立了有利於美國的“武裝中立”聯盟。國際形勢朝著有利於美國人民的方向轉變,對獨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

薩拉托加戰役結束後,美軍的主要戰場開始向南部轉移。費城淪陷後,康華利部便以勝利者在姿態占據了費城,而豪將軍則率主力部隊駐紮在距離費城僅6英裏的日耳曼城。

此時,華盛頓就率領部隊在費城附近地區艱難跋涉,與英軍周旋。華盛頓在戰略意圖主要注重三個方麵:牽製豪將軍的主力,令其無法北上與柏高英回合;充分利用群眾和民兵力量,從水路和陸路切斷敵人的供應線;避免與敵人主力發生決戰,尋找有力戰機,殲滅敵人。

為打破美軍的封鎖,英軍決定水陸並進,攻克特拉華河沿岸的各堡壘,掃除水中障礙物。英軍的這一動向很快就被華盛頓獲悉,他果斷決定:趁敵人兵力削弱之際,對敵人的老巢日耳曼發動一次突襲。

10月3日夜間,美軍悄悄地出發了,並於次日淩晨趕到日耳曼鎮,向英軍發起進攻。在美軍的強烈攻勢下,英軍不斷後撤,一股敵人躲入丘氏宅邸負隅頑抗。這時,諾克斯將軍命令部隊停止衝鋒,對丘氏宅邸發動攻擊。結果因該建築物十分堅固,美軍又未攜帶重武器,整整耗費半個小時也未攻下,還造成了重大傷亡,最終不得已放棄了對丘氏宅邸的進攻,繼續前進。但這樣一來,美軍就失去了進攻的優勢時機。

不久,豪將軍率領主力部隊趕到,向美軍發起全麵反擊,美軍損失慘重。華盛頓馬上命令部隊撤出戰鬥,結果一場即將到手的勝利瞬間化為泡影。

日耳曼戰役失利後,美軍組織了有條不紊的撤退。隨後,華盛頓召開一次軍事會議,對當前的戰局進行了分析,認為仍應堅持既定的戰略方針,對費城地區的英軍主力繼續進行圍困。

很快,嚴寒的冬天就來了,華盛頓看著衣不蔽體的大陸軍士兵凍得瑟瑟發抖,決定利用這段間隙讓他們好好休整一番。為了不擾民,他選定了費城西北部約20英裏處的一片名叫福吉穀的連綿不絕的山地為士兵們建立冬營。這裏雖然荒涼,但森林茂密,山丘起伏,易守難攻,便於部隊進行軍事調整和訓練,同時又能密切注視費城方麵英軍的動靜。

1777年12月18日,在漫天飛雪之中,大陸軍官員們頂著寒風暴雪,向福吉穀進發。他們有的披著破爛的毛毯,有的赤裸著雙腳,雪地上留下了戰士們斑斑血跡的腳印。華盛頓懷著悲傷、自豪、憐憫、欽佩的心情,注釋著眼前他的士兵們,感慨地說:

“我們可以說,在尚未失傳的曆史書當中,找不出任何一支軍隊像我們這支軍隊一樣遭受著這種前所未聞的艱苦環境,而且,還自始至終一貫地以忍耐和剛毅的精神來忍受這種艱苦。”

到達福吉穀後,展現在華盛頓麵前的是一片荒蕪之地,士兵們不得不自己動手砍伐樹木,修建一些簡陋的小屋,以供棲身。軍醫阿爾比金斯·沃爾多的日記中對此描述道:

“食品短缺,天寒地凍,士兵們各個都筋疲力盡,髒髒破爛的衣服,令人難以下咽的食物,一半的時間我都在惡心……牛排湯端上來了——整碗都是燒焦的樹葉和灰塵……我寧願像變色龍一樣以空氣為生。”

就在華盛頓和士兵們一起在福吉穀挨餓受凍時,這位總司令萬萬沒想到,軍界和政界中的上層人物正在醞釀著一場想拉他下馬的陰謀。